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協同合作激發科創潛力(現場評論·一起來想一起來幹(20)·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加強科創能力建設,關(guan) 鍵要凝聚科研力量
飛行汽車,深空探測雷達,海上風力發電機……前不久,記者走進重慶兩(liang) 江新區協同創新區蹲點采訪,一件件前沿產(chan) 品科技範兒(er) 十足,令人眼前一亮。經過3年多建設,這片30平方公裏的園區,已聚集50家新型科創研究機構、25個(ge) 院士團隊、2900餘(yu) 名科研人員,昔日的郊區荒地已蛻變成科創高地。
為(wei) 何要建設協同創新區?預計會(hui) 建成什麽(me) 樣子?記者從(cong) 明月渡碼頭乘船出發時,看到沿湖而建的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哈爾濱工業(ye) 大學重慶創新中心等機構,心中逐漸有了更清晰的答案。相關(guan) 工作人員介紹:“地處西部地區,我們(men) 長期麵臨(lin) 科研院所不足、高端科研人才短缺等問題。”正因此,補齊科創短板、激發科創活力、提高轉化能力,成了建設協同創新區的重中之重。有人興(xing) 奮地說:“如今沿著湖邊跑步,遇到科學家已不稀奇。”
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加強科創能力建設,關(guan) 鍵要凝聚科研力量。正是基於(yu) 這種考慮,重慶在兩(liang) 江新區探索建設協同創新區,通過校地協同方式,與(yu) 北理工、哈工大、西安交大、吉林大學等高校開展深入合作,推動科研機構落地、科創項目落地、科研人才落地,努力打造一個(ge) 各主體(ti) 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ti) 。
推動創新資源實現“西南飛”,需要更大的政策支持和更優(you) 的服務意識。王垚是兩(liang) 江新區科技創新局的一名幹部,當得知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建設試驗場需要解決(jue) 林地使用等問題時,他和同事主動上門服務,經多方協調,項目用地申請合法合規完成。事實上,想吸引優(you) 質資源,解難題、辦實事、優(you) 服務的意識與(yu) 行動一定要到位,而且要形成常態化機製。這是優(you) 化政務環境的需要,也是促進科技創新的需要。實踐表明,政策環境搞得好,科研團隊願意來、留得住,才能推動科研項目順利展開、結出創新果實。
飛行汽車就是校地協同的科研成果之一。采訪時,研發團隊負責人如此暢想未來場景:“實現特大型城市的點對點通勤,應急救援物資投送、人員救助,郊區飛行體(ti) 驗、觀光探索……”之所以敢這麽(me) 想,一個(ge) 重要方麵在於(yu) 重慶智能網聯車路協同路側(ce) 係統快速發展,智慧交通體(ti) 係不斷完善,為(wei) 相關(guan) 科研提供了試驗與(yu) 應用的空間。前不久,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與(yu) 協同創新區決(jue) 定共建未來立體(ti) 交通路空協同示範區,讓飛行汽車應用不斷走向現實。地方有良好的產(chan) 業(ye) 基礎,高校有豐(feng) 富的科研資源,協同合作產(chan) 生的疊加效應,有助於(yu) 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wei) 高端產(chan) 業(ye) 發展匯聚新動能。
科研成果是“科創+產(chan) 業(ye) ”的直接體(ti) 現,背後是“科創+人才”的支撐。在人才隊伍中,各創新中心的科研團隊是尤為(wei) 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men) 不僅(jin) 是科創的主力,也是培養(yang) 創新人才的重要力量。以重慶大學新工科教育科創平台為(wei) 例,重慶大學負責培養(yang) 人才,兩(liang) 江新區依托轄區內(nei) 技術、設備、資金等資源提供服務。相關(guan) 負責人說:“目前,學生有人均3萬(wan) 元的科創項目經費,條件良好。”更重要的是,協同創新區有不少聚焦前沿技術、前沿領域的科創平台,為(wei) 人才培養(yang) 進一步明確了方向。立足科創一線探索改進培養(yang) 方式,能夠加速人才成長,為(wei) 科創事業(ye) 厚植人才基礎。
明月山翠峰如簇,明月湖碧波蕩漾。協同創新區建在湖光山色之中,映襯著“山清水秀、綠色智能、開放共享、活力多元”的理念。科技與(yu) 人文交融、創新與(yu) 實踐互促,協同創新區的創新土壤正一天天厚實起來,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也獲得了更加有力的支撐。
(作者為(wei) 本報重慶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08日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