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賦能水下考古(新知)
【現象】今年11月21日,經過70餘(yu) 天的海上施工奮戰,長江口二號古船成功整體(ti) 打撈出水。長江口二號古船是目前國內(nei) 乃至世界上發現的體(ti) 量最大、保存最為(wei) 完整、船載文物豐(feng) 富的古代木質沉船之一。根據古船年代和長寬比例推測,長江口二號古船可能為(wei) 沙船,這是我國沿海海域水下考古首次發現此類船型。長江口二號古船填補了我國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是我國水下考古又一裏程碑式的重大發現。
【點評】
水下考古以人類水下文化遺產(chan) 為(wei) 研究對象,是陸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其中,沉船是大眾(zhong) 較為(wei) 熟悉的遺址類型。對於(yu) 水下文化遺產(chan) ,考古學家往往會(hui) 根據遺存保存情況和保護難度選擇不同的保護、發掘方式。相較而言,水下考古通常麵臨(lin) 水下環境複雜多變、文物提取更易受腐蝕、水下工作時間受限等考驗,對考古技術要求更高。
近年來,科技持續賦能水下考古,創造了不少“首次”,推動水下考古不斷向前發展。比如,在南海一號沉船考古中,運用了許多自主創新的新技術、新科技,創造性實施整體(ti) 打撈。長江口二號古船船體(ti) 更大,加之長江口這片江海交匯水域能見度幾乎為(wei) 零,整體(ti) 打撈難度更高,上海市文物局會(hui) 同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集成了當前最先進的打撈工藝、技術路線、設備製造,研究並形成了世界首創的“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ti) 遷移技術”。打撈遷移工程主作業(ye) 船在古船四周下放22根巨型弧形梁,形成一個(ge) 巨大的半圓柱沉箱,把古船及其附著的厚厚泥沙與(yu) 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來。同時,相關(guan) 方還創造性地設計並建造出一艘專(zhuan) 用打撈工程船“奮力輪”,用以完成提升、運輸、卸載3項任務,最大限度保證了古船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這是南海一號整體(ti) 打撈15年後,我國再次對水下古船開展整體(ti) 打撈。全新的打撈解決(jue) 方案,見證著我國水下考古事業(ye) 的日新月異。諸多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為(wei) 我國水下考古事業(ye) 發展提供了新方法、開辟了新思路,也為(wei) 世界水下考古提供了中國經驗。
多學科交叉融合是考古發展的顯著趨勢。水下考古更是涉及潛水物理、潛水醫學、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遙感物探、水下工程等諸多領域。從(cong) 南海一號、南澳一號到長江口二號,每一次探索與(yu) 發現,都離不開多個(ge) 部門的合作、科技創新的賦能。在尋找和打撈長江口二號古船過程中,使用了“精海”係列無人艇,智能探測古船位置、掩埋情況、周圍環境;海底極其微弱的“波浪能”被高效收集起來,為(wei) 長時間監測保護古船及船載文物的水下裝備充電;分子水平的生物基因研究技術被首次應用於(yu) 水下考古,通過出水瓷瓶中的稻殼來驗證古船的“年齡”……可以說,從(cong) 發現長江口二號古船到水下調查,再到整體(ti) 打撈,科技創新融合發展始終是推動古船考古與(yu) 文物保護工作的關(guan) 鍵動力。
水下文物是文物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水下文物保護,對於(yu) 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海洋權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yi) 。自上世紀80年代起步,我國水下考古從(cong) 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但我國管轄水域遼闊,還有許多淹沒於(yu) 水下的文物有待調查、發掘。堅持以科技創新賦能,不斷拓展水下考古的廣度和深度,定能更有效地保護水下文物,在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中展現更大作為(wei) ,幫助人們(men)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09日 09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