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鄉親們都能過上好日子”

發布時間:2023-02-09 10:07:00來源: 人民日報

  雲(yun) 南瀘水市大練地街道錦繡社區第一書(shu) 記和倩如——

  “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能過上好日子”

  7年前,回到雲(yun) 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老家,成為(wei) 一名扶貧幹部;如今,身為(wei) 瀘水市大練地街道錦繡社區第一書(shu) 記、工作隊隊長,全身心地幫助搬遷群眾(zhong) 融入新生活,逐步富起來……“最美基層高校畢業(ye) 生”“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和倩如,將青春之花綻放在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線。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人生才更有意義(yi) !”走出校園,和倩如參加了大學生村官招考,來到瀘水市魯掌鎮浪壩寨村當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助理。

  “紮根基層,就要提高服務群眾(zhong) 的能力,想方設法幫他們(men) 排憂解難,千方百計讓他們(men) 過得更好。”為(wei) 方便與(yu) 村民溝通,和倩如學會(hui) 了浪壩寨村的方言,駐村期間翻山越嶺走訪困難群眾(zhong) 500餘(yu) 次,動員務工、宣講政策1000餘(yu) 次。磨破腳、劃傷(shang) 腿、摔跟頭,都是家常便飯。由於(yu) 交通不便,村民到鎮上辦事一個(ge) 來回就要半天。和倩如主動提出幫村民代跑代辦,村委會(hui) 成了“萬(wan) 能服務站”。

  “用心用情幫扶,就會(hui) 和村民成為(wei) 一家人。”憑著踏踏實實的努力付出,和倩如成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願意信任和親(qin) 近的“小和”。

  2020年,怒江的脫貧攻堅進入衝(chong) 刺階段,如何讓易地搬遷群眾(zhong)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成了工作難點。和倩如主動請纓,到錦繡社區搬遷安置點工作。

  為(wei) 讓搬遷群眾(zhong) 致富增收,和倩如鼓勵青壯年外出務工,幫助留守婦女、老人在家門口就業(ye) 。居民陸蘭(lan) 獨自帶著兩(liang) 個(ge) 小孩,生活困難。和倩如幫她聯係了社區棒球加工車間的工作。“縫一個(ge) 棒球能賺2.5元,還不耽誤照顧孩子。”陸蘭(lan) 感動地說。崗位多起來,腰包鼓起來。整個(ge) 社區906戶,去年人均收入接近1.6萬(wan) 元。

  長期以來,浪壩寨村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主要以種植水稻、玉米為(wei) 生,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僅(jin) 2000元左右。脫貧攻堅,關(guan) 鍵在產(chan) 業(ye) 。大學生村官培訓,讓和倩如開拓了思路,她結合村莊特點和優(you) 勢,瞄上了羊肚菌種植。嚐試流轉土地、研究種植技術、牽頭成立合作社……和倩如早出晚歸,帶動46戶農(nong) 戶種植羊肚菌,還培養(yang) 了8名技術人員。除此之外,為(wei) 了讓浪壩寨好山貨賣上好價(jia) 錢,和倩如開始嚐試直播帶貨。義(yi) 務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進行電商培訓,累計培訓超3000人次,帶動越來越多村民加入網絡直播。

  7年基層實踐,和倩如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幹的舞台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我要繼續努力,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能過上好日子,為(wei) 家鄉(xiang) 帶來更多的改變,不負青春韶華。”和倩如說。(本報記者 顧仲陽)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