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親(qin) 曆者說】
作者:陳水芳(浙大一院呼吸內(nei) 科副主任、主任醫師)
2019年7月29日淩晨,我登上了飛往青海省德令哈市的航班,開始了為(wei) 期3年的醫療援青之旅。2003年以來,我參加了兩(liang) 輪抗擊非典救治行動,隨中國援非醫療隊遠赴西非,前往菲律賓開展醫療救援,“下沉”到寧波北侖(lun) 基層醫院……而這次援助,我特別想做一件事,就是給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德令哈是青海省海西州州府所在地,地處高原、高寒缺氧,呼吸係統疾病高發。這裏很多農(nong) 牧民身染疾病、就醫頻繁,但是常常治標不治本,沉重的醫療負擔增加了他們(men) 因病致貧返貧的風險。
在海西州人民醫院,投入工作後,我做了大量調研,發現缺乏先進技術和設備是當地診治的主要短板,而推廣無痛支氣管鏡手術恰可成為(wei) 革新的一個(ge) 抓手。於(yu) 是,我一麵了解患者病情,篩查合適的患者,做好動員;一麵手把手地向當地內(nei) 科醫生傳(chuan) 授檢查技術,教給他們(men) 一些用得上、有實效的真本領。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炎的葛大爺曾一度被下病危通知書(shu) ,我和團隊慎重研判後決(jue) 定為(wei) 他做無痛支氣管鏡手術。手術十分順利,術後,老大爺說,患病十年,這是自己感覺最好的一段日子。
患者的肯定讓我信心倍增。僅(jin) 僅(jin) 一個(ge) 月,就有15位當地患者通過無痛支氣管鏡手術獲益,這項技術在這裏紮下了根,並且生長得越來越繁茂。
在德令哈的那段日子,我定期帶隊參加義(yi) 診,走訪慰問牧民。在走訪中,我發現不少患者腿腳不便、年老體(ti) 弱,很需要輪椅,但就診醫院輪椅緊缺,並且租借手續煩瑣。我便自己掏錢買(mai) 了20個(ge) 輪椅放在我們(men) 醫院大門口,讓患者隨借隨用。我還把獲得“浙江大學好醫生獎”的15萬(wan) 元獎金全部捐給了一些生活困難的農(nong) 牧民,因為(wei) ,在我心裏,醫生不僅(jin) 要醫治病痛,更應慰藉人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