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樹銀花元夕夜,彩燈萬盞熠霞流
編者按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元宵節賞花燈是我國千百年流傳(chuan) 下來的習(xi) 俗,一盞盞流光溢彩的精巧花燈,寓意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裝扮著人們(men) 的美好生活。兔年元宵節,各地重現璀璨燈火、熙攘人流,洋溢著走進春天、擁抱幸福的喜慶氣氛。當此之際,為(wei) 人們(men) 精心奉上“佳節大禮”的花燈製作手藝人也有話要說……
【一線講述】
花燈無“骨” 傳(chuan) 承有“光”
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燈彩(仙居花燈)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王汝蘭(lan)
今年春節,仙居特別熱鬧。安山板凳龍、跳跳馬等民俗活動一場接一場,讓我欣喜的是,仙居針刺無骨花燈也成了年輕人的“心頭好”。
浙江仙居曾是重要的商埠,人稱“百工之鄉(xiang) ”,自古以來生活富足、百姓心靈手巧,慢慢地就有了集空間設計、繪圖、針刺工藝於(yu) 一體(ti) 的無骨花燈。
都說“正月半,龍燈看”。宗譜上記載,明朝萬(wan) 曆年間,我們(men) 皤灘古鎮的掛燈和鬧燈活動已經辦得很紅火。看那花燈,通體(ti) 沒有一根骨架,燈麵上由刀鑿針刺的孔洞構成圖案,嬌小玲瓏、古樸雅致,是燈會(hui) 上當仁不讓的主角。可漸漸地,燈會(hui) 辦得斷斷續續,仙居花燈製作也快要失傳(chuan) 了。
直到上世紀90年代,針刺無骨花燈重新“火”了起來。政府支持,民間藝人齊上陣,挖掘恢複了荔枝燈、桂圓燈、寶石燈、花瓶燈等精美的單燈,還有長旗燈、鼓亭燈、牌坊燈等氣勢恢宏的組合燈,一共27個(ge) 品種、52個(ge) 分支品種。
我們(men) 家是皤灘最早做花燈的。受父親(qin) 影響,我自小就喜歡花燈。正式拜師後,我開始了日複一日的學習(xi) 、製作、鑽研,一堅持就是40多年。做一盞燈要經曆13道工序,經常花上10多天甚至一個(ge) 月。其中最難的是“針刺”環節,要用直徑不到0.3毫米的針在1平方厘米的紙麵上紮出120~150個(ge) 孔,如果一不小心刺壞一個(ge) 針距,就前功盡棄了。
近些年,人們(men)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越來越重視,年輕的花燈匠人們(men) 也在花燈形態上做出了新探索。花燈“變身”小掛件、擺台、書(shu) 簽等,邁出了產(chan) 業(ye) 化發展的第一步。
很多人問我,現在還堅持用傳(chuan) 統方式製作花燈,不累嗎?累肯定累,畢竟我已經87歲了,但是傳(chuan) 統方式製作的花燈看著更細膩靈動、更有溫度。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人來找我學習(xi) 製作花燈,看著這些年輕人眼裏放出的光,我相信,仙居花燈一定能世世代代亮下去。
從(cong) 千角燈到千盞燈
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燈彩(東(dong) 莞千角燈)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張樹祺
提到我們(men) 廣東(dong) 東(dong) 莞的千角燈,民國詩人楊鶴賓的《東(dong) 莞竹枝詞》是這麽(me) 寫(xie) 的:一燈千角慶元宵,趙氏天潢衍宋朝。但願燈花來報喜,三年抱兩(liang) 飲燈燒。在東(dong) 莞方言中,“千角燈”和“千個(ge) 丁”發音相同,哪裏有千角燈,哪裏就有添丁納福的吉慶色彩。
相傳(chuan) 千角燈原為(wei) 宋朝皇族東(dong) 莞趙家所獨有,元初開始紮製,每十年紮製一次,懸掛在趙氏宗祠,作為(wei) 趙氏家族新添男丁開燈儀(yi) 式所用。整個(ge) 燈分為(wei) 燈頂、燈柱、燈體(ti) 、燈帶、燈尾五部分。燈頂是用鐵絲(si) 紮出圓形大寶頂和八條立體(ti) 彩龍的骨架,有八大角,每個(ge) 角有三條燈帶垂下,共計24條,上麵雙麵繪有山水、花卉、人物等圖畫。燈體(ti) 由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浮凸立體(ti) 結構拚接而成,大大小小達200多個(ge) 。
從(cong) 宮廷禮燈到民間燈飾,近千年來,千角燈的命運起起伏伏,因其製作工藝並無圖紙,全靠師徒之間口傳(chuan) 心授,一度到了失傳(chuan) 的邊緣。
父親(qin) 張金培是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傳(chuan) 承人。我從(cong) 小看著父親(qin) 做燈,那時隻知道一盞燈要做好久好久,特別熬人。後來很多年,父親(qin) 不再紮燈了。
2004年的一天,相關(guan) 部門成立的“製作千角燈工作小組”突然找上門來,他們(men) 是慕名專(zhuan) 程來尋訪民間老藝人的。父親(qin) 很激動,提議重新紮製千角燈。經過近8個(ge) 月的努力,我們(men) 終於(yu) 製作完成了千角燈。後來,父親(qin) 過世前留下遺願:“國家重視文化傳(chuan) 承,一定要把千角燈做下去。”自那以後,我和家人開始製作千角燈。
為(wei) 使千角燈薪火相傳(chuan) ,2016年,莞城文化服務中心建立“東(dong) 莞千角燈傳(chuan) 習(xi) 所”,向社會(hui) 招聘了30名有手工製作基礎的學員,由我為(wei) 他們(men) 授課,開展係統培訓。現在,我也像父親(qin) 當年一樣,一邊做燈,一邊念叨著“千角燈,千角燈,一千個(ge) 角,一千盞燈”,心裏懷著燈火長明的熱切期望。
泉州花燈,詩畫般柔美清新
講述人:中國傳(chuan) 統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燈彩(泉州花燈)市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傅草藝
臨(lin) 近春節那些天,為(wei) 了完成最新一批訂單,我和團隊沒日沒夜地趕製花燈。做一套完整的泉州花燈,得花近一個(ge) 月時間。經過手工編織、刻畫、打磨的花燈,點亮時才會(hui) 散發出詩畫般的柔美和清新。
17歲那年,我師從(cong) 福建省梨園劇團道具設計師郭國富學習(xi) 花燈製作。俗話說,“學藝容易守藝難”,3年後,我就改行從(cong) 事更賺錢的貿易營銷了。2005年,師父的離世給了我重重一擊,我決(jue) 定繼承師傅遺誌,把花燈做下去。第二年10月份,一筆訂單找上門,讓我看到了生機。於(yu) 是,我成立了漢月花燈工作室,一門心思搞花燈製作。如今,我們(men) 有越來越多的作品出現在國內(nei) 外燈展上,前幾年還去國外交流展示技藝呢。
泉州花燈是一種節慶性很強的手工藝品。逢年過節、訂單量大時,我就帶著團隊加緊製作大型掛燈、傳(chuan) 統燈組;訂單少時,我便“閉關(guan) ”鑽研,思考傳(chuan) 統手藝怎麽(me) 才能結合現代人熱衷的“生活美學”“DIY體(ti) 驗”,找出新的發展之路。
讓我高興(xing) 的是,近年來,相關(guan) 部門不斷加大對泉州花燈技藝的傳(chuan) 承與(yu) 保護,泉州花燈成了展示這座城市古韻風貌的重要窗口,在傳(chuan) 承創新中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目光。
空閑之餘(yu) ,我還會(hui) 進社區、進學校,教大家做花燈。每次示範展示時,我都會(hui) 重複一句話:雖然一針一針刺著很簡單,但需要耐心。慢工出細活,隻有時刻心懷敬畏,才能守得住傳(chuan) 統。
給老手藝“穿上”新衣
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燈彩(湟源排燈)市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張世全
正月十五遊古城、賞排燈,是我們(men) 青海湟源的老傳(chuan) 統。
湟源排燈的前身實際上是廣告牌燈箱。這門民間節日燈彩藝術,距今已有200多年曆史。2003年,為(wei) 了更好地把這門藝術傳(chuan) 下去,相關(guan) 部門組織專(zhuan) 家、民間藝人對傳(chuan) 統排燈進行藝術革新。工業(ye) 美術行當出身的我,通過湟源縣文化館“牽線”,拜湟源排燈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楊增貴先生為(wei) 師,開始學習(xi) 排燈製作技藝。
師父要求嚴(yan) 格,教手藝時總在我耳畔叮囑:一定得仔細,每個(ge) 環節都馬虎不得。有一次,我為(wei) 了雕一朵花,來來回回返工不下10次,才算過關(guan) 。
製作排燈,要經曆選木料、做框架、框邊雕刻、打磨上漆、燈麵繪製、燈效調試等多個(ge) 工序。木製框架是排燈的骨架,要根據設計,利用榫卯結構把打磨好的木料組合起來,再刻上花草人物等圖案。燈麵製作也尤為(wei) 關(guan) 鍵。繪製的畫麵內(nei) 容大多取自曆史故事、民間傳(chuan) 說、河湟文化等,現在還加入了能夠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把精心設計的圖案畫在特製的布麵上,在框架上繃好,再接通電源,單個(ge) 排燈才算做好了。
前些年,我評上了市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尤其是看到身邊一些年輕人由於(yu) 現實原因不得不轉行謀生,真是急在心裏。
怎樣才能讓大家憑這門手藝賺到錢?師父、我、師弟吳生貴一拍即合——開公司,給老手藝“穿上”新衣服,讓排燈走向市場。於(yu) 是,我們(men) 設計出一些便攜精巧的家居飾品,開發出具有獨特藝術品位的旅遊產(chan) 品,讓大家不但能欣賞排燈,還能把排燈帶回家。
公司成立後,我們(men) 接到了一筆“大單子”——為(wei) 今年元宵節製作排燈展示。這不,這四組排燈從(cong) 正月十二開始,就擺放在丹噶爾古城供遊人欣賞。
讓我們(men) 倍感歡喜的是,相關(guan) 部門在保護傳(chuan) 承排燈技藝上下了大功夫。排燈的用途從(cong) 原來單純的觀賞性,向城鎮景觀、道路亮化、節慶彩燈等多方麵發展。不少人慕名前來拜師學藝。現在,我和師弟各收了兩(liang) 個(ge) 徒弟。
做排燈不單是一門手藝,而且已經成為(wei) 我生命的一部分。每次看到製作好的排燈通上電,熠熠生輝,心裏別提多美了。
裝上科技“芯”,守住傳(chuan) 統“魂”
講述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寧夏隆德花燈製作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蘇紅章
“不點花燈月不圓,不耍社火難過年。”在寧夏隆德,祖祖輩輩過年都要耍社火、賞花燈。從(cong) 我記事起,就跟著大人學做花燈,到我兒(er) 子手上已經傳(chuan) 了五代。
20年前,我從(cong) 村裏搬進了縣城,在文化館附近開了間書(shu) 畫裝裱店。每逢過年,文化館總請我們(men) 去做花燈,手藝一直沒生疏。近些年,城市的大街小巷過年都要擺花燈,有些地方還要辦大型燈會(hui) ,對大型花燈的需求量越來越大。2017年底,縣城的工業(ye) 園區建成了花燈廠,有好幾個(ge) 現代化大車間。剛開始,我們(men) 十來個(ge) 民間藝人被當作“技術骨幹”聘進廠,又招收了周邊50來個(ge) 村民。
大型花燈要經曆長途運輸、風吹雨淋,沿用容易折斷的高粱秸行不通,我們(men) 就用鋼筋、鐵絲(si) 代替,還蒙上了各種新型彩布。工序也比以前複雜多了。從(cong) 以前的小花燈到如今的大花燈,得按照圖紙精確控製比例,不然成品很可能“四不像”。
廠子建成後,花燈就走出了隆德,開始向周邊市縣和內(nei) 蒙古、甘肅等地供貨,還遠銷福建、河北、海南等地。周邊村民就近打工,腰包鼓了起來。前不久,焊工王永紅還跟我念叨:“一盤算,去年掙了四五萬(wan) 元呢。”
隨著客戶對花燈的要求越來越高,融合聲光電技術,讓花燈“活”起來成了新趨勢。廠裏外聘了數碼編程、現代通信技術和LED線性光源等領域的專(zhuan) 業(ye) 人才,給花燈裝上了科技“芯”。你瞧,那些蝴蝶展翅、牡丹綻放、萬(wan) 馬奔騰的花燈,多靈動呀。技術進步的同時,主題也要創新,比如我們(men) 創作的“閩寧一家親(qin) ”大型花燈,反響就很好。
創新不能無根,必須守住傳(chuan) 統的“魂”。我堅持手工製法,做出了不少傳(chuan) 統花燈,在其中融入書(shu) 法、彩繪、剪紙、刺繡等傳(chuan) 統文化元素。小兒(er) 子每逢寒假都來跟我學習(xi) ,廠子每年還舉(ju) 辦花燈製作非遺技藝傳(chuan) 承培訓,不少研學的學生、周邊的群眾(zhong) 都積極參與(yu) 。他們(men) 說,“老傳(chuan) 統”的新味道,特別吸引人。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吳誌才(華南理工大學數字鄉(xiang) 村與(yu) 文旅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重大項目文化和旅遊融合:理論基礎與(yu) 實踐創新研究〔22JHQ020〕負責人)
仙居花燈、東(dong) 莞千角燈、湟源排燈等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越來越受人們(men) 關(guan) 注。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是延續曆史文脈、留存曆史記憶、堅定文化自信、推進文明交流的重要手段,更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重要內(nei) 容,是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促進物的全麵豐(feng) 富和人的全麵發展的必由之路。
進入新時代以來,在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下,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取得曆史性成就。一方麵,非遺走進尋常百姓家,社會(hui) 廣泛參與(yu) 、人人保護傳(chuan) 承的生動局麵初步形成;另一方麵,非遺照亮現代生活,在實現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同時,讓更多人共享保護成果,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深入人心。“十四五”時期,麵對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非遺發展新趨勢新特點,要堅持係統性保護,統籌協調非遺保護與(yu) 經濟發展、城鄉(xiang) 建設、社會(hui) 治理、民生改善等之間的關(guan) 係,讓非遺之光照亮百姓美好生活。
形成保護合力。一是強化保護意識,在引導上“貼心”。全麵認識並尊重非遺的曆史價(jia) 值和文化內(nei) 涵,深入挖掘非遺蘊含的思想理念、傳(chuan) 統美德、人文精神等,采取多種措施讓非遺留下來、傳(chuan) 得開、走出去,為(wei) 當代百姓生活和地方文化發展提供智慧和滋養(yang) 。二是傳(chuan) 承非遺技藝,在創作上“用心”。一方麵“向外借力”,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ye) 協會(hui) 等社會(hui) 資源,搭建非遺技藝傳(chuan) 承產(chan) 學研工坊,建立完善非遺技藝傳(chuan) 承的基本規範、行業(ye) 規則、保護製度等。另一方麵“向內(nei) 用力”,倡導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的社會(hui) 氛圍,完善非遺繼續教育體(ti) 係,定期開展技能培訓,讓非遺在人民群眾(zhong) 的當代實踐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三是注重沉浸體(ti) 驗,使群眾(zhong) “一見傾(qing) 心”。運用5G、人工智能、AR等數字化技術,構築沉浸式綜合體(ti) 驗平台,把保護、愛護、嗬護非遺的種子“種”在更多人心田上。
織就傳(chuan) 承之網。推動非遺進校園,建設一批國家非遺傳(chuan) 承教育實踐基地,注重發揮非遺的美育和教育功能,將非遺傳(chuan) 承與(yu) 思政教育、創新創業(ye) 相融合,建立非遺課程“菜單”,開設公益講座、主題課程、遊學聯盟等,激發青少年對非遺傳(chuan) 播傳(chuan) 承的熱情,采用獎學助學等形式,鼓勵年輕人學習(xi) 掌握相關(guan) 技能。推動非遺進社區,通過開展各類宣傳(chuan) 活動,營造全民參與(yu) 保護非遺的良好氛圍,提升社區居民的參與(yu) 感、歸屬感和凝聚力。推動非遺進景區,搭建集展示、銷售、體(ti) 驗功能於(yu) 一體(ti) 的非遺平台,吸引遊客了解非遺、愛上非遺、傳(chuan) 承非遺。此外,還可推動非遺進園區,延伸非遺產(chan) 業(ye) 鏈條,推動非遺以工藝品等形式進入尋常百姓家。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在非遺產(chan) 業(ye) 培育中銜接鄉(xiang) 村振興(xing) 整體(ti) 規劃,匹配鄉(xiang) 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打造基於(yu) 非遺特色的鄉(xiang) 村宜居宜業(ye) 和美風貌。以非遺發展帶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升級,打造一批非遺文博館和體(ti) 驗專(zhuan) 區,配備一批研學基地和地方民宿,帶動周邊村民就業(ye) ,吸引人才返鄉(xiang) 回流。注重發揮非遺工坊等載體(ti)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作用,優(you) 先吸納農(nong) 村低收入人口到非遺工坊就業(ye) ,按規定落實社會(hui) 保險補貼以及地方支持就業(ye) 幫扶車間的各項優(you) 惠政策,支持優(you) 秀非遺工坊帶頭人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將其培育成鄉(xiang) 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鄉(xiang) 村工匠、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等,實現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
構建傳(chuan) 播體(ti) 係。對內(nei) ,基於(yu) 非遺的文化特質、形式特點、互動特色,不斷創新“非遺+直播”“非遺+文創”“非遺+教育”“非遺+旅遊”等模式,通過各類直播、短視頻、博覽會(hui) 、競賽、主題活動等搭建非遺傳(chuan) 播的全媒體(ti) 展示平台,讓非遺更好融入現代化建設,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新動能。對外,要講好中國傳(chuan) 承保護非遺的精彩故事,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陸健、吳春燕、雷愛俠(xia) 、王雯靜、萬(wan) 瑪加、高建進、王建宏、張文攀、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光劍、鄭燕睆、楊雲(yun) 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