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深港聯動 創新成果“枝繁葉茂”

發布時間:2022-11-21 09:57:00來源: 經濟日報

  走進深圳河套合作區內(nei) 深港協同創新中心21樓,隻見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ye) 工場的員工們(men) 正忙著為(wei) 進駐創業(ye) 團隊提供服務。“這是專(zhuan) 為(wei) 大灣區青年來深創業(ye) 提供的孵化加速平台。”據共青團深圳市福田區委員會(hui) 副書(shu) 記顏曉晴介紹,自2018年創立至今,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ye) 工場已培育32家團隊,其中港澳背景團隊29家;團隊人員從(cong) 初期69人發展至377人,其中港澳團隊人員為(wei) 54人,產(chan) 生知識產(chan) 權共286項。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作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中唯一以科技創新為(wei) 主題的特色平台,近年來係統推進深港規則銜接、機製對接,促進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和創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這片占地約3.02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大灣區青年集聚,科研載體(ti) 持續增加,創新成果“枝繁葉茂”。

  政策支持產(chan) 生疊加效應

  香港市民何耀威2015年創立舒糖訊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雙創工場培育的29家港澳背景團隊之一,主要聚焦研發無創血糖監測可穿戴設備。選擇入駐河套合作區,何耀威主要看好的是得天獨厚的區位優(you) 勢:“合作區位於(yu) 深圳福田區南部,與(yu) 香港鄰近,公司同事早上從(cong) 香港過來辦公,晚上就可以回到香港,非常方便。附近的皇崗口岸改造以後將推動‘兩(liang) 地兩(liang) 檢’變為(wei) ‘一地兩(liang) 檢’,通關(guan) 將會(hui) 更為(wei) 便捷,深港科創人才雙城生活將實現無縫銜接。”

  目前,河套合作區正加速探索形成涵蓋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商流和法製、稅製、科研體(ti) 製、園區管理體(ti) 製的係統化政策框架體(ti) 係,讓科創項目和人才享受深港兩(liang) 地政策支持,產(chan) 生疊加效應。

  深圳市福田區副區長、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發展事務署署長歐陽繪宇表示,2021年,深港雙方首次共同開展河套聯合政策研究,今年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聯合政策包》,提出28條具體(ti) 舉(ju) 措,讓科創項目和人才可以同時享受深港兩(liang) 地的政策支持。近期發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支持港澳青年實習(xi) 就業(ye) 與(yu) 創新創業(ye) 資助計劃》明確,港澳青年畢業(ye) 生有機會(hui) 一次性獲得2萬(wan) 元到5萬(wan) 元的生活資助。麵向港澳青年初創企業(ye) ,提供啟動資助、成長獎勵、租金減免,對獲得港方、澳方創業(ye) 資助的青年團隊按照1∶1的比例給予配套支持,從(cong) 項目孵化到上市融資輔導再到香港青年來深人才住房提供全鏈條服務支撐,對港澳青年有著充分的吸引力。

  “我們(men) 公司就有員工享受到了最高160萬(wan) 元的補貼,員工申請人才住房又能節省一筆房租開支。”何耀威說,他們(men) 的健康智能穿戴設備在推向市場後銷量迅速破萬(wan) ,已獲得2家上市公司注資,並與(yu)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等機構簽訂合作協議或結成戰略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

  資源整合加速技術創新

  “合作區有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有了創意可以通過找代工廠或其他機構快速實現集成式創新。”深圳市宜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香港青年吳誌力告訴記者,得益於(yu) 深圳在軟件算法融合應用方麵的資源優(you) 勢,以及高校、醫院等機構開放創新的合作機製,宜遠智能科技的AI輔助皮膚病診療方案得以在多家醫院推廣應用。目前,他們(men) 的技術項目已在日化、智慧家居領域落地應用,服務超過2萬(wan) 家門店和2000家品牌客戶。

  河套合作區裏不乏內(nei) 地青年創業(ye) 者的身影。崔燦是首批入駐合作區的企業(ye) 家代表,他創辦的微物聯技術(深圳)有限公司致力於(yu) 開發自有知識產(chan) 權的“工業(ye) 大腦—智能可編程控製係統”技術。“目前,這項技術已應用在智能碎石自動化線、智能泵房控製係統,高速灌封設備、智能分揀係統等,未來可以擴展到電力、交通、新能源等領域,並形成不同細分領域下的定製化解決(jue) 方案能力,形成國產(chan) 替代,這將為(wei) 行業(ye) 或企業(ye) 降低30%到80%的采購成本。”崔燦說。

  產(chan) 學研結合則幫助深圳鯤雲(yun) 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技術創新、落地應用上加速奔跑。走進鯤雲(yun) 科技辦公區,映入眼簾的便是搭載公司核心數據流架構技術的產(chan) 品,以及“算力、算法、平台”一體(ti) 化解決(jue) 方案應用場景。公司市場總監欒麗(li) 紅說,鯤雲(yun) 科技聯合香港城市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建立多個(ge) 實驗室,為(wei) 企業(ye) 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智慧源泉。其中,公司自主研發了數據流AI芯片CAISA,芯片利用率比國際同類產(chan) 品高10倍以上。

  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戰略定位,也是推動大灣區邁向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關(guan) 鍵。

  隨著深圳在深港澳科技合作的體(ti) 製機製創新、科研空間保障、科創資源導入、綜合服務支撐等方麵出台一係列政策,河套合作區已集聚起一批一流的創新資源和研究機構,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5所國際領先的香港高校均在合作區建立了研發中心或研究院,協同推進前沿基礎研究和科研項目落地轉化。

  “香港在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知識產(chan) 權保護等方麵有優(you) 勢,深圳在應用研究、研發投入、產(chan) 業(ye) 集群等方麵具備強大競爭(zheng) 力,深港合作將實現1+1>2的發展效應。”據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長陳福榮表示,香港各界對深港河套合作、打造國際科創中心已逐漸形成共識。深港兩(liang) 地就協同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成立聯合專(zhuan) 責小組,負責兩(liang) 地在河套合作區建設上的協調溝通。政府支持與(yu) 政策便利為(wei) 高校科研機構集聚、深港融合推動產(chan) 學研轉化奠定了基礎。

  2020年6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和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共建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福田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這是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引進的首批國際高端科研項目之一。“融合深港兩(liang) 地科研力量,我們(men) 將建設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生物醫藥創新科研平台,產(chan) 出一批可轉化的科研成果,為(wei) 大灣區生物醫藥企業(ye) 和研發機構提供先進科研服務。”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福田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主任葉德全表示。

  深圳南方電網深港科技創新有限公司專(zhuan) 門在河套合作區打造了吸引港澳及國際化創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創新與(yu) 數字化部副總經理餘(yu) 鵬表示,該平台將重點圍繞能源產(chan) 業(ye) 鏈開展“科研+產(chan) 業(ye) ”全鏈條業(ye) 務,以優(you) 質的產(chan) 業(ye) 資源和多樣化的金融手段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ye) 、科研團隊發展。

  2020年6月率先入駐河套合作區的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充分發揮河套合作區政策優(you) 勢,打造深圳“量子穀”。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量子精密測量研究所所長劉駿秋說,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聚焦國際量子科技“0到1”的重大原創發現,在分布式超導量子計算機、矽基半導體(ti) 量子計算以及固態量子存儲(chu) 方向形成了優(you) 勢。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更好發揮作用。深圳市福田區委書(shu) 記黃偉(wei) 表示,這為(wei) 河套合作區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隨著高端科創資源實現集群發展,合作區正在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guan) +成果產(chan) 業(ye) 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深港兩(liang) 城深度融合、實現優(you) 勢互補,將加速推動大灣區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經濟日報記者 楊陽騰)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