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 】嶽陽樓頭品“憂樂”

發布時間:2022-12-23 11:1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

  光明日報記者 禹愛華 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典波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這是北宋名臣範仲淹《嶽陽樓記》中的名句。是什麽(me) 樣的樓閣與(yu) 景致,激發了登臨(lin) 者這般感慨?

  初冬時節,攜一腔敬意、幾分好奇,記者來到“八百裏洞庭”之濱。

  “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果不其然!眼前這片碧水,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水畔這座雄樓,三層四柱、飛簷盔頂,琉璃黃瓦燦然生輝,如意鬥拱氣象萬(wan) 千。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背記亭前,記者全文背誦《嶽陽樓記》,一張免費的景區門票便到手了。

  “嶽陽推出‘背記免費遊嶽陽樓’活動,是為(wei) 讓‘憂樂(le) 精神’傳(chuan) 揚更廣。一經推出,大受歡迎,遊客中能記誦的,可不少!”此行向導、嶽陽市憂樂(le) 精神研究會(hui) 會(hui) 長黃軍(jun) 建介紹。

  走進嶽陽樓,迎麵簷柱上,一副對聯赫然入目:“四麵湖山歸眼底,萬(wan) 家憂樂(le) 到心頭。”

  “聯句是清代巴陵知縣陳大綱所撰。這座樓閣裏,雕屏、書(shu) 畫、聯句詩作,處處浸染著‘憂樂(le) ’之情。”黃軍(jun) 建邊登樓邊詳述,“嶽陽樓始建於(yu) 東(dong) 漢建安二十年,原是橫江將軍(jun) 魯肅的‘閱軍(jun) 樓’,因景色壯闊奇麗(li) ,留下無數文人遊蹤:李白浩讚‘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杜甫悲歎‘親(qin) 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白居易感慨‘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直到範仲淹《嶽陽樓記》橫空出世,這座樓閣才真正名動天下!”

  聽著黃軍(jun) 建講述,眼前的滔滔流水幻化為(wei) 一副跨越時空的人文長卷——970多年前,範仲淹神遊嶽陽樓,在此與(yu) 誌同道合的“古仁人”心靈交匯、暢敘“憂樂(le) ”;此後幾多風煙、幾經變遷,“憂樂(le) 精神”深刻影響巴陵兒(er) 女,滋養(yang) 了湖湘文化“心憂天下,敢為(wei) 人先”的鮮明特質。近代以來,魏源、左宗棠、譚嗣同、黃興(xing) ,乃至毛澤東(dong) 、劉少奇、任弼時……多少三湘誌士以天下興(xing) 亡為(wei) 己任,赤膽報國、鐵肩擔當,為(wei) 國家民族九死而不悔!

  黃軍(jun) 建告訴記者,多年來,湖南把“憂樂(le) 文化”視為(wei) 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為(wei) 其傳(chuan) 承弘揚培厚土壤、拓展渠道,將其貫注於(yu) 城鄉(xiang) 治理、百姓生活的方方麵麵。

  “在大中小學,憂樂(le) 精神寫(xie) 進教材、滲入各科課堂與(yu) 社會(hui) 實踐;在城鄉(xiang) 社區,以此為(wei) 主題的讀書(shu) 會(hui) 、報告會(hui) 、詩文書(shu) 畫等活動繽紛多彩;《嶽陽樓記》誕生的農(nong) 曆九月十五被設為(wei) ‘嶽陽樓日’,萬(wan) 眾(zhong) 紀念;巧手藝人創作的‘憂樂(le) 嶽陽樓’係列剪紙,被作為(wei) ‘市禮’饋贈賓朋……”黃軍(jun) 建一一道來。而最令他自豪的,自然是憂樂(le) 精神研究會(hui) 、憂樂(le) 書(shu) 院的成立——“45位學者組成的課題組、擁有18位‘名嘴’的宣講團、‘憂樂(le) 講堂’等品牌活動載體(ti) ……時刻守護憂樂(le) 精神的不滅光焰,並以時代精神為(wei) 之‘添薪’。”

  不斷培厚的土壤,讓“憂樂(le) 精神”繁花遍開。

  在平江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原局長葉劍芝心裏,最大的“憂樂(le) ”是民生冷暖。在滿目翠色的高山茶園,我們(men) 見到了這位年近花甲的漢子。他正對農(nong) 戶叮嚀著茶樹越冬的注意事項。“‘金葉子’幫大家脫了貧,以後的好日子還得靠它。我一有空就來看看。”葉劍芝笑得爽朗。

  已經小有名氣的平江高山有機茶,是他為(wei) 老鄉(xiang) 們(men) 爭(zheng) 取到的43個(ge) 扶貧項目之一。在扶貧一線忙了整整22年,他走遍全縣773個(ge) 村,引進扶貧資金10億(yi) 元,帶動全縣208個(ge) 貧困村脫貧致富。多少次因過度勞累,跌倒在崎嶇山路上;多少次病痛難耐,仍一聲不吭咬牙堅持……組織上數次想給這位“老扶貧”安排個(ge) 輕省點兒(er) 的好崗位,都被他婉拒了。何以執拗至此?答案,就在那本泛黃的《扶貧日記》裏。扉頁上,他的兩(liang) 行大字力透紙背——

  “憂貧困群眾(zhong) 之所憂,樂(le) 脫貧群眾(zhong) 之所樂(le) 。”

  江科明父女倆(lia) 的憂樂(le) ,則牢牢係於(yu) 洞庭這一湖碧水。“今天的巡邏任務比較重!除了看‘江豬子’(江豚)的情況,還有黑鸛、反嘴鷸……正是候鳥大批到來的時候,馬虎不得。”洞庭湖上,90後江茜曼一邊嫻熟地檢查著巡邏艇上的設備,一邊笑嗬嗬地告訴我們(men) 。

  她和父親(qin) 都是嶽陽市江豚保護協會(hui) 誌願者。十多年前,看到洞庭水質汙染嚴(yan) 重,“沙鷗翔集,錦鱗遊泳”的美景不再,深覺憂患的江科明毅然收起世代謀生的漁網,加入環保組織,從(cong) 捕魚人變成了“護魚人”。幾年前,還是中學生的女兒(er) 江茜曼也投身這份事業(ye) 。

  “你看,這一帶早先全是采砂采石場,湖裏汙水橫流,岸上處處‘斑禿’。加上圍湖造田、過度捕撈,感覺湖水灰頭土臉的,沒‘魂’了!後來,政府痛下決(jue) 心整治生態:洞庭湖十年禁漁,嚴(yan) 禁非法采砂,老百姓當上湖長河長,我們(men) 的誌願者隊伍也越來越壯大。現在,江豬子不但回來了,還成群結隊嬉戲,那叫一個(ge) 美喲……”江科明指著一處河灣,笑眯了眼……

  《嶽陽樓記》結尾,範仲淹惆悵地探問:“噫!微斯人,吾誰與(yu) 歸?”

  今天,響亮的回答穿透時空:碧水丹心,同行者眾(zhong) 。

  視頻信息

  總策劃:王慧敏

  統籌:畢玉才 邢宇皓 王斯敏

  記者:禹愛華

  編導:孫金行

  鳴謝:嶽陽市廣播電視台 嶽陽樓區融媒體(ti) 中心 平江縣融媒體(ti) 中心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