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烏鎮戲劇節:讓藝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發布時間:2022-12-21 11:0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溫天一(媒體(ti) 人)

  11月25日至12月4日,第九屆烏(wu) 鎮戲劇節在浙江烏(wu) 鎮舉(ju) 辦。承繼第八屆之“茂”,第九屆烏(wu) 鎮戲劇節以“豐(feng) ”為(wei) 主題。按照以往的規製,劃分為(wei) 特邀劇目、青年競演、古鎮嘉年華和小鎮對話四個(ge) 單元,而“特邀劇目”單元依舊是每年的重中之重,今年的烏(wu) 鎮一共啟用9個(ge) 劇場,邀請了或首演或重溫的22出大戲,奉獻出共計63場演出。

   戲劇融入城鎮蓬勃生長

  戲劇節期間,一場大雪在烏(wu) 鎮翩然灑落。背著帆布袋的文藝青年們(men) 從(cong) 橋頭匆匆走過,搖櫓的烏(wu) 篷船自橋下劃過一絲(si) 漣漪,街頭定勝糕、東(dong) 坡肉粽的熱騰騰香氣在雨雪中彌散,作為(wei) 創作者、評論者或者觀眾(zhong) 的人們(men) 一起談論著戲劇與(yu) 人生的多重可能性,而在那些或現代或古老的劇院裏,一出出離合悲歡依舊在不停歇地上演。

  人們(men) 又一次因為(wei) 戲劇相遇或重逢。今年的烏(wu) 鎮戲劇節人流依然不少,劇院席位滿滿當當,街頭與(yu) 水邊敷上粉墨濃妝,引吭高歌進行表演的演員熱情地與(yu) 遊客互動,將氣氛引向狂歡的高潮。在這裏,你很難界定表演者、觀眾(zhong) 和遊客的身份,或者說,他們(men) 在不同場合或時間內(nei) 也在轉換著不同身份。而各種即時上傳(chuan) 的短視頻及自媒體(ti) 也在模糊著媒介與(yu) 受眾(zhong) 間涇渭分明的身份,在烏(wu) 鎮,我們(men) 可以看到戲劇藝術打破了人與(yu) 人之間的界限,蓬勃地生長。

  在烏(wu) 鎮,“戲劇”已經成為(wei) 一種隨時隨地發生的“相遇”,比如,一場大雪的盛景讓嘉年華巡遊的演員和趕往劇院的觀眾(zhong) 都停下了腳步。青磚黛瓦,雨絲(si) 風片,煙波畫船,這幕畫麵和舞台上演的劇目一樣,一起成了多少人心中難以磨滅的回憶。

  戲劇是嚴(yan) 肅的,但也是常態生活化的。在大城市的現代化劇院裏,人們(men) 穿戴整齊、正襟危坐,欣賞完演出後各自散去。而在烏(wu) 鎮,素不相識的人們(men) 也可以因為(wei) 一場戲或一場對話而相識,在活動結束後繼續相約深夜食堂和酒吧,探討戲劇藝術。

  將藝術作為(wei) 一種生活方式,讓戲劇融入城鎮,與(yu) 日常生活有機融合,這始終是烏(wu) 鎮戲劇節希望做到的事情。

   內(nei) 容與(yu) 形式的創新是永恒主題

  由於(yu) 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烏(wu) 鎮戲劇節在2020年暫停一年後,這兩(liang) 年並未能邀請國外院團參與(yu) 演出,但在戲劇節的發起者和組織者看來,這並非憾事一樁,而是增添了一些供華語戲劇創作者,尤其是年輕戲劇人“審視自我的機會(hui) ”,可以靜下心來,思考、審閱自身與(yu) 國際劇壇的差異。

  與(yu) 此同時,無國外劇目上演並非意味著烏(wu) 鎮放棄與(yu) 世界進行溝通聯係。在今年的戲劇節上,組委會(hui) 繼續沿用環湖劇場放映7部高清戲劇電影,它們(men) 分別由來自波蘭(lan) 戲劇大師康鐸回顧展、柏林戲劇節和契訶夫戲劇節等國際戲劇節的獲獎劇目作品組成。

  在今年的烏(wu) 鎮戲劇節上,“獨角戲”單元也備受矚目。《狐狸天使》《小珂》《雅各比和雷彈頭》《幸運觀眾(zhong) 》……戲劇創作者們(men) 將過著不同生活的人們(men) 的故事,在舞台上構建出了一個(ge) 個(ge) 精彩世界,年輕戲劇人們(men) 挖掘著藝術的多重方麵,真摯又誠懇;中國的戲劇人與(yu) 外國戲劇人,用線上排練的方式,橫跨海內(nei) 外的遙遠距離,完成在戲劇中的複雜情感書(shu) 寫(xie) 以及個(ge) 人肢體(ti) 意識的釋放。

  在後疫情時代,烏(wu) 鎮戲劇節所要麵臨(lin) 的新常態是什麽(me) ?“烏(wu) 鎮戲劇節的生命力在於(yu) 創新,我們(men) 要辦百年的烏(wu) 鎮戲劇節,無論疫情是否存在,內(nei) 容和形式的迭代才是永恒的主題。”烏(wu) 鎮戲劇節發起人之一陳向宏如是說。

   為(wei) 戲劇人構築實現夢想的空間

  濃重的文學色彩點染著2022年歲末的烏(wu) 鎮。契訶夫《櫻桃園》的最新改編版本、由作家畢飛宇的小說《青衣》改編的同名話劇、由中國古典傳(chuan) 奇劇本《桃花扇》改編的同名話劇《桃花扇》、以中國話劇開拓者李叔同名字命名的話劇《李叔同》……都在這裏上演,進行著一場場文學與(yu) 戲劇“互掰手腕”角力的好戲。烏(wu) 鎮大劇院裏,人們(men) 再次走進“櫻桃園”的文學世界;而在回廊掩映、花木扶疏的中國古典木質建築國樂(le) 戲院和秀水廊劇院裏,戲劇作品《李叔同》和《桃花扇》也讓觀眾(zhong) 在曆史深處,遙望著那些悲欣交集的故人身影,吟唱一曲“天涯零落、知己不再”的送別挽歌。

  走出劇院,走在烏(wu) 鎮細雨蒙蒙的夜裏,印著安東(dong) ·契訶夫、孔尚任抑或弘一法師等文學、戲劇大家簡介的旗子在道路兩(liang) 邊遙遙招展,濕潤流光的青石板路倒映著照片裏他們(men) 模糊的麵容,那些或悲憫或睿智的眼神依然在打量著今天的我們(men) ,行色匆匆,目光交匯之處,一種幽微又複雜的情愫油然而生,那是一種獨屬於(yu) 曆史、文學與(yu) 戲劇交織而成的別樣風景。

  某場戲的開場前,觀眾(zhong) 在劇場坐定後,戴著眼鏡和口罩的演員黃磊從(cong) 觀眾(zhong) 席中冒了出來,“今天,我是這個(ge) 劇場的管理員。”他溫聲叮囑大家,記得“關(guan) 閉手機或相機”“安靜觀演,給舞台上的表演者提供一個(ge) 良好環境”。而在戲劇節的最後一部劇、話劇九人的《雙枰記》演出結束之後,劇團方邀請所有觀眾(zhong) 一起建立聊天群,將主題歌曲、劇照,以及劇中曆史人物原型的介紹一起發布在群中,引領觀眾(zhong) 繼續浸入。而台上的舞台布景之上,則打出了“獻給故人”的字樣,那一刻,台上台下皆是“故人”,共同完成了一場溫暖的儀(yi) 式。

  在戲劇節上,不論是呼朋引伴享受相聚的快感還是獨自一人思索遐想,體(ti) 味戲劇深邃,這都是隨時可以實現的事情。烏(wu) 鎮,為(wei) 人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構築夢想、實現夢想的空間,在這裏,不僅(jin) 可以寫(xie) 自己的詩,同時也可以領略別人的夢想。

  詩人木心有一句廣為(wei) 人知的詩:“你再不來,我要下雪了。”今年戲劇節期間,烏(wu) 鎮也應景地發起了以這句詩為(wei) 主題的話題,於(yu) 是人們(men) 來到了烏(wu) 鎮,看戲,看雪。在疫情中艱難籌備並最終圓滿落幕的烏(wu) 鎮戲劇節,正彰顯著戲劇人永不停歇,用戲劇反映生活、反映時代,用藝術奉獻觀眾(zhong) 的初心。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