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基層院團:迎難而上 成功破題

發布時間:2023-02-15 10:2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李晉榮 謝雲(yun) 開

  基層文藝院團是我國文藝事業(ye) 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可謂中國文藝在基層傳(chuan) 播的“毛細血管”,它們(men) 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所在地的廣大老百姓。基層院團不但為(wei) 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還在傳(chuan) 承發展文化中不可或缺。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很多基層院團在生存和發展上麵臨(lin) 著不少困難。麵對艱巨的挑戰,三年來,它們(men) 迎難而上,成功破題,迎來了涅槃新生。

  疫情來襲 停工不停功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本以為(wei) 劇團發展“上了道”的陝西榆林榆陽區文工團團長孫長賢犯了難。2019年,孫長賢所在的文工團轉型為(wei) 陝北少有的國營二類事業(ye) 文工團體(ti) ,團裏職工在住房保障、辦公環境、業(ye) 務場所上都有所改善。“正打算進一步開展工作,疫情一來,可以說基本上就沒有市場。”

  演出市場的停滯,一時間,讓諸如榆陽區文工團這樣的基層院團隻能依賴財政撥款維持生存。

  疫情防控要求導致上座率受限,出省、跨地市演出受限,演出審批受限等情況,給全國眾(zhong) 多基層院團的演出市場帶來很大衝(chong) 擊。浙江杭州桐廬縣越劇傳(chuan) 習(xi) 中心長期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常年在基層演出。“2019年,我們(men) 傳(chuan) 習(xi) 中心僅(jin) 在縣外商演就達120場,演出收入230萬(wan) 元。而2020年以來,全國演出市場幾乎完全停滯,縣外商演也被迫停止,演出收入僅(jin) 45萬(wan) 元。”這是來自傳(chuan) 習(xi) 中心主任張宇的數據。

  然而,在“收入”之外,基層院團的文藝工作者們(men) ,看到了另一個(ge) 不容忽視的問題。俗話說,“曲不離口”,三年的長時間演出減少,必然會(hui) 影響到演員的狀態,進而影響演出的效果。盡管處境困難,全國基層院團,都不約而同地秉持“停工而不停功”,為(wei) 演出和戲曲傳(chuan) 承蓄力。

  相比國家級、省級院團,本來就規模有限的基層院團,卻仍然堅持練功,保持演出狀態,在疫情期間,尤為(wei) 令人感動。

  “雖然農(nong) 村市場保住了,但商業(ye) 演出幾乎為(wei) 零。”形勢嚴(yan) 峻,希望猶存,在這樣的情況下,陝西省商洛市商南縣劇團堅持春訓和冬訓,“隻要不演出就安排集訓,除了練功外還盡量培養(yang) 演員的一專(zhuan) 多能,譬如戲曲演員也要兼職一些舞美道具工作。”團長程剛說。

  江西鄱陽縣劇團,同樣堅持“演出停但排練未停”,“我們(men) 製定詳細排練計劃,使晨練、形體(ti) 、唱腔表演常態化。堅持以功促戲,師輩帶徒的形式,讓演員時刻保持好狀態。”劇團書(shu) 記軒欽說。

  還有一些基層院團,利用疫情期間無法演出的時間,邀請戲曲界名家對劇團演員進行傳(chuan) 幫帶。桐廬縣是中國越劇演員的重要培養(yang) 地,先後培養(yang) 出5位梅花獎演員,桐廬縣越劇傳(chuan) 習(xi) 中心就邀請梅花獎演員、越劇名師指導,在疫情期間堅持對青年演員進行培養(yang) 。

  把握鄉(xiang) 村陣地 守住文化之根

  在我國,各地基層院團往往扮演了當地劇種最重要傳(chuan) 承者的角色。“縣、鎮、鄉(xiang) 、村,是傳(chuan) 統戲劇的沃土,更是基層院團的主要陣地。通過演出守住鄉(xiang) 村陣地,其實也就助力了對中華文化之根的守護。”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俊指出。

  婺劇起源於(yu) 明代,俗稱“金華戲”,至今約有四百多年曆史,是我國最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婺劇劇目豐(feng) 富,傳(chuan) 統深厚,特色濃鬱,影響深廣,有徽戲“活化石”之稱。成立於(yu) 1962年6月的建德市婺劇團,是目前杭州地區唯一一個(ge) 專(zhuan) 業(ye) 婺劇團,也是建德市乃至整個(ge) 杭州市婺劇文化傳(chuan) 承的主陣地。作為(wei) 全國優(you) 秀基層文藝團體(ti) ,建德市婺劇團曾多次出國訪問、參加省市及全國戲劇演出,獲得過中國戲劇獎等重要獎項。2019年,建德市婺劇團並入建德市宿江演藝有限公司,疫情期間,劇院不能進,公司就著力開辟新的戶外演藝空間,方有了《江清月近人》沉浸式實景演出的爆紅。

  建德市宿江演藝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毅表示,雖然疫情期間上座率受限,出省、跨地市演出受限,但是劇團在統籌“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上下功夫,始終注意保障婺劇市場,挖掘本土人文曆史,傾(qing) 力打造《江清月近人》沉浸式實景演出,開展“送戲下鄉(xiang) ”活動,推進戲曲進村社、進校園、進企業(ye) 、進禮堂,通過弘揚地方特色文化,達到錘煉隊伍、推出新作、開源增收的效果。

  “基層院團是文化的戰場,是傳(chuan) 播的戰場,應該和國有院團形成良好互動和互補。”石俊說。

  陝西榆林榆陽區文工團團長孫長賢說:“我們(men) 在培育觀眾(zhong) 上下了很大力氣,原來隻給唱腔打字幕,現在給道白也打上字幕,古典戲真是經典,觀眾(zhong) 一看上就離不開了。”劇團的秦腔《三請樊梨花》,既向同行要口碑學習(xi) 經驗,又獲得了老百姓的口碑和掌聲。

  基層院團送戲下鄉(xiang) ,走進田間地頭,不論冰天雪地還是烈日炎炎,都堅持給老百姓唱戲。除了戲曲傳(chuan) 承的重任,基層院團還往往要根據所在地特色,把黨(dang) 的文化政策傳(chuan) 遞到千家萬(wan) 戶,他們(men) 弘揚主旋律,以文化的方式助力脫貧攻堅。

  商南縣劇團傳(chuan) 承當地小調創排花燈戲,以小調的形式編創出《闖王寨傳(chuan) 奇》,結合當地曆史景點闖王寨,反思李自成失敗的曆史教訓,進而宣傳(chuan) 廉政文化。鄱陽縣贛劇團同時也承擔“鄱陽縣饒河戲傳(chuan) 承保護分中心”的職能,在疫情期間堅持開展惠民演出活動,結合送戲下鄉(xiang) ,演出贛劇《黃鶴樓》《蘆花蕩》等傳(chuan) 統劇目的同時,也創排移風易俗為(wei) 主題的贛劇小戲《終身大事》、宣講二十大精神的贛歌《新時代 新征程》。

  “基層院團不受劇院場次等的影響,在抓住開放劇場的同時,就應該堅持守正,扶貧支農(nong) 。”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yu) 傳(chuan) 播學院講師王靖雨指出,“這些劇團在疫情之後,仍堅持繼續下沉,同時不忘拓展,對新農(nong) 村的建設作出了獨屬於(yu) ‘文藝人’的重要貢獻。”

   用好新舞台 發展新業(ye) 態

  疫情期間,四川資中縣木偶劇團創作的《張大千之匪巢磨難》采用真人演出和木偶演出相結合的方式,讓木偶劇演員從(cong) 幕後走向台前,突破了此前木偶劇演員在幕後的演劇傳(chuan) 統,不但受到現場觀眾(zhong) 的喜愛,也深受線上觀眾(zhong) 的歡迎。

  提及如何讓傳(chuan) 統木偶劇與(yu) 時俱進、永葆青春,四川資中縣木偶劇團團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傳(chuan) 承人胡海說:“我們(men) 不但麵向基層,還努力創作有國際影響力的演出,多條腿走路。”劇團關(guan) 注不同年齡段的受眾(zhong) 群體(ti) ,希望做一家三代都可以看的節目,他們(men) 拓寬傳(chuan) 統川劇體(ti) 裁,結合孩子喜歡的動畫片、課本劇,讓孩子在看木偶戲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同時保留川劇傳(chuan) 統折子戲,留住老年觀眾(zhong) 。“遺產(chan) 是先人的,傳(chuan) 承是曆史的,創新是我們(men) 的,發展是必須的,不能把老祖宗的東(dong) 西關(guan) 在博物館裏麵。”胡海說。除了戲劇表演之外,資中縣木偶劇團還發展了與(yu) 木偶劇相關(guan) 的周邊文創產(chan) 品,把一些地方曆史文化人物做成30到40厘米的小木偶,深受觀眾(zhong) 的喜愛。

  桐廬縣越劇傳(chuan) 習(xi) 中心則通過微信公眾(zhong) 平台、抖音等自媒體(ti) 開設網絡劇場,精選桐廬梅花獎得主、桐廬優(you) 秀越劇演員的優(you) 秀作品,播放《春江月》《桐江雨》《春江奇緣》《白雲(yun) 源》等經典劇目,累計閱讀點擊量數十萬(wan) 次。建德市婺劇團嚐試推廣係列短視頻、直播平台,推出婺劇紅色“三部曲”,先後在學習(xi) 強國全國平台推出10多期作品,通過各種形式推廣地方戲,提高了傳(chuan) 播力和影響力。

  江西鄱陽縣贛劇團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提出“贛劇不老、與(yu) 你同春”的口號,推廣當地的贛劇饒河戲,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的戲迷,甚至有不少省外的江西籍人士,關(guan) 注的粉絲(si) 近10萬(wan) 。

  據《2022抖音戲曲直播數據報告》,抖音平台已有231種戲曲開通直播,過去一年開播超80萬(wan) 場,累計看播人次25億(yi) 。長沙花鼓戲進駐抖音後,短短一個(ge) 月時間即獲575萬(wan) 觀看人次,7萬(wan) 多條評論;粉絲(si) 從(cong) 2000上漲至4萬(wan) ,上漲了18倍。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理事胡一峰指出:“直播、雲(yun) 演出等的興(xing) 起,使‘基層’百姓欣賞到了原先在基層看不到的演出,他們(men) 的欣賞口味、審美趣味都發生了很大改變,因行政區劃導致的文化供給差異越來越小,‘倒逼’基層院團提供更優(you) 質和更多樣的演出。這是新時代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轉化的體(ti) 現,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精神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為(wei) 新時代院團發展提供了新契機,提出了新挑戰。”

  當今時代,互聯網已成為(wei) 文藝創作和欣賞無法忽視的“關(guan) 鍵詞”。考察基層院團的發展,同樣不能忽視互聯網的因素。胡一峰說:“各類直播、短視頻平台的迅猛發展,為(wei) 基層院團搭建了‘新舞台’,改變了其發展生態。這個(ge) ‘新舞台’就在每個(ge) 人的手機裏,隨身攜帶,隨時欣賞,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基層院團的‘基層’限製,為(wei) 其抵達受眾(zhong) 提供了高速路、直通車。”

  在新的一年,很多基層院團都添置了新的設備、器材和服裝,演員們(men) 也練好“內(nei) 功”,以嶄新的姿態進入正重新煥發著勃勃生機的演出市場。它們(men) 秉持著守正創新的初心,努力破局,化挑戰為(wei) 發展契機,為(wei) 老百姓提供更優(you) 質和多樣的文化作品。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