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浙江文旅觀察:收藏的文物,為什麽要捐給博物館?

發布時間:2023-03-06 10:1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3月5日電 題:浙江文旅觀察:收藏的文物,為(wei) 什麽(me) 要捐給博物館?

  記者 童笑雨

  浙江省博物館約十萬(wan) 件藏品,三分之一來自捐贈。這是記者采訪該館後最深刻的印象。

  日前,浙江省博物館發布征集令,向海內(nei) 外征集與(yu) 浙江地區曆史沿革、社會(hui) 生活相關(guan) 的物證和書(shu) 證。據悉,自建館以來,該館已累計接受來自社會(hui) 各界近千人次的捐贈。館藏珍貴文物中,捐贈文物的占比高達45%。

  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水華表示,捐贈的文物,是該館得以日益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石之一。

  事實上,不止浙江省博物館,在全國,捐贈是絕大多數博物館文物收藏的重要渠道,如上海市博物館的珍貴文物有23.6%來自捐贈,各地博物館也曾發文倡議捐贈文物。

  文物捐贈意義(yi) 何在?是為(wei) 了豐(feng) 富館藏嗎?這或許是其中一個(ge) 原因,但其更深層次的意義(yi) 在於(yu) 保護和傳(chuan) 承。保護,可以是設施設備上的。

  保護文物,最好讓其所處環境的溫濕度,始終穩定在某一數值之內(nei) 。如秦始皇兵馬俑雖然埋在土裏2000多年,但因環境不變,剛出土時仍和新的一樣。浙江省博物館藏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平時較少展出,展出時放置於(yu) 恒溫恒濕櫃中,連照明的燈也都有一定的要求。

  陳水華表示,若將博物館同等的設備搬到家中,無論購買(mai) 還是維護,並不便宜。收藏的東(dong) 西少,專(zhuan) 門建一個(ge) 庫房,如何做好保護也是個(ge) 難題。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國外很多藏家願意將文物寄存在博物館的原因。

  保護,也在於(yu) 為(wei) 明天收藏今天。

  20世紀50年代,畫家黃賓虹去世後,家人遵照他的遺願,向浙江省博物館捐贈了一萬(wan) 餘(yu) 件黃賓虹的個(ge) 人藏品和書(shu) 畫作品。黃賓虹的夫人曾說“廚房之外,皆可取走”。

  “他們(men) 家沒有留下一件黃賓虹的真跡,掛在牆上的都是仿品。”陳水華說,正是因為(wei) 黃家的慷慨和無私,才使浙江省博物館成為(wei) 黃賓虹作品收藏最豐(feng) 富的博物館。因為(wei) 文物捐贈,今天的我們(men) ,才得以在西湖周圍見到他的故居、展覽。

  其實對於(yu) 博物館而言,收藏隻是開始,更重要的環節在於(yu) 對文物的研究、活化,這也是傳(chuan) 承的體(ti) 現。

  章太炎嫡孫章念馳曾向章太炎故居紀念館捐贈了章太炎書(shu) 法、印章、文房四寶、古籍、拓片、瓷器等文物。他說,捐贈是身為(wei) 章太炎後人的責任使然,自己也有“私心”:將章太炎的故事保留下來、傳(chuan) 下去。

  “故居是這批文物最好的歸宿。”章念馳說,當下人們(men) 對章太炎的了解並不透徹,作為(wei) 後人,不能靠這些文物變現,展出、研究才能讓它們(men) 更具價(jia) 值。

  在記者看來,文物捐贈不僅(jin) 是義(yi) 舉(ju) ,也是善舉(ju) ,更是一舉(ju) 三得。一方麵,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護,諸多的曆史信息被不斷挖掘、研究。另一方麵,觀眾(zhong) 也在參觀中得到了文化滋養(yang) 。

  但文博機構在保護好、利用好這批文物的同時,也應在保障捐獻人的權益上作出積極而可能的努力。

  記者觀察到,在浙江省博物館征集令發出一周後,相同的內(nei) 容又發布了兩(liang) 次。與(yu) 第一次不同,後兩(liang) 次海報的“主角”分別成了唐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和戰國越王者旨於(yu) 睗劍,它們(men) 是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屬捐贈所得,海報上寫(xie) 了捐贈人或捐贈單位的名字。

  陳水華表示,除了為(wei) 捐贈者頒發證書(shu) 、公開致謝,捐贈者的個(ge) 人信息、簡介、捐贈事跡等將作為(wei) 藏品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博物館永久記錄保存。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區也將設置一麵捐贈牆,銘刻捐贈者的名字。

  這是無聲的感激,也是對捐贈者最好的獎勵。對於(yu) 博物館而言,在文物收藏上,不僅(jin) “重物”,也要“重人”,如此才會(hui) 有更多的後來者。(完)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