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千方百計守護好我國的“糧袋子”

發布時間:2023-03-07 10:3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圓桌對話】

  嘉賓

  錢前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庫主任)

  嚴(yan) 建兵委員(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副校長)

  王智慧代表(河南省南陽市委副書(shu) 記、市長)

  主持人:光明日報記者陳晨 楊舒

  悠悠萬(wan) 事,吃飯為(wei) 大。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持續提升。2022年,我國糧食生產(chan) 實現“十九連豐(feng) ”,產(chan) 量達1.37萬(wan) 億(yi) 斤,連續8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14億(yi) 人“到點開飯”的底氣十足,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穩定糧食播種麵積,抓好油料生產(chan) ,實施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如何看待我國糧食生產(chan) 取得的成績並確定接下來的發力點?我們(men) 特邀代表委員深度探討。

  精準施策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提升

  主持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采取一係列舉(ju) 措提升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耕地、科技和裝備支撐、種糧保障等都有所優(you) 化。具體(ti) 而言,體(ti) 現在哪些方麵?

  錢前: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五年來,我們(men)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大力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完善強農(nong) 惠農(nong) 政策,持續抓緊抓好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

  縱觀世界農(nong) 業(ye) 發展史,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與(yu) 農(nong) 業(ye) 基礎科學研究緊密相關(guan)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生物育種、土壤改良、植保與(yu) 疫病防控、精準栽培、設施農(nong) 業(ye) 等領域取得一係列突破,農(nong) 業(ye) 科技整體(ti) 研發實力進入世界前列,有力保障了我國農(nong) 業(ye) 的穩產(chan) 增產(chan) 和糧食安全。從(cong) 我所從(cong) 事的水稻研究來看,我國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並繼續保持在水稻新品種創製理論和技術領域的國際領跑地位。水稻育種水平再攀新高峰,超級稻畝(mu) 產(chan) 突破1000公斤,節水抗旱稻等成果助力破解品種培育的瓶頸問題。同時,生物育種產(chan) 業(ye) 化也在有序推進。

  嚴(yan) 建兵: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強化糧食生產(chan) 的科技支撐,啟動一係列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guan) 計劃,加快選育一批高產(chan) 優(you) 質多抗的品種;大力推廣農(nong) 業(ye) 科技應用,2022年全國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4%;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隊伍壯大,服務能力增強。同時,嚴(yan) 守耕地保護紅線,提升耕地質量,到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10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立了糧食生產(chan) 功能區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保護區,農(nong) 田有效灌溉麵積增加。此外,通過農(nong) 業(ye) 補貼等保障種糧農(nong) 民收益,調動農(nong) 民種糧的積極性,穩步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王智慧:南陽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chan) 基地,素有“中州糧倉(cang) ”的美譽。我們(men) 始終扛牢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堅持藏糧於(yu) 地,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全麵推行“田長製”,嚴(yan) 格落實永久基本農(nong) 田特殊保護製度和耕地占補平衡製度;加強“噸糧田”建設,建成905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確保全市糧食種植麵積穩定在1900萬(wan) 畝(mu) 以上,產(chan) 能穩定在140億(yi) 斤以上。堅持藏糧於(yu) 技,以鄧州全國雜交小麥育種創新基地、唐河良種繁育基地為(wei) 依托,提升現代種業(ye) 發展水平。推行科技特派員製度,建立縣鄉(xiang) 村三級農(nong) 技推廣服務模式。推進“優(you) 質糧食工程”,讓農(nong) 民種糧有利可圖,實現糧食安全和糧食產(chan) 業(ye) 高質高效統一。

  不容忽視糧食產(chan) 需仍呈緊平衡態勢

  主持人:客觀來看,牢牢端穩中國飯碗,我國糧食生產(chan) 還麵臨(lin) 哪些問題?

  錢前:目前,我國糧食產(chan) 需緊平衡的趨勢沒有改變,結構性矛盾尚未解決(jue) 。種質資源是支撐農(nong) 業(ye) 科技原始創新和育種創新的物質基礎,雖然我們(men) 進行了大範圍種質資源的收集,但種質資源鑒定的廣度和深度還不夠,亟待加強重大應用價(jia) 值基因資源的挖掘,解決(jue) 育種原始種質資源同質化問題。同時,亟須進一步加強農(nong) 業(ye) 科技基礎研究,突破基因編輯、智能設計育種等生物育種關(guan) 鍵核心技術,加快實現高水平農(nong) 業(ye) 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我國農(nong) 業(ye) 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

  嚴(yan) 建兵:我國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yang) 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但同時也消耗了較多化肥農(nong) 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可持續發展麵臨(lin) 壓力。此外,隨著人們(men) 生活水平提高,食物消費日益多樣化、健康化、個(ge) 性化。需求增長與(yu) 供需結構失衡、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國際貿易及市場環境不穩定等成為(wei) 我國糧食生產(chan) 麵臨(lin) 的突出問題,在構建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ti) 係方麵還要持續努力。

  王智慧:我國的糧食需求仍在剛性增長,全球糧食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不確定風險增加,確保糧食安全任務艱巨。糧食生產(chan) 基礎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從(cong) 耕地質量看,高標準農(nong) 田占比不夠高,農(nong) 田水利基礎設施較為(wei) 薄弱。從(cong) 科技支撐看,農(nong) 技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在較高單產(chan) 水平上進一步突破新品種和新技術的難度越來越大。從(cong) 保障體(ti) 係看,糧食質量安全監管檢測體(ti) 係、農(nong) 業(ye) 科技推廣體(ti) 係、農(nong) 業(ye) 執法監管體(ti) 係等不夠健全。

  久久為(wei) 功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主持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實施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接下來,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提升糧食產(chan) 能應如何發力?

  錢前:從(cong) 農(nong) 業(ye) 科技角度看,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資源整合集成和體(ti) 製機製創新為(wei) 手段,集中力量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建立國家農(nong) 作物特異品種和野生稻等種質資源圃,盡快實現國內(nei) 外優(you) 異種質資源的便捷共享利用,創製重大突破性新品種並在全國範圍內(nei) 推廣產(chan) 業(ye) 化。在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實施上,要南北聯動,堅持全國一盤棋、產(chan) 學研一體(ti) 化,全方位構建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發與(yu) 產(chan) 業(ye) 化緊密結合、產(chan) 業(ye) 鏈與(yu) 創新鏈高效銜接的現代農(nong) 作物科技創新體(ti) 係。

  嚴(yan) 建兵:接下來,要繼續深入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守好18億(yi) 畝(mu) 耕地保護紅線,進一步提升耕地質量,提高高標準農(nong) 田麵積和有效灌溉麵積,繼續實施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減少農(nong) 藥化肥的使用量,大力推廣環境友好的保護性耕作,保護土地的生產(chan) 力,促進耕地可持續利用。要向科技要產(chan) 量,走依靠科技提高單產(chan) 的內(nei) 涵式發展道路,通過良種培育、農(nong) 業(ye) 機械、智慧農(nong) 業(ye) 等科技攻關(guan) ,構建以產(chan) 出高效、產(chan) 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wei) 方向的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體(ti) 係。同時,教育、科技、人才是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繼續加大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培養(yang) 。

  王智慧:南陽將繼續嚴(yan) 格落實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聚焦“地、種、技、水”多措並舉(ju) 穩根基、提產(chan) 能。在“地”上,持續加強耕地保護,堅決(jue) 守住耕地紅線,確保種糧麵積穩定;搶抓實施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機遇,加快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在“種”上,充分發揮鄧州全國雜交小麥育種創新基地等作用,努力培育更多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當家品種,同時積極引進推廣適宜本地種植的優(you) 良品種。在“技”上,深入實施“千名科技人員包千村”行動,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chan) 、機械化作業(ye) ,加快推進良種良法配套、農(nong) 機農(nong) 藝融合。在“水”上,強化全域統籌,科學調配使用水資源,完善農(nong) 田水網格局,提升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能力,為(wei) 守好國家“糧袋子”作出貢獻。

  2022年,我國糧食播種麵積17.75億(yi) 畝(mu) 、比上年增加1052萬(wan) 畝(mu) ,產(chan) 量1.37萬(wan) 億(yi) 斤、增產(chan) 74億(yi) 斤,連續8年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

  目前,農(nong) 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麵積占比超95%,實現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數據來源: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

  5年來,加強耕地保護,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完善水利設施,新建高標準農(nong) 田4.56億(yi) 畝(mu) 。

  5年來,加快種業(ye) 、農(nong) 機等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從(cong) 67%提高到73%。數據來源: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

  《光明日報》(2023年03月06日11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