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 可賀可期
從(cong) 《三體(ti) 》小說風靡全球,到《流浪地球》《獨行月球》等影視製作日臻精良,中國科幻文藝蓬勃發展、生機湧動,海外影響力不斷擴大,成為(wei) 備受矚目的文藝現象。本期三篇文章從(cong) 不同角度聚焦中國科幻文藝,揭示科幻領域對中國風格與(yu) 中國氣派的創新探索,感受科幻背後來自科技進步、時代發展的巨大支撐,探討中國式想象走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文化使命。
——編 者
充滿活力的文藝領域
阿 來
從(cong) 本質上說,科幻是一種類型文藝,但它在類型創作中注入了前沿的科技元素和科學思想,所以帶給人非同一般的感受和影響。早在20世紀之初,魯迅先生翻譯出版法國科幻作家凡爾納的《月界旅行》時就說過,科學小說“經以科學,緯以人情”。而今,科技創新成為(wei)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在重視科技、發展科技的當下,科幻文藝自然受到更多關(guan) 注。
大概20多年前,我們(men) 在辦《科幻世界》雜誌的時候,便堅定了起點要高、要能跟世界對話的決(jue) 心。途徑無外乎兩(liang) 條,一是廣泛而係統地譯介世界科幻文學經典,把科幻文壇最好的作品、最好的作家介紹到中國;二是努力在年輕作者中發掘人才,給他們(men) 施展才華的天地。今天中國科幻文學的中堅力量,如王晉康、劉慈欣、韓鬆等,很多都是在那個(ge) 時期成長起來的。
其間,我們(men) 組織若幹次科幻大會(hui) ,邀請國際一流作家來跟本土作者對話。這些作家不僅(jin) 都來了,而且非常關(guan) 注中國科幻的發展。如今,中國科幻文學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更加為(wei) 國際同行所矚目。科幻影視也是如此。曾經在看外國科幻大片的時候,我心裏想著中國什麽(me) 時候才能做出這樣的電影。電影《流浪地球》係列已經讓我們(men) 看見了這樣的可能、這樣的現實。就是靠著這樣一股精氣神,幾十年時間,中國科幻達到讓人刮目相看的規模和水平,成為(wei) 最有活力的文藝領域之一。
年輕的當代科幻創作者有熱愛、有激情、有強大的吸收能力,還有對中國文化的體(ti) 認和理解,幾方麵相互作用,孕育出中國科幻文藝的獨特氣質。悠久的曆史傳(chuan) 承、深厚的文化土壤、代代相傳(chuan) 的價(jia) 值觀念,決(jue) 定了中國科幻一定有對人類命運和人的價(jia) 值的不同書(shu) 寫(xie) 。電影《流浪地球》裏“帶著地球去流浪”的情節設定就非常有中國文化特色,危急時刻不是坐著飛船去尋找新的生存空間,而是懷著故土情懷將地球一起帶走。中國科幻裏類似這樣的文化因子還有很多。
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說,中國科幻與(yu) 世界對話,不僅(jin) 要在主題上具有探索性,要對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科學前沿保持敏感,還要挖掘和展現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擁有對科幻類型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創作自覺。作為(wei) 一種類型文藝,科幻創作需要熟練掌握類型程式,但是最好的作品一定是超越類型的。許多科幻經典都是如此。寫(xie) 出中國科幻獨特風格和突破科幻既有類型程式,是一體(ti) 兩(liang) 麵、相輔相成。
麵對近年來持續的科幻熱,許多出版機構、影視公司和文化創意機構加入進來,在科幻產(chan) 業(ye) 領域謀劃實踐。我由衷地希望,大家能夠把科幻作為(wei) 長遠的事業(ye) 來發展,在開掘潛力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創作群體(ti) 創造力的培植涵養(yang) 。科幻創作者自己也要有定力:是滿足於(yu) 各領風騷三五年,還是追求持續噴湧的寫(xie) 作生命?是想寫(xie) 3年,還是想寫(xie) 30年?創作者應該放遠眼光,多在積累上下功夫。一方麵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ang) ,從(cong) 文學經典的閱讀到科學知識的吸納再到審美修養(yang) 的提升,不斷錘煉鍛造創作能力;另一方麵就是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了解國情、了解民心,提升自己閱讀生活、閱讀社會(hui) 的本領。期待更多優(you) 秀創作者在科幻領域積累、創造,拿出更多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精品之作。
(作者為(wei) 中國作協副主席、四川省作協主席)
走向世界的文化使命
陳楸帆
回顧新世紀以來的這20多年,不難發現,隨著世界範圍內(nei)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hui) 生活的變遷,科幻文藝的題材內(nei) 容、形式形態和創作傳(chuan) 播都在發生變化。中國科幻尤其成為(wei) 一道醒目的風景。海外讀者和觀眾(zhong) 渴望從(cong) 中國科幻中了解中國人如何想象未來,如何看待科技與(yu) 人類與(yu) 萬(wan) 物的關(guan) 係,這成為(wei) 中國科幻吸引世界目光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新興(xing) 技術領域,中國已走在探索前列。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新技術,將源源不斷地為(wei) 科幻創作提供靈感源泉。無論科幻內(nei) 容與(yu) 形態怎麽(me) 變,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探討科技力量如何影響並改變人們(men) 看待世界以及跟世界互動的方式。這個(ge) 影響和改變可能比較隱蔽,很多人察覺不到,科幻要做的就是將司空見慣的事情陌生化,從(cong) 而引發人們(men) 思考。現在科幻創作就已湧現出以結合傳(chuan) 統文化(如《中國軌道號》《新新日報館》等)、探討生態文明(如《零碳中國》《固體(ti) 海洋》等)、聚焦元宇宙及人工智能(如《無名鏈接》《AI未來進行式》等)為(wei) 主題的新風潮。
科幻是一種開放、多元、包容的文藝類型。科技從(cong) 業(ye) 者、企業(ye) 家、教育工作者、藝術家等各行各業(ye) 的讀者觀眾(zhong) ,從(cong) 科幻作品中汲取靈感,科幻創作也表現出越來越廣泛的視角和風格。我們(men) 出現了《三體(ti) 》這樣處於(yu) “金字塔尖”的作品,也需要大量類型風格多樣的作品,這樣才能夯實基礎。現在許多寫(xie) 傳(chuan) 統文學、推理小說的作者也來創作科幻小說,而且寫(xie) 得非常好,帶動了科幻與(yu) 推理、懸疑、情感等其他類型作品融合,創造出新的混合類型和敘事風格,突破了傳(chuan) 統科幻文藝的界限。隨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融入科幻影視,觀眾(zhong) 的視聽體(ti) 驗也不斷被刷新。
今天說起科幻,它已經不單是文學樣式,還包括綜合性的動畫漫畫、影視作品、遊戲、沉浸式體(ti) 驗主題樂(le) 園及周邊產(chan) 品,這給了科幻創作者更廣闊的空間。據有關(guan) 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科幻產(chan) 業(ye) 總營收829.6億(yi) 元,同比增長50.5%。中國消費市場不斷發展,對科幻內(nei) 容的需求也將越來越大。一個(ge) 從(cong) 原創出發,同時不斷匯聚文創力量、豐(feng) 富形式業(ye) 態、延伸產(chan) 業(ye) 鏈條的科幻產(chan) 業(ye) 就在不遠的未來。
隨著中國科幻文藝在國際上越來越受歡迎,新的國際交流合作方式不斷湧現。通過出版譯介、聯合製作、產(chan) 業(ye) 互動等形式,中國科幻將創作出更多跨越國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優(you) 秀作品。當然,中國科幻要走向未來,必不可少的是文化使命感。如何將中國人對科技、宇宙、未來的想象,深刻、優(you) 雅、活潑地展現給世界,同時藝術地融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美學精髓,傳(chuan) 遞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的和諧理念,呈現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深入思考,這是擺在中國科幻人麵前的課題。
(作者為(wei) 科幻作家、中國作家協會(hui) 科幻文學委員會(hui) 副主任)
科技進步的文化映射
李 菂
廣受人們(men) 喜愛的科幻小說《三體(ti) 》,虛構了一個(ge) 探索地外文明的“紅岸基地”。現實中,除了基礎天文學研究之外,“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的日常工作也包括搜索地外文明。作為(wei) 科學工作者和科幻愛好者,我時常有感於(yu) 科學與(yu) 科幻的這種奇妙連結。
科學研究和科學幻想都需要直麵未知的勇氣。以地外文明探索為(wei) 例,從(cong) 上世紀70年代,就有大型天文望遠鏡將加載了人類文明信息的信號發射到宇宙深空。“中國天眼”不對外發射信號,而是係統地尋找來自太空的帶有智慧特征的電磁信號。地外文明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外星人是否會(hui) 跟人類進行友善的交流?這些都是目前沒有答案的問題。但如果不進行探索,人類隻能被動接受任何可能。科幻創作同樣是一種探索,甚至可能有更多、更純粹的探索之喜悅。我很喜歡劉慈欣的作品,除了《三體(ti) 》,還有《超新星紀元》、《鄉(xiang) 村教師》以及《地火》這樣的早期作品。在我看來,他作品的內(nei) 核不是技術而是人,其中貫穿著對人類文明的前瞻和對人性的思考,充盈的人文關(guan) 懷令人感動。
科幻文藝和基礎科學研究的興(xing) 盛都離不開一個(ge) 風華正茂的國家、一個(ge) 朝氣蓬勃的時代。前沿科學尤其天文學,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發現”,而“發現”的重大進展往往依托於(yu) 探測能力的飛躍。這飛躍的背後是強大的國力支撐。以天文學最年輕、最活躍的快速射電暴研究為(wei) 例。快速射電暴在1‰秒可以釋放足夠人類社會(hui) 使用1萬(wan) 億(yi) 年的能量,它的發現意義(yi) 深遠。2022年,“中國天眼”發表其捕獲的全球首例持續活躍的重複快速射電暴,編號FRB 20190520B。在“中國天眼”投入使用之前,我們(men) 在快速射電暴研究領域缺乏有力工具。自2020年正式運行,不到3年,依托國家支持下的這一大科學裝置,我們(men) 在這個(ge) 新興(xing) 前沿實現了從(cong) 追趕、參與(yu) 到局部引領的跨越。FRB 20190520B的發現得益於(yu) 我國持續投入的大科學裝置建設,得益於(yu) 以南仁東(dong) 先生為(wei) 代表的幾代中國天文人的努力。
和科學研究一樣,科幻創作同樣離不開時代的土壤,好作品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建立在整個(ge) 國力基礎之上。科幻小說想象的邊界、科幻影視的表現內(nei) 容和製作水平,無不需要現實科技條件的支撐。正如導演郭帆所說,強盛的國家才能托舉(ju) 起強大的科幻產(chan) 業(ye) ,當中國人建立了空間站、實現了太空漫步,觀眾(zhong) 看到《流浪地球2》裏中國航天員出艙的場景時,就毫不感到違和。可以說,今天的科幻熱,是國家科技發展在文化上的必然映射。
在快速射電暴等新興(xing) 前沿領域,中國學者依托自主設計、製造完成的大科學裝置,不斷拓展人類視野,給人類帶來更大想象空間。作為(wei) 基礎科學研究人員,我特別期待快速射電暴這樣激烈而神秘的天象不僅(jin) 被科學家看見,更被科幻作家想到,孕育出更多精彩的故事。我期待科研能夠增強人類想象力,科幻為(wei) 歲月傳(chuan) 承文明。
我經常和團隊裏的年輕人說,我們(men) 做的事,要能匹配我們(men) 所處的時代。我所從(cong) 事的領域依然需要全麵的學習(xi) 、追趕,與(yu) 此同時,我很高興(xing) 看到年輕一代已經有了平視世界的底氣。期待我們(men) 的科學、我們(men) 的科幻有越來越多的原創,越來越多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ou) ,越來越多的坦然平視、一往無前。
(作者為(wei) “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記者徐馨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