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冬至到了,細看古人如何“數九”

發布時間:2022-12-22 10:55:00來源: 光明網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第22個(ge) 節氣,每到這一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同時,冬至的到來也標誌著我國各地已經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在我國北部地區,曆來有“冬至逢壬數九”的說法,所謂的“數九”“交九”,就是民間百姓計算寒天與(yu) 春暖花開日期的方法。

  “數九”以九為(wei) 單位,從(cong) 冬至或冬至後的壬日開始,每逢九天便數一次九,直到數完九個(ge) 九,共計81天。部分地區會(hui) 在九九後再加一九,成十九之數,數至九十天,已然到了“沾衣不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的春分節氣。

  “數九”在我國民間口口相傳(chuan) ,但起源何時缺乏明確的曆史記載,南北朝時期,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寫(xie) 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wei) 寒盡。”這可能是最早關(guan) 於(yu) “數九”的記載,表明“數九”自冬至當日開始。

  至宋代後,“數九”亦有從(cong) 冬至次日開始之說。宋代周密的《齊東(dong) 野語》中記載:“古有數九九之語,蓋自至後起數至九九,則春已分矣。”明朝田汝成作《西湖遊覽誌餘(yu) 》稱:“ 杭人以冬夏二至後數九,以紀寒暑。”《古今圖書(shu) 集成·曆象匯編·歲功典》提到:“冬至量日影以占豐(feng) 凶,次日算九九以占寒暖。”無論如何,從(cong) 古至今,都將冬至作為(wei) 隆冬來臨(lin) 的信號。

  實際上,有了暖氣、電熱毯、羽絨服、暖手寶等保暖黑科技,生活在今天的人們(men) 早已不懼嚴(yan) 寒,不論是出門在外還是家裏窩著,人們(men) 的身上總能暖暖和和的。然而在古代,禦寒條件較為(wei) 簡陋,人們(men) 的出行和娛樂(le) 受到極大的限製,為(wei) 了排遣漫漫長冬的寂寞,古人根據“數九”創造出多種民俗文化活動,包括九九消寒歌和九九消寒圖等。

  “九九消寒歌”生動地反映了“數九”中天氣的變化規律,應用廣泛,世代相傳(chuan) ,沿用至今。但由於(yu) 我國地域廣闊,氣候差異較大,各地的“九九消寒歌”也大相徑庭。如北方黃河流域的歌謠中,有著“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說法,而在浙江沿海地區,則傳(chuan) 唱的是“八九七十二,貓狗尋蔭地;九九八十一,飛爬一起出”,到了湖南一帶,“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鬥笠”,不同的氣象背後,是各地不同的物候變化規律。2017年,“九九消寒歌”入選小學語文課本,後被編排為(wei) 手勢舞蹈,民間記憶得以繼續延續。

  這些年,“九九消寒圖”也逐漸重回人們(men) 的視野。文字形式的“九九消寒圖”為(wei) 一幅寫(xie) 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的雙鉤描紅書(shu) 法字帖。字帖中的九個(ge) 字為(wei) 繁體(ti) 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cong) 冬至開始,作圖者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ge) 筆畫,每過一九便可以填充好一個(ge) 字,直到九九之後,這幅九九消寒書(shu) 法圖即為(wei) 完成,因此也被稱為(wei) “寫(xie) 九”。

  繪畫形式的“九九消寒圖”通常被稱為(wei) “畫九”,也更顯詩情畫意。古人在冬至這天畫一枝開有九朵梅花的花枝,一朵對應一九,每朵梅花有九片花瓣,一片花瓣對應一天。明代劉侗、於(yu) 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對“畫九”有詳細地描寫(xie) :“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wei) 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古人用一筆一花將春掛滿枝頭,為(wei) 漫長枯寂的冬季增添了不少情趣。

  “數九”承載著中華兒(er) 女對“陽春布德澤,萬(wan) 物生光輝”的美好向往與(yu) 期盼。看到這裏的你,難道不想畫上一幅九九消寒梅花圖,掛在家中,開啟你的“數九”春日倒數嘛?

  (光明網實習(xi) 記者 許晨)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