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積極調適身心,塑造勤勉奮進的青春樣貌

發布時間:2023-02-02 10:0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者按

  “治愈”“解壓”“詩和遠方”……這些網絡熱詞,近年來在青年群體(ti) 中廣泛傳(chuan) 播,形成一套廣為(wei) 流行的話語體(ti) 係,逐漸成為(wei) 一種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在當前這樣一個(ge) 講究效率、與(yu) 時間賽跑的時代,麵對成長中的挑戰與(yu) 困難不“躺平”、不消沉、不抱怨,而是主動營造“治愈瞬間”、仔細體(ti) 味“幸福時刻”,讓生活充滿溫暖與(yu) 亮色,成了青年群體(ti) 進行心理調適、積蓄昂揚鬥誌的別樣手段。

  “治愈係”如何陪伴青年成長?它是心靈的“萬(wan) 能良藥”嗎?怎樣引導其發揮更大積極作用?光明日報記者通過在線觀察、深度訪談、案例分析等方式,透視治愈係文化流行的現狀和原因,並請專(zhuan) 家對其未來發展提出建議。

   治愈係文化悄然進入青年生活

  今年春節假期,去遠離喧鬧的大山深處訂一間民宿,成為(wei) 許多年輕人的過年新選擇。

  90後上海姑娘陳穎奇將自己的假期目的地選在了浙江鬆陽,提前十多天“搶”到了心儀(yi) 已久的民宿房間。民宿的位置在海拔600多米的古村落山崖邊,打開窗就是高山峽穀、雲(yun) 霧繚繞。“對著這樣的美景吃一頓早餐,是整個(ge) 假期裏最幸福、最治愈的時刻。”陳穎奇說。

  來一趟輕鬆愜意的旅遊,被許多青年賦予了“舒緩心靈”的意義(yi)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會(hui) 發現還有許多身邊的尋常事物,都被打上了“治愈”“暖心”等標簽——

  遇見一次絕美的夕陽就能心生喜悅、洗去疲憊,看一場溫情的電影便會(hui) 更加珍視生活的美好,和朋友釣魚、露營、玩飛盤,在輕鬆交流、暢快運動中解壓和放鬆……

  按字麵意思理解,“治愈係”是指能夠給人以持續、恒久舒暢感的一係列事物,通過調適身心、紓解情緒,幫助人們(men) 更加積極熱情地麵對生活。近年來,治愈係文化進入文學、影視、動漫、旅遊等眾(zhong) 多領域,形成了一個(ge) 較為(wei) 完整的文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並逐漸發展成為(wei) 一種青年亞(ya) 文化現象,正呈現出諸多新的特征。

  治愈係文化走向“短、平、快”,並發展成為(wei) 一種風格標簽。

  調查發現,在以青年群體(ti) 為(wei) 主力軍(jun) 的小紅書(shu) 、B站、微博、微信等傳(chuan) 播載體(ti) 上,一些形式“輕巧”的治愈係內(nei) 容具有較為(wei) 明顯的傳(chuan) 播優(you) 勢,如短視頻、小遊戲、表情包等。

  2018年,治愈係小遊戲《旅行青蛙》的走紅就是一個(ge) 例證。這款遊戲一經推出,就在社交平台掀起一股“曬蛙風”。遊戲的操作十分簡單,遊戲中的“蛙兒(er) 子”什麽(me) 時候出去旅行,什麽(me) 時候回家,是否會(hui) 帶伴手禮回來都是隨機的,並不受玩家控製。很多玩家表示,不用花太多時間,隻需要動動手指,就能享受輕鬆自在、不受拘束的旅行氛圍,正是這款遊戲吸引他們(men) 的原因。

  有專(zhuan) 家表示,互聯網時代,新媒體(ti) 即時性、多樣態、受眾(zhong) 廣等特點,豐(feng) 富了治愈係文化的傳(chuan) 播內(nei) 容和傳(chuan) 播形態,也使作為(wei) “數字原住民”的當代青年群體(ti) 獲得了更加豐(feng) 富的情感體(ti) 驗,並進一步助推了治愈係文化的擴展和“治愈經濟”的繁榮。

  在複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崔迪看來,治愈係已經發展成為(wei) 一種風格標簽,以適應新媒體(ti) 環境下的傳(chuan) 播。“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來說,治愈係的範疇被擴大化了,成為(wei) 一種網絡文化的概念性表達。”

  年輕人熱衷於(yu) 購買(mai) “陪伴感”,催生“治愈經濟”。

  當下,不少上班族忙於(yu) 工作,下班後花錢購買(mai) 治愈感儼(yan) 然成了“剛需”。落日燈、香薰蠟燭、毛絨玩具等產(chan) 品成為(wei) 社交網絡上的爆款,陪伴玩偶、膠囊公寓、自助式迷你KTV等新業(ye) 態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它們(men) 以解壓、治愈為(wei) 名義(yi) 輕鬆聚攏人氣,因而衍生出“治愈經濟”。

  去年剛參加工作的李欣欣,就是毛絨玩具“重度愛好者”中的一員。她家裏收藏有上百隻不同品牌的毛絨朋友,“它們(men) 陪伴我見證了人生中許多重要時刻。”

  在豆瓣“毛絨玩具也有生命”小組裏,已經有4萬(wan) 多名組員。他們(men) 為(wei) 自己的“毛絨朋友們(men) ”拍美照和視頻,為(wei) 它們(men) 取名字,給它們(men) “注入靈魂”。通過這些有趣的玩法,年輕人收獲了“陪伴感”,同時也找到了一群誌同道合的新朋友。

  除了毛絨玩具之外,寵物、盲盒等以“萌”為(wei) 特色的新消費業(ye) 態,無疑更能滿足年輕人追求“陪伴感”的心態。相關(guan) 數據顯示,我國現有寵物用品相關(guan) 企業(ye) 115.4萬(wan) 家。僅(jin) 2021年三季度,寵物用品相關(guan) 企業(ye) 的注冊(ce) 量便達到20.5萬(wan) 家,近兩(liang) 年平均增長率達95.5%,行業(ye) 整體(ti) 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

  “微度假”開始走紅,“治愈係”演變成為(wei) 一種生活方式。

  從(cong) 2022年起,北京的亮馬河區域變得格外熱鬧。春天野餐、夏季槳板、冬日滑冰……這片混合各種休閑方式、充滿異域風情的河湖景區,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這樣的治愈時刻,不獨屬於(yu) 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居民。每到周末,位於(yu) 江西省南昌市青雲(yun) 譜區的象湖濕地公園草地上,就會(hui) 支起一頂頂帳篷。市民黃錦波常約朋友家人來這裏,一待就是一整天:“這裏環境優(you) 美,空氣清新,停車免費,非常適合露營。連續忙一陣子下來,真的很需要這種純粹的快樂(le) 和悠閑的時光,為(wei) 自己充充電、打打氣,好迎接新的一周!”

  有數據表明,各類治愈係的生活方式,已成為(wei) 人們(men) 的消費新選擇。中國旅遊研究院與(yu) 馬蜂窩聯合發布的《2021全球自由行報告》顯示,用戶出行偏好開始向短、頻、快的“微度假”轉變。同時,年輕人出行的主要驅動力轉為(wei) 興(xing) 趣與(yu) 社交。社交平台小紅書(shu) 預測,輕解壓、吃茶去、“野到家門口”等將成為(wei) “2023年十大生活趨勢”。其中,2022年“野到家門口”相關(guan) 筆記數量同比上漲287%,城市裏的公園、家門口的草坪、近郊的露營基地,都成為(wei) 人們(men) 親(qin) 近自然和“撒野”的場地。

  治愈係文化為(wei) 何深入青年心

  在知乎平台上,關(guan) 於(yu) 治愈係的問題有2000多個(ge) ,內(nei) 容包括治愈係書(shu) 籍、電影、音樂(le) 、好物等分享推薦,總瀏覽量超過4000萬(wan) 。“有哪些瞬間你覺得突然被治愈了?”在這個(ge) 發布於(yu) 2020年的問題之下,近期依然陸續有網友留下自己的答案。很多網友被之前的回答打動,在這些溫暖的故事和文字中尋求被治愈的感覺。

  作為(wei) 一種青年亞(ya) 文化,治愈係文化為(wei) 何如此吸引青年人的目光?

  讓青年們(men) 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更加充沛的前行力量。一邊努力奮鬥、一邊自我調適,已經成為(wei) “斜杠青年”的生活常態。王斌是一名新媒體(ti) 行業(ye) 從(cong) 業(ye) 者,也是一名擁有3000多位粉絲(si) 的博主,讀書(shu) 、旅行、寵物、健身,都是她創作的靈感。“一開始隻是把賬號當成朋友圈來用,通過VLOG、PLOG分享一些生活日常,沒想到竟然慢慢積累了一些粉絲(si) 。”通過運營社交平台賬號,王斌感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變得更充實,“經常有粉絲(si) 來‘催更’,那一刻我感到自己創作的內(nei) 容是有價(jia) 值的,對生活也更努力地去感受,去熱愛。”

  “治愈係在青年中流行,最直接的原因是在經濟社會(hui) 高速發展的當下,個(ge) 體(ti) 麵對較多壓力,需要這種溫情的形式安撫身心。同時,也折射出近年來人們(men) 生活態度、奮鬥觀念的變遷。”崔迪認為(wei) ,治愈係文化剛好切合了這種群體(ti) 心理需要,以一種輕鬆活潑的幹預方式,起到一定程度的“心靈按摩”作用。

  但是,治愈係與(yu) 心靈雞湯不一樣。“‘雞湯’大多是以文字、語言為(wei) 載體(ti) ,直接地打氣鼓勁,強化成就動機。治愈的手段和載體(ti) 更為(wei) 豐(feng) 富,也更鼓勵在平凡與(yu) 平淡中獲得意義(yi) 感。”崔迪表示。

  滿足人們(men) 對於(yu) 美好生活的更高層次向往。南開大學社會(hui) 心理學係教授呂小康認為(wei) ,治愈係文化的流行,本質上反映出人民群眾(zhong) ,尤其是青年群體(ti) 對美好生活的更高層次向往。

  “青年人以‘求治愈’的方式調整自身心態,既能舒展精神、緩解壓力,也為(wei) 萬(wan) 千商家創造各類創意產(chan) 品提供了無窮的想象空間。現代社會(hui) 的消費文化與(yu) 年輕人的天性相互契合,形成了一種更能照顧到個(ge) 性需求的產(chan) 品形態與(yu) 生活方式。這正是治愈係文化得以流行的根源之一。”呂小康說。

  作為(wei) 一名為(wei) “治愈經濟”買(mai) 單的消費者,李欣欣也深知品牌毛絨玩具走紅的背後,有強大的商業(ye) 力量在推動。但她認為(wei) ,購買(mai) 毛絨玩具表麵看起來是一種物質消費行為(wei) ,但實質上更是一種精神消費。“現在年輕人非常願意為(wei) 一件物品背後的那些東(dong) 西買(mai) 單,可能是一個(ge) 故事、一個(ge) 創意,或者僅(jin) 僅(jin) 就是它有某個(ge) 點觸動了我。”李欣欣說。

   治愈係文化如何更加正向積極

  治愈係背後反映的社會(hui) 文化現象值得深入思考。那麽(me) ,治愈係文化如何更好發展?

  更多觀照青年的精神需求和情感世界,幫助其形成積極健康、樂(le) 觀向上的精神品質。

  專(zhuan) 家表示,治愈係文化要持續發揮積極意義(yi) ,必須始終關(guan) 注當代青年的心理症候,為(wei) 青年群體(ti) 提供情緒釋放和個(ge) 性化表達的出口。同時,相關(guan) 從(cong) 業(ye) 者應以積極健康的價(jia) 值觀念為(wei) 導向,通過溫暖、積極、勵誌的作品,潛移默化地引導青年人群的思想觀念和行為(wei) 選擇,幫助他們(men) 在成長過程中直麵困難、健康成長。

  應從(cong) 青年群體(ti) 的治愈需求的背後原因出發,深切觀照當下社會(hui) 現狀,講好當代青年的青春故事,展現積極正麵的青年形象,才能挖掘出更有效的價(jia) 值內(nei) 涵,真正具備治愈意義(yi) 。

  從(cong) 現實生活和經典作品中汲取養(yang) 分,推動治愈係文化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深層次精神需要。

  調研中,多位受訪者表示,優(you) 秀的治愈係作品和產(chan) 品供給依然不足。“在毛絨玩具圈子裏,目前比較受追捧的大多是國外品牌,比如迪士尼的達菲係列,經常‘一娃難求’。”李欣欣舉(ju) 例,“國內(nei) 品牌設計的毛絨玩具,能形成固定玩家圈子、有核心故事內(nei) 容支撐的,還很少。”

  未來,隨著治愈係文化產(chan) 業(ye) 持續發展,可以預見,“治愈經濟”的發展模式將向定製化、獨特化和精細化方向發展。專(zhuan) 家建議,廣大創作者應從(cong) 現實生活和經典作品中汲取養(yang) 分,創造出更多貼近生活、貼近人民的治愈係作品。

  “從(cong) 古到今,有那麽(me) 多偉(wei) 大的思想、文學、音樂(le) 、電影,都通過不同方式治愈著人們(men) 的心靈與(yu) 生活,它們(men) 都是經過時間檢驗的治愈係。”崔迪說。呂小康認為(wei) ,應當發展更為(wei) 多樣、更有層次、更加繁榮的物質文化與(yu) 精神文化,才能更好滿足人們(men) 對於(yu) 身心安頓、精神充實的向往。

  治愈係文化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離不開知識產(chan) 權製度保駕護航。

  許多花幾十元、數百元購買(mai) 一盞“網紅”落日燈的消費者,並不知道它其實是盜版的。正版落日燈由一家知名工作室設計,通過燈光營造一種落日黃昏的氛圍,設計理念是“通過光線安撫情緒”。隨著落日燈在社交網絡上走紅,抄襲與(yu) 侵權問題也隨之而來。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落日燈以外,表情包、潮流玩具、動漫形象等許多治愈係作品和產(chan) 品都難以逃脫被抄襲、被“山寨”的命運。作為(wei) 一種內(nei) 容產(chan) 品,治愈係文化需要足夠的創意來維持生命力,因而對於(yu) 相關(guan) 知識產(chan) 權的保護顯得尤為(wei) 重要。

  “結合國內(nei) 外相關(guan) 案例來看,不少創作者缺乏產(chan) 權保護意識,未能及時為(wei) 相關(guan) 形象注冊(ce) 商標或者申請外觀設計,為(wei) 侵權行為(wei) 留下了空間。一旦發生糾紛,由於(yu) 相似性的認定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即使成功維權,也可能為(wei) 此耗費了高昂成本。應強化法治宣傳(chuan) ,引導創作者做好事前防護。”華東(dong) 政法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方斯遠表示,“同時,要加大對侵權行為(wei) 的處罰,有效震懾潛在侵權人。總的來說,要建立事前事後的完整防護體(ti) 係。”

  發揮合力,護航青年健康成長

  引導青年群體(ti) 積極向上,從(cong) 現實生活中汲取能量和勇氣。

  專(zhuan) 家提醒,治愈係並非“萬(wan) 能良藥”,它雖然在青年群體(ti) 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撫慰心靈作用,某種程度上緩和了他們(men) 在個(ge) 體(ti) 發展中麵臨(lin) 的心理困境,促進其健康成長,但其作用畢竟是有限的。對於(yu) 青年群體(ti) 來說,尤其需要避免把這種選擇當作釋放壓力的主要手段,從(cong) 而忽略了從(cong) 現實生活中汲取能量和勇氣。

  要引導青年避免被消費主義(yi) 所裹挾。調研發現,在商業(ye) 資本助推下,各種形形色色的文化商品都被貼上“治愈係”的標簽進行售賣。不少商家為(wei) 了營銷,先是製造焦慮,為(wei) 消費者不斷植入虛假需求,然後再販賣被誇大了治愈功能的產(chan) 品,不少人陷入為(wei) 消費而消費的怪圈。

  “任何事物都隻能提供部分的心理滿足。”呂小康指出,人類的心理需求具有不同層次、不同麵向,而特定的事物和愛好都隻能有限度地滿足某些需求。正是因為(wei) “不滿足感”的存在,才塑造了人類曆史滾滾向前的不竭動力,“每個(ge) 人,既寄情於(yu) 當下以獲得短暫滿足和慰藉,又不斷積累創造未來的力量與(yu) 勇氣。”

  全社會(hui) 共同努力,形成促進青年發展、構建青年友好型社會(hui) 的合力。

  多位受訪專(zhuan) 家指出,應通過其他一些更為(wei) 積極主動的方式,幫助青年培養(yang) 良好心態,進行集體(ti) 性的減負增能。

  “休息是為(wei) 了走更遠的路。”呂小康指出,“很多年輕人熱衷於(yu) 心靈治愈、舒緩解壓,正是為(wei) 了輕裝上陣、奔赴未來。”

  他舉(ju) 了一個(ge) 例子——當下青年群體(ti) 中十分流行向“樹洞”訴說心聲,即以匿名方式在某些網絡平台訴說心聲,從(cong) 而獲得來自網友的心理安慰。

  “要根據青年群體(ti) 的不同需求,設計更多人性化的方式,就其在學業(ye) 、就業(ye) 、家庭、心理等不同領域麵臨(lin) 的困境,進行有針對性的解疑釋惑、交流溝通。根據青年使用習(xi) 慣,開發在線谘詢、支持係統,為(wei) 他們(men) 提供心理關(guan) 愛活動。”呂小康說。

  專(zhuan) 家建議,還要開發更多形式輕鬆、內(nei) 容有趣的線下活動,吸引年輕人放下手機、離開鍵盤、投身於(yu) 麵對麵的社交活動與(yu) 創意活動,以便緩解社交焦慮、增進協作互助、激發社會(hui) 創新。“政府部門、社會(hui) 組織、公益機構、誌願團隊應加強合作,為(wei) 促進青年發展、構建青年友好型社會(hui) 發揮合力。”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