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逐月步履不停 “最忙乘組”的183天
焦點訪談丨追星逐月步履不停 “最忙乘組”的183天
2022年12月4日晚,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成功返回地麵,圓滿完成任務。此次航天員返回是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建成後的首次返回,也是在東(dong) 風著陸場的首次冬季夜間返回。自今年6月5日入駐中國空間站以來,三名航天員在軌183天,完成了9種組合體(ti) 構型、5次交會(hui) 對接、3次分離撤離和2次轉位任務,可以說是空間站任務實施以來的“最忙乘組”,見證了諸多中國載人航天的曆史時刻。
在和剛剛會(hui) 師不久的神舟十五號航天員擁抱道別後,三位航天員開始緩緩撤離,隨後乘坐神舟十四號飛船在茫茫夜色中飛向地球。夜間返回地球,這在中國載人航天曆史上是第二次,上一次是在2005年神舟六號返回時。而在-20℃的嚴(yan) 寒中返回,對中國航天員來說還是第一次。那麽(me) 神舟十四號返回時間是怎麽(me) 確定的?為(wei) 什麽(me) 要晚上返回呢?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飛船係統總體(ti) 主任設計師 高旭:我們(men) 每天都會(hui) 進行軌道測量,看星下點軌跡是不是能夠經過預定的著陸區。隻有當星下點軌跡經過了預定的著陸區,我們(men) 才認為(wei) 具備返回條件,以這個(ge) 為(wei) 約束來進行推算,每天都有一個(ge) 特定的時間才能夠進行返回。對於(yu) 這次任務來講,12月初這幾天,無論哪天返回都是夜間的時間。
和過去的曆次返程比,神舟十四號這次返回還有一個(ge) 特點,當它撤離的時候,中國空間站達到了“三艙三船”的最大構型,這樣的構型對它的撤離返回帶來什麽(me) 影響呢?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載人飛船係統製導導航控製分係統主任設計師 李誌宇:形狀複雜以後,它會(hui) 反射光線到飛船敏感器的視場裏麵,這樣會(hui) 造成一定的影響。構型複雜以後,輪廓變大了,對於(yu) 飛船在進入和撤離的路徑來說,能走的路相當於(yu) 更少、更窄了,需要確保安全撤離。
12月4日晚8點,在克服了複雜構型、寒冷、黑暗等重重困難後,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dong) 風著陸場成功著陸。
回望6個(ge) 月的太空旅程,神舟十四號乘組被稱為(wei) “最忙乘組”。他們(men) 此行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在軌完成問天、夢天實驗艙的對接,並配合地麵完成空間站組裝建設工作,從(cong) 單艙組合體(ti) 逐步轉成三艙組合體(ti) 飛行狀態。
6月5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7月25日,問天實驗艙成功對接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這是中國空間站第一次在有人狀態下進行交會(hui) 對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順利進入問天實驗艙。9月30日,問天實驗艙從(cong) 天和核心艙軸向對接口分離、轉位90度至天和核心艙側(ce) 向停泊口,兩(liang) 艙組合體(ti) 由一字構型變為(wei) L構型。這次轉位對空間站的建設意義(yi) 不凡。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係統主管設計師商帥:問天實驗艙轉位,畢竟它是第一次轉位,相當於(yu) 我們(men) 航天發展以來第一次實施在軌大機動轉位。我們(men) 仿真的數據和實際轉位過程中的數據一致性達到了99%以上,所以這個(ge) 結果是非常理想的。
11月1日,夢天實驗艙在發射入軌後,成功對接天和核心艙的前向端口。11月3日,夢天艙完成轉位,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
在183天的飛行中,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創造了一次飛行任務3次出艙的紀錄,還創造了多個(ge) 首次:9月1日,陳冬、劉洋完成他們(men) 的出艙首秀,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出艙活動,問天實驗艙氣閘艙首次使用,小機械臂首次輔助艙外作業(ye) 。
9月17日,神舟十四號乘組完成第二次出艙活動,此次任務距離乘組首次出艙僅(jin) 隔16天,創下中國航天員兩(liang) 次出艙活動間隔時間最短紀錄,這次出艙還進行了空間站首次艙外救援驗證作業(ye) 。11月17日,神舟十四號乘組進行第三次出艙。
在這幾次出艙活動中,第三次出艙特別引人關(guan) 注,航天員完成了艙間連接裝置的安裝,搭建起一座艙外行走的“天橋”,航天員蔡旭哲通過“天橋”實現了首次跨艙段艙外行走,成為(wei) 首個(ge) 到達夢天實驗艙艙外的航天員。這次航天員出艙的主要任務就是為(wei) 空間站艙外鋪路架橋,讓航天員以後可以自主轉移。為(wei) 了讓這短短的3.2米長的轉移任務萬(wan) 無一失,航天科研人員下足了功夫。
天地同心,共同向前。除了建站和出艙,神舟十四號乘組還開展了空間站平台巡檢測試、設備維護、物資管理、太空實驗、天宮課堂等活動,“最忙乘組”的稱號可謂名副其實,三位航天員馬不停蹄,把一項項紀錄留在了太空。
首次在問天實驗艙進行太空授課:10月12日,“天宮課堂”在問天實驗艙開講;
首次在軌“收快遞”:11月12日,天舟五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並首次實現2小時快速交會(hui) 對接,創下人類航天器最快交會(hui) 對接紀錄;
首次迎接載人飛船來訪:11月30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對接空間站組合體(ti) ,中國首次實現6名航天員同時在軌飛行。
繁忙的任務對航天員和空間站係統來說都是不小的考驗,更需要地麵人員和航天員的相互支持。他們(men) 要共同開展不定期巡檢,在一次次天地對話的磨合中,航天員的表現還經常給地麵帶來驚喜。
追星逐月,步履不停。隨著神舟十四號乘組各項任務圓滿完成,我國載人航天事業(ye) 空間站建造階段的設計理念正在逐步實現。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載人飛船係統製導導航控製分係統主任設計師 李誌宇:神舟十二號到神舟十五號這個(ge) 批次相對於(yu) 前麵11艘飛船,設計上有非常巨大的升級,包括控製器、軟件編程方式,包括交會(hui) 對接的方案以及返回技術的升級。這個(ge) 設計狀態神舟十二具備了以後,但是實施的時候,比如神舟十二號的時候就是前向對接,到神舟十三號的時候徑向對接技術才會(hui) 得到驗證,空間站艙體(ti) 組合體(ti) 的複雜構型在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才能夠得到在軌驗證,所以逐漸在過程中才能把最初的設計方案方方麵麵都驗證到。
“建站為(wei) 用”,這是中國空間站的建設口號,它的目標是要建成國家級的太空實驗室。這次隨神舟十四號下行的就有不少實驗樣本,其中就包含了航天員的體(ti) 液和細胞學樣本,一共包含5大類80多個(ge) 實驗樣本,可以讓地麵研究團隊更好地了解人體(ti) 在太空生活中產(chan) 生的變化。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 李瑩輝:我們(men) 帶回了航天員的血液、尿液和唾液,可以從(cong) 更深層次、從(cong) 細胞分子基因層麵,去研究人對環境的適應性。咱們(men) 國家擁有了自己在軌環境適應的遺傳(chuan) 資源庫,不論是對於(yu) 我們(men) 後續健康防護措施的製定,還是對我們(men) 航天醫學的研究,以及對於(yu) 人類認識自身、對環境響應都有重要的意義(yi) 。
這是我國航天員首次進行活體(ti) 細胞的保存和在軌實驗,這要得益於(yu) 神舟十四號在軌期間迎來了夢天實驗艙,正是有了夢天實驗艙搭載的低溫儲(chu) 存設備,航天員才首次進行了活體(ti) 細胞的保存和在軌實驗。
下行的樣本中還有第三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12月5日淩晨3點,這批樣本運抵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yu) 技術中心,進行相關(guan) 實驗的科學家也連夜將實驗樣品進行分析。航天員在空間站幹的“農(nong) 活”讓科學家也忍不住讚歎。
在神舟十四號乘組的精心照顧下,經曆了120天的空間培育生長,三粒帶入太空的水稻完成了從(cong) 種子到種子的發育全過程,中國科學家收獲了世界上第一批在軌培育的水稻種子。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 鄭慧瓊:科學家有了信心,在天上的環境下,我們(men) 的水稻或者主要糧食作物是能夠結種子的,能夠結種子就表明我們(men) 可以利用植物在空間提供糧食,這是我們(men) 的第一步。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之所以會(hui) 成為(wei) “最忙乘組”,是因為(wei) 在此期間,中國空間站的建設進入了衝(chong) 刺階段,他們(men) 完美地完成了空間站建造的第三棒,開啟中國空間站長期有人駐留模式。現在,任務交到了神舟十五號航天員手中。神舟十五號是中國空間站建造期的最後一棒,也是空間站應用與(yu) 發展階段的第一棒。星辰大海,中國航天永遠在征途。
製片人丨李作詩
主編丨喻曉軒
編輯丨車黎 陸宇佳
攝像丨阮紅宇
責編丨劉小萍時瑤
剪輯丨趙雲(yun) 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