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戲曲文化精神 萃取中華審美精華——央視戲曲頻道《戲韻家國情》欣賞後記
作者:崔偉(wei) (中國戲劇家協會(hui) 秘書(shu) 長)
近日,央視戲曲頻道《空中劇院》精心策劃了《戲韻家國情》係列節目,在上千場精彩演出中,萃取了中華戲曲中很有現實意義(yi) 的“家國情懷”這一主題,通過“文化訪談+戲曲視頻+現場演出”的節目形式,弘揚了傳(chuan) 統戲曲藝術中蘊含的精神價(jia) 值,展示了當下戲曲文化在新題材、新人物創造中煥發的新風采、新氣象,令人印象深刻。
《戲韻家國情》以“愛國篇、壯誌篇、巾幗篇、楷模篇、節日篇、立德篇、家風篇、青春篇”等八個(ge) 主題,十個(ge) 篇章,甄選出與(yu) 之對應的傳(chuan) 統優(you) 秀劇目和當代戲曲新作,通過戲曲劇目來佐證家國情懷的源遠流長。《戲韻家國情》不但體(ti) 現了中華審美成果及其對戲劇文化的貢獻,更展示出中華戲曲對中華民族思想智慧和道德理念的承載,凸顯千百年來對以“家國情懷”為(wei) 根基的民族精神的記錄和流傳(chuan) 。《戲韻家國情》的編導注意展示民族精神的高光釋放,所以精美的戲曲表達也就被激活出更感人的力量。麵對大家耳熟能詳的傳(chuan) 統劇目、古代故事、著名人物,《戲韻家國情》突破以往單純形式的呈現,使觀者感受到電視審美的效果。
電視的節目創新如果僅(jin) 僅(jin) 是形式的突破,那節目的生命力往往會(hui) 短暫,而《戲韻家國情》努力創新形式感之上的思想支撐。戲曲中蘊含的民族精神營養(yang) 必須經過萃取,才會(hui) 產(chan) 生對今人的精神感染力。通過符合電視審美特點的改造,《戲韻家國情》的“文化訪談”環節擺脫了以往的慣式。節目中引入的對戲曲題材和審美認知都具有一定功力的解讀者雖是“戲曲素人”,但卻稱職地支撐起節目的講述重任。於(yu) 是,由此切入的節目因為(wei) 此環節的設置,加上話題的切入深刻鮮活,讓《戲韻家國情》帶給觀眾(zhong) 耳目一新的感受。在體(ti) 現出戲曲傳(chuan) 統的同時,也讓電視戲曲節目訪談給觀眾(zhong) 以新鮮感。例如,中國人民大學的楊鳳城教授和文藝評論家張德祥,一位是黨(dang) 史專(zhuan) 家,一位是影視評論家,兩(liang) 人立足各自專(zhuan) 業(ye) ,對傳(chuan) 統戲曲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和時代價(jia) 值娓娓道來,談話言之有物,讓人樂(le) 於(yu) 傾(qing) 聽,並多有收獲。更可貴的,還在於(yu) 兩(liang) 位都是戲迷,使得話題有深度、有內(nei) 涵的同時,自然具有了極強的藝術指向性和真切的審美感受力。
《戲韻家國情》的選材主要來自《空中劇院》這一戲曲內(nei) 容寶庫,但節目要在20年來錄製的幾百台劇目、近千場演出中去挑選也有一定難度。《戲韻家國情》在名劇、名家上聚焦,在精彩橋段和感人情節上精選,在內(nei) 容和審美效果上充分運用電視手段予以強化,節目思路可稱創新。“好看、精彩、珍貴”三大特色構成了《戲韻家國情》的內(nei) 容感染力與(yu) 審美吸引力。
《戲韻家國情》中傳(chuan) 統戲曲題材和內(nei) 涵很好對應,但僅(jin) 局限於(yu) 傳(chuan) 統顯然不足以體(ti) 現戲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難以印證“守正創新”的藝術真諦。《空中劇院》的編導在《戲韻家國情》中,不但做優(you) 了傳(chuan) 統題材家國情懷這篇大文章,而且做精了當代戲曲發展中賡續家國情的新文章。編導極有現實感地精選了近年來發揚光大民族精神、民族美德的戲曲新作。如,滬劇《敦煌女兒(er) 》,可謂近年很有感染力、真實感的當代題材精品。節目不是簡單邀請主演茅善玉到現場介紹排演體(ti) 會(hui) ,而是嚐試在擷取劇目精彩感人橋段的同時,用情景劇的方式演繹樊錦詩青年和老年兩(liang) 個(ge) 人生瞬間真實抒發的內(nei) 心感受,效果極為(wei) 感人,節目也因此展示出創造性。再如,革命先賢李大釗無疑不會(hui) “缺席”《戲韻家國情》。但意想不到的是,編導不滿足於(yu) 簡單對京劇《李大釗》的植入,而是從(cong) 大釗遺著中創編了一篇革命誌向的深沉表達和對青年對未來的深情期許的文章作為(wei) 情景短劇。當京劇《李大釗》主演張建峰從(cong) 百年前的情景回到訪談的現實,摘下大釗的胡須和眼鏡,一襲長衫和嘉賓一起暢談革命誌士的英雄氣概,以及當下人對革命誌士精神境界的深刻感受時,明顯感覺到現場每一個(ge) 人都增添許多的敬畏。這怎能不深深打動電視機前的觀眾(zhong) 呢?其效果恐怕也是以往電視戲曲節目所少有的。
深沉卻不乏親(qin) 和與(yu) 平樸,同樣是《戲韻家國情》的特點。“青春篇、節日篇”在這方麵揮灑出許多活力和朝氣。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更是戲曲藝術的希望。《戲韻家國情》在“青春篇”推出的幾位可稱戲曲“頂流”的青年新秀在觀眾(zhong) 心中都頗具影響,更讓人印象深刻的,則在於(yu) 他們(men) 表達出具有時代感的對傳(chuan) 統文化精神的認知。此外,訪談嘉賓青春朝氣撲麵,帶來的演繹既古典又充滿激情和活力,很好表達了戲曲文化薪火相傳(chuan) 的無限生機。
《戲韻家國情》節目主題精準清晰,但能夠避免概念化和淺表化,如其設置的“節日篇”,營造了整個(ge) 係列節目嚴(yan) 肅主題下的溫馨,體(ti) 現了中華民族熱愛生活的精神。這集嘉賓暢述大江南北時令、節日的民俗民風,撫今追昔,暢談美好生活的變化。在談民俗中,生動宣示著一種文化的自信和自強。
從(cong) 《拿手好戲》,再到《戲韻家國情》,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在弘揚中華民族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播“中華民族文化瑰寶”戲曲藝術上,紮實並具有創造和開拓性。相信這種節目創新不但對電視戲曲節目發展有積極作用,也能推動對中華戲曲文化的傳(chuan) 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