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國家高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2-12-01 09:25:00來源: 人民日報

  十年生產(chan) 總值增長二點八倍

  國家高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趙永新 穀業(ye) 凱

  近日,從(cong) 科技部火炬中心傳(chuan) 來消息:據初步統計,今年1至9月,173家高新區實現工業(ye) 總產(chan) 值23萬(wan) 億(yi) 元、營業(ye) 收入36.1萬(wan) 億(yi) 元、出口總額3.7萬(wan) 億(yi) 元、固定資產(chan) 投資(不含農(nong) 戶)4.2萬(wan) 億(yi) 元,同比分別增長7.8%、6.6%、8.2%和9.6%。

  建設國家高新區,是黨(dang) 中央在推進國家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國家高新區發展建設,親(qin) 自謀劃、親(qin) 自部署、親(qin) 自推動,先後20餘(yu) 次到國家高新區考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高新區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創新的孵化器。看一個(ge) 高新區是不是有競爭(zheng) 力、發展潛力大不大,關(guan) 鍵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兩(liang) 篇文章做實做好。”

  “目前國家高新區總數達173家,較2012年增加84家;依托66家國家高新區建設23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比2012年增加20家。”科技部成果轉化與(yu) 區域創新司副司長吳家喜告訴記者,十年來,國家高新區牢記總書(shu) 記囑托,堅持“高”“新”定位,堅守“發展高科技、實現產(chan) 業(ye) 化”初心使命,立足新發展階段,在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上取得實質進展,持續推動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台階。

  ——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十年來,國家高新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持續支撐國民經濟健康良性發展,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國家高新區園區生產(chan) 總值從(cong) 2012年的5.4萬(wan) 億(yi) 元增長至2021年的15.3萬(wan) 億(yi) 元,增長2.8倍;占我國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的比重從(cong) 2012年的10.1%增長至2021年的13.4%,提高了3.3個(ge) 百分點;2021年,國家高新區以全國2.5%的建設用地創造了13.4%的GDP。

  十年來,國家高新區內(nei) 企業(ye) 營業(ye) 收入增長超過2.9倍,淨利潤增長超過3.4倍,營業(ye) 收入超過1000億(yi) 元的國家高新區數量從(cong) 2012年的54家增長至2021年的97家。

  ——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重要力量。

  十年來,國家高新區內(nei) 企業(ye) 堅持向創新要活力,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集中開展“卡脖子”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誕生了大量的前沿創新成果,為(wei)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高新力量”。

  國家高新區R&D經費投入十年增長了3.7倍,2021年首次超過1萬(wan) 億(yi) 元,占全國企業(ye) R&D經費投入的48.2%;國家高新區的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十年增長了6.4倍,從(cong) 2012年的不足2萬(wan) 家,增長至11.5萬(wan) 家。國家高新區企業(ye) 發明專(zhuan) 利有效量占全國的比重從(cong) 2012年的29.5%上升至2021年的44%。

  十年來,國家高新區在量子信息、高速鐵路、北鬥導航、國產(chan) 大飛機、5G通信等國家戰略性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參與(yu) 蛟龍號研製、神舟十四號發射、新冠疫苗研發等一係列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顆量子通信衛星等許多第一,均誕生在國家高新區。承擔國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guan) 項目”的58家企業(ye) 中超過2/3為(wei) 國家高新區的企業(ye) ,其中13家牽頭企業(ye) 有12家位於(yu) 國家高新區內(nei) 。

  ——保障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的重要載體(ti) 。

  十年來,國家高新區持續構建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chan) 業(ye) 鏈,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

  國家高新區積極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不斷推動智能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六大類高技術製造業(ye) 中有5類占全國比重超過30%,中關(guan) 村新一代信息技術、武漢東(dong) 湖光電子、張江集成電路、天津風能產(chan) 業(ye) 的規模分別占到了全國的17%、50%、35%和30%。

  華為(wei) 、騰訊、寧德時代等頭部企業(ye) 銳意創新,成長為(wei) 世界一流企業(ye) ;大疆、科大訊飛、海康威視等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厚積薄發,科技競爭(zheng) 力和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高新區誕生了超過半數的“中國生物醫藥百強”企業(ye) ,90%的“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ye) 和67%的科創板上市企業(ye) ,培育和集聚了全國35.9%的科技型中小企業(ye) 、36.2%的高新技術企業(ye) 。

  ——集聚創新創業(ye) 資源的重要陣地。

  十年來,國家高新區持續集聚創新創業(ye) 要素,優(you) 化和完善創新創業(ye) 環境,創新創業(ye) 創造已經成為(wei) 國家高新區的價(jia) 值導向和生活方式,成為(wei) 構建區域創新生態係統的“小雨林”。

  國家高新區聚集了43%的國家備案眾(zhong) 創空間、56%的國家級科技企業(ye) 孵化器和972家科技企業(ye) 加速器,構建了完整的創業(ye) 孵化鏈條。

  國家高新區集聚了9469家創業(ye) 風險投資機構和6759家科技金融服務機構,是我國天使投資、風險投資最活躍的地區。

  截至2021年底,國家高新區集聚各類大學超過1200所,研究院所4400餘(yu) 家,國家認定企業(ye) 技術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台占全國數量均超過半數以上。

  ——吸納高水平創新人才的重要渠道。

  十年來,國家高新區強化人才是第一資源觀念,不斷創新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不斷優(you) 化人才發展環境,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業(ye) 活力。

  202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ye) 從(cong) 事研發活動人員563.6萬(wan) 人,是2012年的2.5倍,每萬(wan) 名從(cong) 業(ye) 人員中研發人員全時當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2倍。

  十年來,國家高新區從(cong) 業(ye) 人員中本科以上人員占比從(cong) 30.3%增長至40.9%,吸納高校應屆畢業(ye) 生數量從(cong) 2012年的47.2萬(wan) 人增長至2021年的80.0萬(wan) 人,國家高新區企業(ye) 在促進高質量就業(ye) 、維護社會(hui) 穩定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

  ——開放創新合作的重要平台。

  十年來,國家高新區堅持向開放要競爭(zheng) 力,不斷加強與(yu)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合作與(yu) 人才交流,主動集聚和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深度融入全球創新鏈條,參與(yu) 全球創新體(ti) 係。

  十年來,國家高新區出口總額占全國貨物和服務出口的比重從(cong) 18.3%增長至21.9%,高新技術產(chan) 品出口占高新區出口比重從(cong) 49.8%增長至62.0%。

  2021年,高新技術企業(ye) 吸引外籍常住人員4.7萬(wan) 人,吸納留學歸國人員21.1萬(wan) 人,分別是2012年的1.02倍和2.8倍。超過77%的國家高新區出台了國際化政策,積極開拓和利用國際市場,國家高新區設立的境外研發機構超過2200家,較2012年增長4.6倍。

  “創新無止境,前景更光明。”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表示,國家高新區將深入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圍繞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戰略目標,聚焦“四個(ge) 麵向”,加快建設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高地,爭(zheng) 當新時代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為(wei) 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高新”力量。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