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發布時間:2022-11-21 09:57:00來源: 經濟日報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國內(nei) 消費市場升級的高級形態,也是對接全球消費市場、吸引全球消費者的樞紐和平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區域消費中心。2021年7月,商務部確定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五大城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設。本期邀請專(zhuan) 家圍繞相關(guan) 問題進行研討。

  主持人 本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提升消費資源配置和引領創新大格局

  主持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內(nei) 涵是什麽(me) ?為(wei) 什麽(me) 要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我國具備哪些基礎條件和優(you) 勢?

  王青(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以國際大都市為(wei) 依托的高度繁榮的消費市場,是消費城市的高級形態,具有豐(feng) 富消費內(nei) 容、高端消費品牌、多樣消費方式、便利消費環境,是全球消費資源的配置中心以及引領全球消費發展的創新高地。從(cong) 全球消費城市發展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全球消費市場的製高點,具有強大的消費實現功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擁有全球範圍最繁榮的消費市場,消費規模和功能位居前列,擁有完善的消費服務體(ti) 係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標誌性商圈。全球140個(ge) 主要消費城市,隻有世界人口的13%,但對全球消費市場的貢獻超過三分之一。

  二是全球消費資源的聚集地,具有高效的消費配置功能。憑借在全球城市中的樞紐地位,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往往是全球著名消費品牌、各類消費資源高度集聚的地區,也是一國集中展示和輸出本國特色品牌、消費文化的門戶,能對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和投資起到導向作用,帶動全球消費供給和服務能力提升。

  三是全球消費發展的風向標,具有突出的消費創新和引領功能。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加速興(xing) 起,新產(chan) 品、新服務、新模式大量湧現,推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成為(wei) 新消費的展覽展示中心、應用體(ti) 驗中心,不僅(jin) 能進一步提升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發展能級,也為(wei) 其引領全球消費創新提供動力。

  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既是增強國內(nei) 大循環內(nei) 生動力和可靠性、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支撐,同時也是推動形成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高效銜接、相互促進的有效途徑。

  第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依托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形成新動能。“十三五”期間,超大規模市場已成為(wei) 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優(you) 勢。2021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5%,城鎮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部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約87%。未來持續拓展消費空間潛力、暢通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仍要發揮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以點帶麵的引領支撐作用。

  第二,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形成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為(wei) 支點的全新消費格局。2021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64.72%,隨著大型城市群、都市圈的不斷發展,迫切需要強化消費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逐步形成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為(wei) 支點的消費新格局,增強消費與(yu) 城鎮化之間的互動。

  第三,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需要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為(wei) 重要載體(ti) 。要促進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以國內(nei) 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聯動效應。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為(wei) 平台,持續推動內(nei) 外貿一體(ti) 化和服務業(ye) 開放發展,打通國內(nei) 外消費通道和市場壁壘。

  第四,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需要強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牽引帶動機製。消費創新需要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這是消費中心城市的突出優(you) 勢。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利於(yu) 進一步整合聚集資源要素,激活創新創業(ye) 、優(you) 化消費生態、促進消費創新,強化需求對供給改善的牽引作用。

  第五,大型中心城市轉型升級,迫切需要重塑城市新功能。隨著生產(chan) 力布局和人口布局的變化,一些大型中心城市迫切需要調整城市功能。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助於(yu) 進一步明確城市消費分工定位,擴大服務消費、促進國貨品牌發展,培育提升樞紐、創新、產(chan) 業(ye) 和文化等現代城市功能。

  全球重要消費中心城市的形成發展,與(yu) 經濟發展階段、消費全球化進程、消費製度環境、城市自身優(you) 勢及消費定位緊密相關(guan) 。當前,我國已具備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基礎條件。

  超大規模國內(nei) 市場和居民消費持續升級,為(wei) 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供了堅實市場支撐。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wei) 世界第一製造大國、第一貿易大國、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居民消費需求更加關(guan) 注品質、品牌,更加體(ti) 現融合、健康和綠色,中等收入群體(ti) 和年輕消費群體(ti) 消費帶動力穩步增強。

  城市群一體(ti) 化發展為(wei) 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供區域體(ti) 係支撐。新型城鎮化推動了城市群一體(ti) 化發展,以大型中心城市為(wei) 核心,中小城市、衛星城鎮為(wei) 依托的大型城市群或都市圈加快形成。現代綜合運輸體(ti) 係建設持續加快,推動城市群內(nei) 部實現消費聯動。

  大型中心城市消費集聚能力大幅提升,為(wei) 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供了載體(ti) 依托。近年來,區域中心城市國內(nei) 外消費品、服務消費持續擴張,特色、熱點及主題商圈加快形成。2021年上海、北京、重慶、廣州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均超過1萬(wan) 億(yi) 元,深圳、成都、蘇州超過9000億(yi) 元,還有9個(ge) 城市突破5000億(yi) 元,形成了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梯隊陣型。

  現代信息技術和商業(ye) 模式創新,為(wei) 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供了新路徑。一係列科技前沿創新技術加快突破和應用,新產(chan) 品、新業(ye) 態和新模式不斷湧現,為(wei)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集聚商品和服務需求、更大範圍整合配置資源、進一步激活創新創業(ye) 活力提供了支撐。

  國家消費政策體(ti) 係逐步完善,為(wei) 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夯實了製度保障。近年來,圍繞居民生活、擴大消費、營商環境、電子商務、流通創新、對外貿易等,國家製定出台多項政策措施,建設一批新平台,開展了多類型試點。全麵深化改革走深走實,消費政策體(ti) 係優(you) 化完善,為(wei)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創造了更為(wei) 有利的製度環境。

  五大城市各具品質特色

  主持人:我國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取得哪些成效?具有哪些特色?

  依紹華(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流通產(chan) 業(ye) 研究室主任):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區域消費中心,在帶動一批大中城市提升國際化水平的同時,也有助於(yu) 加快消費擴容提質,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新一輪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舉(ju) 措,對於(yu)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nei) 市場、擴大內(nei) 需和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以及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yi) 。一年多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首店首發經濟初具規模。首店首發經濟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上海和北京作為(wei) 代表城市,在首店首發經濟方麵持續發力並取得成效。上海作為(wei) 吸引首店首發的先行者,首店新增數量保持較快增長,2021年累計開設各類品牌首店1078家,2022年上半年吸引366家首店落戶。2021年北京新落戶首店(含旗艦店)901家,是2020年入駐首店數量的近5倍,其中全球首店3家、亞(ya) 洲首店7家、中國首店59家,處於(yu) 全國首店經濟第一梯隊。

  便民生活圈初見成效。便民生活圈作為(wei) 滿足居民衣食住行基本需求、體(ti) 現高品質社區服務功能的重要載體(ti) ,是構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基礎。上海打造“一刻鍾便民生活圈”,讓市民從(cong) 身邊小店的點滴變化中感受生活品質提升,形成與(yu)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大眾(zhong) 消費生態。

  商業(ye) 數字化轉型持續發力。首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著力推動大型連鎖商業(ye) 企業(ye) 全方位數字化轉型,打造智慧購物示範場景,推出一係列商業(ye) 數字化轉型示範區。上海百聯集團推出支付即積分的會(hui) 員功能,讓消費者每次付款即可在百聯小程序賬戶內(nei) 獲得消費積分,可直接兌(dui) 換停車券,免除去服務台排隊登記的麻煩,大大提升商圈軟服務能力。

  品質消費供給呈現多元化。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消費需求由大眾(zhong) 化向多樣化、個(ge) 性化轉變,牽引消費供給向多元化發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注重打造新消費場景、豐(feng) 富商品供給以及促進服務產(chan) 品提質升級。北京圍繞加快培育國際化的消費聚集地、城市體(ti) 驗消費的新地標、滿足地區綜合消費的消費圈三條主線,加快培育消費新熱點、新業(ye) 態、新場景和新模式,多層次引進服務品牌,豐(feng) 富供給,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國主要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發展的各具特色。

  北京積極打造地標性消費項目。2021年北京22個(ge) 傳(chuan) 統商圈和20家“一店一策”試點企業(ye) 基本完成升級改造,王府井步行街獲評國家級示範步行街;環球主題公園、三裏屯太古裏西區、首鋼六工匯等熱點項目開業(ye) 運營;前門大街等6個(ge) 項目獲批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石景山模式口曆史文化街正式開街。

  上海“品牌經濟”持續發力。2021年上海集中推出121個(ge) 引領性本土品牌,開啟“上海製造時尚消費佳品海外推廣”計劃,組織上海時尚消費品企業(ye) 抱團出海,共有1168款老字號新品開展首發首秀。網絡新消費品牌建設提速,天貓Top500新品牌中,上海占90個(ge) ,數量居全國城市首位。

  廣州借由美食提升消費熱度。廣州將餐飲行業(ye) 作為(wei) 重要抓手,發揮餐飲消費的帶動能力,營造更好的國際化消費氛圍和場景,吸引國際客流、商流、人流,將“食在廣州”打造為(wei) 廣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名片。

  天津以精品商圈建設助力品牌聚集。聚焦金街提升改造,突出規劃引領,打造高標準商業(ye) 項目,推進商旅文融合發展,構建智慧商圈,創新街區運營模式。同時推進老城廂曆史文化街區、五大道、意式風情區、佛羅倫(lun) 薩小鎮等商圈建設,“一商圈一方案”,聚集特色主題元素。推動區域商圈商街建設,構建“一區一中心”發展格局。

  重慶著力打造“夜經濟”。大力培育“夜味、夜養(yang) 、夜賞、夜玩、夜購”生活業(ye) 態。加快“大九街”等夜市街區整合發展,升級洪崖洞、壹華裏、鎏嘉碼頭等16個(ge) 夜間經濟集聚區。打造“川菜渝味”“美食之都”品牌,累計培育市級美食街區53條、綠色飯店56家、鑽級酒家56家、星級農(nong) 家樂(le) 1388家。

  國際成熟經驗可資借鑒

  主持人:國際上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哪些經驗可以借鑒?

  陶希東(dong) (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社會(hui) 學研究所研究員):真正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關(guan) 鍵在全球消費資源的集聚化、消費群體(ti) 的國際化、消費功能的綜合化、消費創新的引領化、消費效益的巨大化等。倫(lun) 敦、紐約、巴黎、東(dong) 京、迪拜、新加坡、曼穀等國際城市,既是重要的全球旅遊目的地,也是公認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經驗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打造有顯著識別度、不斷更新的全球性商業(ye) 地標。美國紐約第五大道、法國巴黎香榭麗(li) 舍大道、日本東(dong) 京銀座,被稱為(wei) 世界三大繁華中心。其中,東(dong) 京銀座被稱為(wei) “東(dong) 京的心髒”,號稱“亞(ya) 洲最昂貴的地方”,三越百貨、和光百貨、春天百貨銀座店、馬裏昂大樓等世界頂級商場集聚於(yu) 此,聚集了全球名品,還有500家特產(chan) 商店、2000家飯店、1600多家酒吧和歌舞廳、30餘(yu) 家劇院和100餘(yu) 處畫廊。近年來東(dong) 京又在打造“旅遊+文化+藝術+商業(ye) ”高度融合、包容一切的“六本木之丘”新商業(ye) 地標,為(wei) 城市、商業(ye) 、消費提供了多種可能。

  以場景理論為(wei) 指導,打造“沉浸式體(ti) 驗”的新型商業(ye) 空間運營模式。在商業(ye) 空間打造方麵,國際上正在興(xing) 起一種旨在順應後工業(ye) 社會(hui) 消費特點和規律,以人為(wei) 本、文化為(wei) 先、注重體(ti) 驗、主題突出的場景營造理論,打造給消費者更多新鮮感的“沉浸式消費體(ti) 驗”新空間,成為(wei)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動商業(ye) 開發的新模式。泰國曼穀的人氣購物中心Terminal21,不同樓層以日本、英國等為(wei) 主題,選取最具有代表性的物件,精致營造全新的消費場景,給遊客以環遊多個(ge) 國家的體(ti) 驗。

  打造麵向國際消費群體(ti) 的高能級生產(chan) 性消費服務體(ti) 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不單純是“購物天堂”,滿足全球經濟活動多元需求,擴大並注重高能級的金融、仲裁、法律等生產(chan) 性服務消費,才是支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升國際化水平、擴大全球消費份額的關(guan) 鍵。紐約、倫(lun) 敦、東(dong) 京等城市普遍注重打造高能級金融、會(hui) 計、審計、法律等高端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向大型跨國企業(ye) 提供軟服務,直接提升了城市的全球消費額。

  發揮曆史積澱和現代文化優(you) 勢,全麵打造麵向世界遊客的全球文化藝術消費勝地。通常而言,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也是全球旅遊目的地城市,其借助高度發達的交通網絡和曆史文化、現代藝術等多重優(you) 勢,以特有的城市文化品牌和藝術魅力吸引國際遊客前來消費,以創造更大的消費價(jia) 值。英國歐睿信息谘詢公司發布的2021年全球100強旅遊城市目的地報告表明,盡管受疫情影響,巴黎、迪拜、上海、紐約等消費城市在2020年依然分別吸引了380萬(wan) 、550萬(wan) 、1060萬(wan) 、240萬(wan) 國際遊客前來參觀旅遊,這為(wei)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巴黎、紐約等全球消費中心城市,其獨特的文化藝術在滿足國際遊客消費需求方麵始終發揮著顯著作用,是全球消費者不斷前往這些城市的核心目標之一。

  建立具有全球資源配置的消費運作平台。通過建立實體(ti) 化全球運作平台,集聚、整合、配置全球消費資源,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必要條件。在時裝消費領域,巴黎每年舉(ju) 辦全球著名的“巴黎時裝周”,創立最具影響力的第一視覺麵料博覽會(hui) ,每年2月和9月,歐洲頂級麵料展商都集合於(yu) 此,5萬(wan) 多名中高檔專(zhuan) 業(ye) 采購人士到展會(hui) 收購產(chan) 品,引領全球時裝消費潮流。倫(lun) 敦擁有歐洲規模最大的街頭文化藝術節——英國諾丁山狂歡節,其已成為(wei) 倫(lun) 敦最著名的旅遊項目,吸引了大批世界遊客,帶動了當地的旅遊文化消費。

  打造一流的消費綜合環境和新型消費支付方式。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普遍重視國際化、法治化的消費者保護、消費退稅優(you) 惠、外幣兌(dui) 換、現代化支付等軟性基礎設施建設,在一些大型購物中心、文化場所內(nei) 提供多語種導購、無現金支付、退稅、售後、谘詢等配套服務,為(wei) 遊客創造卓越精細的消費體(ti) 驗,更好響應消費者需求。在消費支付方麵,倫(lun) 敦順應疫情後線上消費增加的趨勢,過去一年中,在數字購物領域的風投金額達到50億(yi) 美元,越來越多數字購物領域的科技公司湧入倫(lun) 敦。同時,探索實行“先買(mai) 後付”的數字化消費方式,為(wei) 消費者帶來更加便捷的購物體(ti) 驗。

  打造開放包容消費環境

  主持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實踐中存在哪些問題,下一步應如何推進?

  趙文哲(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具有消費的國際性、消費的多樣性和消費的中心化等特征。從(cong) 各城市已經公布的方案以及一年來政策實施效果看,各城市在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方麵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首先,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中心不突出,城市圈協同性不夠。消費中心城市既是商品和服務的集聚地,也是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生產(chan) 要素集聚地。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應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引領能力。紐約是全球金融中心,倫(lun) 敦是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全球文化創意中心,巴黎是全球時尚產(chan) 業(ye) 中心,東(dong) 京的高端製造業(ye) 、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居於(yu) 全球領先地位。這些城市有一個(ge) 共同點:存在輻射足夠大的都市圈。都市圈的各個(ge) 圈層分工明確,產(chan) 業(ye) 結構互補,通勤便利,使得都市圈的中心城區成為(wei) 商品、服務和各種生產(chan) 要素的集聚地,促進中心城市逐漸演變成特色鮮明的國際消費中心。從(cong) 目前的方案和實施情況看,我國部分城市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時沒有有效發揮中心城市在都市圈中的引領作用,資源和要素沒有有效整合。

  其次,城市國際化程度沒有達到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標準。以紐約、倫(lun) 敦、巴黎等全球消費中心的標杆城市為(wei) 例,每年入境旅客的人數都在1300萬(wan) 以上,而且20%以上的常住居民為(wei) 境外人口。人口國際化帶動商品和服務消費國際化,不僅(jin) 將國際商品和服務以及相應的消費方式帶到本國,提升本國消費的多元化程度,還能夠更好地推動本國商品和服務消費的國際化程度。目前,我國許多城市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過程中對國際化關(guan) 注不夠,國際化商品和服務多集中在城市中的某一條或幾條國外風情街上,能夠對國內(nei) 消費者形成一定吸引力,但商品和服務質量不高,對國外消費者吸引力不足。

  再次,消費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公共消費匹配度不足。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應具有多樣性,不僅(jin) 包括私人消費品,還應該包括公共消費品。便利的城市交通、宜人的自然環境和優(you) 質的公共服務能夠提高國內(nei) 外居民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過程中,一方麵,許多城市片麵強調商圈建設和提供私人消費品,忽略公共消費品如博物館、體(ti) 育館、圖書(shu) 館、美術館、公園、綠地等配套建設。許多城市的“夜經濟”變成“夜宵經濟”,缺乏多樣性。另一方麵,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麵投入不足,尤其是居民在教育和住房方麵的支出比重較高,居民對消費有後顧之憂,消費意願不強。

  最後,城市消費品牌建設落後,尤其是自主品牌的國際知名度不高。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過程中,許多城市忽視了對本土品牌的培養(yang) 。許多國內(nei) 本土產(chan) 品很有特色,具有“老字號”的品牌效應,但是創新不足,不能持續吸引消費者。還有很多產(chan) 品創意不錯,但是質量不過關(guan) ,導致聲譽不佳,也不能持續維持品牌的吸引力。

  針對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可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改進。

  打造開放、包容的消費環境。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礎上,放寬人口、要素和商品流動限製,既包括對國內(nei) 的限製,也包括對國外的限製。同時,建立比較完善的免稅購物和離境退稅機製,滿足境外人員購物需求。

  鼓勵創新,打造本土國際知名品牌。“打鐵還需自身硬”,吸引消費的前提是自身商品和服務質量過硬。因此,提高特色產(chan) 品消費需要在質量過硬基礎上打造特色產(chan) 品品牌,在人才、技術等方麵加大投入,尤其是探索利用數字技術發揮品牌效應,打造“老字號+互聯網”商業(ye) 模式,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增強文化旅遊—公共服務—消費相融合的多元業(ye) 態,增強消費黏性。要利用多種手段挖掘本地文化底蘊,打造城市的文化名片。同時,提高教育、醫療、住房、社保、交通、綠地、場館等公共設施的服務質量。

  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為(wei) 中心加強城市群建設,打造產(chan) 業(ye) 分工明確,協同性強,商品、要素和人口流動暢通的城市圈。加強中心城市外圍衛星城市建設,完善產(chan) 業(ye) 供應鏈,完善衛星城市承擔公共服務的功能,在居住、旅遊、休閑、交通等方麵,增強與(yu) 中心城市的協同性。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