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愛相聚,共赴光明——民間公益救援力量如何煉成
【記者觀察】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
編者按
他們(men) 是教師、職員、技術工人……身份不同、崗位各異,但隻要穿上隊服,便有了共同的名字、懷揣同一種夢想。他們(men) 被稱為(wei) “追光者”“逆行人”,每當地震、火災、疫情等發生,總會(hui) 主動請纓、衝(chong) 在一線。例如,此次土耳其7.8級地震災害中,就有多支中國民間公益救援力量馳援救災。
今天,我們(men) 聚焦民間公益救援組織,傾(qing) 聽他們(men) 的心聲,並請專(zhuan) 家深入探討,為(wei) 推動此類群體(ti) 健康規範發展、發揮更大作用而提供建言。
2月9日黎明,一縷微光灑在土耳其馬拉蒂亞(ya) 市災區的廢墟上,在斷壁殘垣間顯得暗淡而又蒼白。冒著餘(yu) 震的風險,藍天救援隊已開始了拉網式搜救。40個(ge) 小時後,一位老人獲救了,生命體(ti) 征正常!此時,已是第三天淩晨一點,室外氣溫驟降至-14℃。但人們(men) 心中仿佛燃起一團火焰,映亮了漆黑的夜空。
臨(lin) 汾藍天救援隊隊長李剛在土耳其震災現場接通了記者電話,當他回憶起這些天的點點滴滴,低沉的嗓音難掩疲憊。連日來,他和300餘(yu) 位隊友一起,與(yu) 國內(nei) 外多支救援力量共同奔赴災區,為(wei) 生命築起堅實的堡壘。
不隻是此次跨國救援。近年來,我國民間公益救援組織的力量逐年壯大,在國際國內(nei) 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這是一個(ge) 什麽(me) 樣的群體(ti) ?其發展情況如何?怎樣更好引導與(yu) 規範,使其釋放更大能量?讓我們(men) 走近這些“追光者”。
1.一種追求:給生者希望,給逝者尊嚴(yan)
2月7日,李剛接到了前往土耳其救援的任務。他二話沒說,當天便自掏腰包買(mai) 了車票、機票,匆匆趕往北京,然後與(yu) 隊友在武漢匯合,幾經輾轉飛往馬拉蒂亞(ya) 。
作為(wei) 一個(ge) 有著汶川、玉樹等多次地震救援經曆的老隊員,即便技術好、經驗多,但現場情況還是讓他揪心。“破壞很嚴(yan) 重,餘(yu) 震之後很可能再次發生坍塌,我們(men) 的作業(ye) 空間很狹窄,有的地方隻能容下一個(ge) 人。”
再難也要上!借助“蛇眼”探測儀(yi) 的信號,結合經驗判斷,他們(men) 發現了一個(ge) 被掩埋在廢墟下的受困者。鑽開錯位樓板、用木頭支撐平衡……多次嚐試,方才打開了通道。再經曆一段艱難的挖掘,終於(yu) 順利完成任務。
2月10日,在一處6層樓房塌陷處,探測儀(yi) 顯示出生命信號。幾名隊友連續作業(ye) 數十個(ge) 小時,仍一無所獲。共同搜救的本地隊伍打算放棄了,可是中國救援隊舍不得,“無論如何,堅持到底”。8個(ge) 小時後,通道終於(yu) 打開,但受困老人已沒有了生命體(ti) 征。
“很多人躲到一邊哭了。”李剛感歎。都是經曆過“風浪”的人,可這種拚盡全力後的無奈,讓人無比心酸。
與(yu) 藍天救援隊幾乎同步,深圳公益救援隊在安塔基亞(ya) 市受災區隨時待命。
2月11日淩晨1點,隊員遊巧勝收到了一條求救信息。迅速檢查裝備後,他與(yu) 幾名隊員火速奔赴一線。“周圍一大片一大片的廢墟,隻能依靠機械與(yu) 人力協同配合才能挖掘。”他回憶,為(wei) 了防止對受困者造成二次傷(shang) 害,隊友們(men) 在重型機器作業(ye) 之後,就爬上廢墟,用雙手清除水泥塊、木板,直到辟出一條入口通道,盡最大努力救出受困者。
黎明時分,寒風如刀割般打在臉上,隊員們(men) 的手凍僵了、劃破了,但沒有一個(ge) 人打退堂鼓。遊巧勝說:“大家凝聚成了一股繩,不懼怕困難,一心隻想救人。”
是的。他們(men) 有著不同的社會(hui) 身份,教師、職員、技術工人……但隻要穿上隊服,便擁有了同一個(ge) 名字:來自中國的救援隊員;便托舉(ju) 起同一個(ge) 願望:給生者以希望,給逝者以尊嚴(yan) 。
“如同爬山,過程肯定困難,但登頂的瞬間無比滿足。”在深圳公益救援隊隊長石欣看來,用專(zhuan) 業(ye) 技能幫助別人,盡己所能救護生命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極大的滿足。
中國藍天救援隊總指揮張勇說:“救援結束後,我將和部分隊友繼續留在土耳其,完成愛心食堂的交接工作,商議物資捐贈與(yu) 培訓交流事項,爭(zheng) 取把中國誌願精神的種子播撒開去。”
2.一項事業(ye) :以熱愛為(wei) 底色,靠專(zhuan) 業(ye) 做支撐
山西呂梁大山中,林海蒼茫。來自呂梁藍天救援隊的王新彥與(yu) 近百名隊員為(wei) 搜救一名“驢友”,接連奮戰了52天。最終,走失者被找到,但已失去了生命。
刹那間,一種沉重的失落感襲上心頭。王新彥下決(jue) 心,“一定要為(wei) 需要幫助的人再做一些事”。他留意到,搜救再艱難,“周圍的隊友也沒有一人皺眉頭,更沒有一人放棄”。大家凝聚在一起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我們(men) 是民間組織,活動資金基本靠自籌、非商業(ye) 化捐贈以及政府購買(mai) 服務。怎麽(me) 才能讓團隊更有力量?答案就是:遵循本心追求,認可共同理念,將誌願服務精神轉化為(wei) 團隊凝聚力。”石欣認為(wei) ,這是一種彼此尊重、包容的共同行為(wei) ,讓大家朝著同一個(ge) 方向堅定前行。
王新彥就職於(yu) 某企業(ye) ,“寫(xie) 材料、搞管理是本行”,在一群“硬漢子”身邊,自己能做些什麽(me) 呢?
呂梁山搜救之後,王新彥發現山西省域內(nei) 有60多支平行架構的團隊,但遇上大型救援任務,隻有臨(lin) 近市區的力量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於(yu) 是,他和多位團隊負責人商議、籌劃,成立了山西藍天救援應急協調中心,負責集中省內(nei) 資源,協調啟動一些救援任務,開展信息服務與(yu) 後方保障等工作。
非正式組織中兼職人員居多,一旦遇到險情,如何有效調配人手?2019年,呂梁藍天救援隊推出了一項優(you) 化內(nei) 部協調機製的舉(ju) 措——網格化管理,引得不少地方紛紛“取經”:按照居住區域將全市隊員編入四個(ge) 大隊,每個(ge) 區域的成員之間彼此了解、配合度高。如遇任務,通過大數據搜索就可以“點對點”通知到個(ge) 人,精準匹配、就近參與(yu) 。
采訪中,多位隊員都強調了專(zhuan) 業(ye) 技能的重要性,“災情現場險象環生,隻有技能過硬,才能把一腔熱血變為(wei) 有效的救援力量”。
如何在實操中強化專(zhuan) 業(ye) 性?江蘇靖江市彩虹救援減災促進中心負責人姚飛自有竅門:一學,二練,三複盤。但凡有時間,姚飛就會(hui) 搬來“他山之石”,自己琢磨出門道後,再傳(chuan) 授給新隊友。
“它們(men) 探索前行的一小步,折射著中國民間公益救援力量發展的一大步。”天津大學應急醫學研究院副教授張永忠表示,在“實戰”中,部分團隊的裝備應用、救援管理、培訓演練等方麵專(zhuan) 業(ye) 性得到了較大提高。
據悉,目前全國登記在冊(ce) 以救援為(wei) 主業(ye) 的社會(hui) 力量、救援隊伍已有1300多支。2021年底,社會(hui) 救援力量達到62萬(wan) 餘(yu) 人,成為(wei) 我國應急救援的有效補充。
3.一份期待:讓“善之花”處處綻放
提起組建救援隊的初衷,姚飛隻說了一個(ge) 字:善。幾年前,他的嶽父不慎在長江溺水,周圍船民用了三天三夜,將人撈起、送回。雖然親(qin) 人已逝,但“善”的種子自此紮根心間。“我想接力把這份善傳(chuan) 播開去,讓人間充滿愛。”他說。
不過,團隊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一些隱憂時常縈繞心頭。
“一是培訓場地不足、救援裝備短缺,二是最初入隊的熱情淡化後,老隊員提升技能的積極性有所減弱。”而這也是很多民間公益救援組織麵臨(lin) 的難題。
張永忠表示,民間公益救援組織普遍缺乏專(zhuan) 職人員,不少兼職者由於(yu) 個(ge) 人生計或者激情消退等原因不再活躍。隊員整體(ti) 受訓程度難以統一,團隊磨合存在困難,加之缺乏“搜、救、醫”一體(ti) 化的專(zhuan) 業(ye) 訓練裝備與(yu) 培訓場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組織的良性發展。
“複合型人才短缺也是其發展麵臨(lin) 的短板。”中國礦業(ye) 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汪超補充,當組織發展到一定規模,需要吸納一些懂管理、善研發的人才,進一步激發組織活力,促進長遠發展。
實際上,民政、應急管理等部門已在扶持、監督與(yu) 引導民間公益救援組織健康發展方麵出台相關(guan) 舉(ju) 措。
2015年,民政部印發《關(guan) 於(yu) 支持引導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救災工作的指導意見》,首次將包括民間應急救援組織在內(nei) 的各類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救災工作納入政府規範體(ti) 係。2022年,多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推進社會(hui) 應急力量健康發展的意見》,強調“推動政府購買(mai) 服務”“完善社會(hui) 應急力量訓練保障體(ti) 係”等具體(ti) 內(nei) 容。
記者查閱相關(guan) 地方政策發現,山西、浙江等省份已經對災害事故應急救援補償(chang) 情況推出相關(guan) 辦法,對救援人員的開支給予一定補助。
“‘打鐵還需自身硬。’當組織內(nei) 部發展良好,社會(hui) 公信力與(yu) 影響力相應提升之後,得到政府、社會(hui) 的關(guan) 注與(yu) 支持也會(hui) 相應增加。”汪超認為(wei) ,可通過建立健全長效培訓製度、完善保障機製等方式提升隊伍建設水平,通過嚴(yan) 格準入標準、細化獎賞評估製度等方式吸納更多人才。
“做長長板、突出特色,‘小而精’式差異化發展也是一種可行辦法。”張永忠表示,可針對災害中的細分場景,集中人力、資金、物力、時間強化技術優(you) 勢,打造一支支能夠應對特定險情任務的骨幹隊伍。
大部分受訪者都強調,“防大於(yu) 救”,強化防災減災宣傳(chuan) 教育勢在必行,“隻有大家真正將防災減災技能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我們(men) 的付出才更有價(jia) 值”。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嚴(yan) 聖禾、王斯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