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普融通,能否有效緩解中考分流的焦慮?
職普融通是我國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的重要任務和主要目標之一,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也作出了明確要求。那麽(me) ,職普融通指的是什麽(me) ?在現實中有哪些實現路徑和樣態?能否有效緩解中考分流的焦慮?
顧名思義(yi) ,職普融通是職業(ye) 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發展、互相溝通,實現兩(liang) 種教育類型協調發展。
目前,大家對職普融通關(guan) 注的多是中等教育階段,即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ye) 教育的融通。隨著我國職業(ye) 教育層次向高端移動,高等教育階段的職普融通也逐漸有了探索和發展,成為(wei) 高等教育階段發展的重點和未來改革方向。
從(cong) 形式上來說,職普融通大概分為(wei) 三種:
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職普融通。
如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的職業(ye) 啟蒙,職業(ye) 學校麵向中小學生開展的職業(ye) 體(ti) 驗和勞動教育等,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yu) 綜合高中的實踐模式。
有學者認為(wei) ,這種模式早在20世紀20年代即在我國開始探索實施,它著力於(yu) 推動學生靈活選擇學習(xi) 出路,培養(yang) 複合型人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也曾明確提出,“探索綜合高中發展模式”。四川、湖南、湖北等省份曾啟動試點。學生在綜合高中既可以選擇接受普通教育,準備參加普通高考,也可以選擇職業(ye) 教育的道路。但在現實中,有些綜合高中在辦學中滑向了普通高中的軌道,偏離了政策設計的初衷。
二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職普融通。
2014年和2017年,山東(dong) 省教育廳先後發布《關(guan) 於(yu) 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意見》《關(guan) 於(yu) 高等學校與(yu) 高中聯合育人的指導意見》,明確鼓勵普通高中和高等院校聯合培養(yang) 人才。在此背景下,山東(dong) 省內(nei) 不少專(zhuan) 科高職院校與(yu) 普通高中合作,將職業(ye) 教育的元素、模式和思想滲入普通高中,探索課程銜接和學分轉換等實際舉(ju) 措,賦予職普融通新的內(nei) 涵。
跨階段的職普融通既增強普通高中教學的趣味性、實踐性和針對性,使麵臨(lin) 高考專(zhuan) 業(ye) 選擇的高中生,對職業(ye) 有了更為(wei) 直觀的認識和鮮活的體(ti) 驗,同時盤活了高職院校優(you) 質資源,將優(you) 勢專(zhuan) 業(ye) 和教學資源輻射到普通高中,優(you) 化了高職院校的生源結構,樹立了職業(ye) 教育良好社會(hui) 形象。
三是高等教育階段職普融通。
在高等教育階段,職普融通旨在優(you) 化高等教育結構,增強人才供給與(yu) 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匹配度和適應性。目前而言,主要以高職專(zhuan) 科和普通本科聯合辦學的形式來實現,如高職專(zhuan) 科和普通本科實施“3+2”聯合培養(yang) ,高職四年製貫通招生和培養(yang) ,發普通本科學校文憑等。在聯合辦學和貫通培養(yang) 中,高等職業(ye) 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互相影響、互相吸收,取長補短,提升了整個(ge) 教育係統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但從(cong) 各地實踐來看,普通本科院校對職普融通普遍積極性不高。
職普融通需要“雙向奔赴”圖片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要求“統籌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按照職普融通政策設計的初衷,是要實現職業(ye) 教育和普通教育形成公平的對話機製和交流平台,促使形成四通八達、可進可出的人才培養(yang) 立交橋,給學生多次選擇的機會(hui) ,從(cong) 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考焦慮。
但遺憾的是,一些地方的職普融通變成職業(ye) 教育要求與(yu) 普通教育對話交流,融通成了單向流通的“單行道”;不少普通高中學生流入中職學校是奔著職教高考“更容易”的想法來的。
職普融通沒有達到政策預期,一方麵反映出社會(hui) 對職業(ye) 教育的認可度和接受度仍不高;另一方麵也加劇了公眾(zhong) 對職業(ye) 教育的偏見。要改變現狀,實現融通,必須切實實現兩(liang) 種教育類型“雙向奔赴”,促成高質量教育體(ti) 係建設應有生態,進而消減中考乃至高考帶來的教育分流和教育選擇焦慮。(作者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ye) 教育與(yu) 繼續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者:聶偉(wei)
*本文為(wei) 《半月談》2022年第22期內(nei) 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