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誌願者母親寫給醫生兒子的抗疫家書
【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張銳 夏靜
“兒(er) 子在‘疫情’一線用生命救治患者,老媽在後方協助社區當好自(誌)願者保一方平安……”
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地方展區湖北單元,朱秀華2020年2月11日寫(xie) 給兒(er) 子歐陽柳的一封家書(shu) ,把人們(men) 拉回到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鏖戰時刻。
2020年1月24日,農(nong) 曆大年三十夜,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骨科醫生歐陽柳,像往年一樣留在醫院值班。這時,醫院工作群裏發出支援協和西院抗疫一線的倡議。看到信息的他,立馬聯係領導,成為(wei) 骨科第一位報名的人。
“從(cong) 出生、求學,到工作,我是一個(ge) 土生土長的武漢伢。”歐陽柳回憶,當時武漢醫務人員十分緊缺,自己沒有理由躲在後麵,“站出來、迎上去,衝(chong) 在第一線,不光是為(wei) 了醫院、家人,也是為(wei) 了家鄉(xiang) 武漢!”
直到第二天,他才向家人講了主動申請支援抗疫一線的事。護佑生命,事不避難。60多歲的母親(qin) 朱秀華力挺兒(er) 子:我們(men) 支持你!
於(yu) 是,進入重症病房工作的歐陽柳,和同事們(men) 一道展開與(yu) 新冠病毒的殊死較量,把一位位患者從(cong) 鬼門關(guan) 拉回來。他時常連續24小時值班,上午、下午要查房,有時還要護送轉診病人。收治、救治、搶救……容不得一絲(si) 懈怠。很多時候,眼鏡沒取、帽子沒摘,隻要頭靠著牆,歐陽柳都能睡著。
一忙就是近2周。2月11日,歐陽柳在抗疫一線迎來了自己的37歲生日。恰巧在這一天,醫院領導問他:“現在人手緊張,如果再延長排班,有沒有問題?”“我可以,目前還健康著呢!”歐陽柳的回答斬釘截鐵。
得知當天是歐陽柳的生日,醫院同事與(yu) 領導的祝福接踵而至。同樣帶來無盡溫暖的,還有家人的牽掛、惦念與(yu) 祝福。這天,妻子發來“520”愛的紅包,女兒(er) 也做了蛋糕拍了照給他,母親(qin) 更是寫(xie) 了一封情深義(yi) 重的家書(shu) ——
“這個(ge) 生日沒有昔日的喜悅、祝福和鮮花,但媽媽不會(hui) 忘記今天。你為(wei) 了家人和鄰居的安全,過門而不入,把自己隔離在酒店。此時此刻我無法表達內(nei) 心的恐懼和擔憂,看到照片中你疲憊的身影,我的淚和語頓時哽在喉,但你的付出和擔當,在媽媽心裏如同山高厚重,媽媽為(wei) 你而驕傲……”在信中,母親(qin) 朱秀華叮囑歐陽柳一定要做好防護——隻有保護好自己,才能救更多的患者。
為(wei) 了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zheng) ,朱秀華選擇與(yu) 兒(er) 子“共同努力堅守”,主動報名參加社區誌願服務。
“1998年,母親(qin) 曾舍小家為(wei) 大家奔赴抗洪一線。”歐陽柳說,收到母親(qin) 的家書(shu) ,十分驕傲,備受鼓舞,為(wei) 有一位理解自己和勇於(yu) 擔當的母親(qin) 而自豪。
在歐陽柳看來,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2020年,自己在定點醫院的“治”與(yu) 母親(qin) 在社區的“防”,隻是萬(wan) 千抗疫家庭的一個(ge) 剪影。他表示,眼下,疫情仍未平息,需要大家同心同德、齊心協力,來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zhe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