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優秀網絡數字版本流傳後世(微觀)
如果說探尋古代文明密碼,必須仔細研讀古籍善本,那麽(me) 記錄當代文化建設成就,數字版本是必不可少的內(nei) 容
電視劇《掃黑風暴》,呈現掃黑除惡專(zhuan) 項鬥爭(zheng) 的驚心動魄;小說《大國重工》,描繪中國重大裝備研發的艱辛曆程;音樂(le) 《滬儂(nong) 江南》,展現海派文化的獨有氣質與(yu) 韻味……前段時間,“中國國家版本館首批網絡數字版本入藏儀(yi) 式”舉(ju) 行,共接收包括上述作品在內(nei) 的45項網絡數字版本,覆蓋網絡文學、網絡視頻、網絡遊戲、數字文保、數字音樂(le) 等五大類。
版本,是記錄曆史、傳(chuan) 承文明的“金種子”。從(cong) 龜甲金石到竹簡布帛,從(cong) 雕版刻印到活字印刷,從(cong) 鉛字排印到激光照排,從(cong) 有形載體(ti) 到虛擬載體(ti) ,版本的迭代見證著文明的進步。網絡數字版本,是數字中國建設與(yu) 發展進程中,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的數字化載體(ti) ,是中華文明邁入數字化時代的最新版本。如果說探尋古代文明密碼,必須仔細研讀古籍善本,那麽(me) 記錄當代文化建設成就,數字版本是必不可少的內(nei) 容。數字化資源有其短暫性和脆弱性,隨著軟硬件環境更新換代,支撐它們(men) 保藏展示的條件很可能會(hui) 不複存在。及時將其納入國家版本收藏序列,十分必要。
一個(ge) 時代有一個(ge) 時代的文化,一個(ge) 時代有一個(ge) 時代的精神。近年來,我國網絡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迅猛,湧現出一批受到廣泛歡迎的作品。此次入藏的網絡數字版本,正是其中代表。《敦煌:生而傳(chuan) 奇》《鄰家詩話》等視頻作品,以紀錄片、動漫等多種方式反映時代新風;《複興(xing) 之路》《朝陽警事》等文學作品,關(guan) 注現實、關(guan) 注生活,體(ti) 現出一定的思想高度、情感溫度和生活厚度。
網絡數字技術不僅(jin) 改變了文化的載體(ti) 與(yu) 形態,也為(wei) 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創造了新的可能。比如,此次入藏的“數字長城”項目,首次通過掃描重建,以數字化形式複刻了一段長約1公裏的喜峰口長城,讓用戶在手機端就能以毫米級精度欣賞長城雄姿。“中國傳(chuan) 統器樂(le) 數字化保護計劃”則針對珍貴樂(le) 音、古樂(le) 譜因缺少係統記錄而消逝的問題,建立圍繞聲、譜、器的數字資源庫,使《廣陵散》失傳(chuan) 的遺憾不再出現。這些數字版本賦予了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品新的生命力,讓更多文化創造得到銘記。
必須看到,進入數字時代,人類的知識總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哪些是可供後人展示、交流與(yu) 研究,具有曆史文化傳(chuan) 承價(jia) 值的“真金”?從(cong) 首批入藏的網絡數字版本來看,入選者多為(wei) 傳(chuan) 承中華文明、彰顯中國精神、展示中國形象的精品力作。從(cong) 版本視角做好新時代中華文明的記錄典藏,仍需不斷探索入藏的工作機製、流程與(yu) 標準,使之不斷常態化、機製化,推動更多優(you) 秀網絡數字版本流傳(chuan) 後世。
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承,如同長江黃河一樣奔騰不息。每一次新版本的誕生都為(wei) 這條大江大河注入新的水源,賦予它更加充沛的力量。隨著時代變遷,不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文化典藏就有了取之不盡的活力之源。保護好、發展好每個(ge) 時代創造的優(you) 秀文化成果,民族文化血脈就能不斷延續傳(chuan) 承、煥發生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