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的故宮,遇見600年的昆曲——故宮博物院與上海昆劇團達成戰略合作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600年故宮,風華正茂。600年的昆曲,姹紫嫣紅。近日,故宮博物院與(yu) 上海昆劇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通過文物保護、學術研究、劇目複排等多角度、多層次合作方式,“複活”宮廷演劇,再現藝術經典,以更好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傳(chuan) 統戲曲藝術,挖掘傳(chuan) 統文化當代價(jia) 值,推動文物活化利用。
“作為(wei) 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故宮與(yu) 昆曲承載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絢爛文化與(yu) 不朽的人文精神,蘊含著人類文明偉(wei) 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需要係統地梳理和深入地挖掘,更需要利用與(yu) 傳(chuan) 承,讓戲本回歸戲台、讓文物煥發新生,使觀眾(zhong) 身臨(lin) 其境地感受中華文明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文化和旅遊部黨(dang) 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dong) 表示。
記者了解到,2014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宮廷戲曲研究所,致力於(yu) 戲曲文獻文物的整理研究和出版傳(chuan) 播工作。上海昆劇團是全國唯一複原全本55出《牡丹亭》“真國色”的院團,在同類院團中擁有數量最多的非遺傳(chuan) 承人和國寶級藝術家。自2019年起,上海昆劇團與(yu) 故宮博物院數次深度互訪,研討兩(liang) 大遺產(chan) 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活化及創新。根據雙方計劃,將推出從(cong) 清宮戲藏本中精選的“月令承應戲”,經典名著之“三國”“水滸”“西遊”係列,以及昆劇《金雀記》等。其中,“月令承應戲”又稱節令承應戲。清代自乾隆年以來,凡遇元旦、立春、寒食、端陽、中秋等節令都上演相應的戲曲,在清宮演劇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上海昆劇團將結合“傳(chuan) 統·民俗”節慶品牌演出項目,對部分節令戲進行挖掘整理,於(yu) 中秋、除夕、七夕等傳(chuan) 統佳節陸續推出。
戲曲藝術等傳(chuan) 統文化需要更富創意的“打開方式”,以“出彩”“出圈”的優(you) 秀作品詮釋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讓全世界感受到中國戲曲之韻、中華文化之美。上海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趙嘉鳴表示,上海始終堅持傳(chuan) 承弘揚“最鮮亮”的紅色基因、“最海派”的城市文脈、“最江南”的文化肌理,持續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此次文博和昆曲兩(liang) 大“國寶”的相遇,將推動京滬文化交流合作再上新台階,共同打造更多曆史傳(chuan) 承與(yu) 時代潮流融合共生、國際風範與(yu) 東(dong) 方神韻相得益彰的生動圖景,攜手書(shu) 寫(xie) 文化自信自強的嶄新篇章。
上海市戲劇家協會(hui) 主席、上海昆劇團團長穀好好告訴記者,上海昆劇團希望通過與(yu) 故宮博物院的合作,建立起多元合作發展的模式,讓故宮的戲曲文物“活起來”,使傳(chuan) 統文化重新融入日常生活,讓蘊含其中豐(feng) 富的曆史、藝術、時代等價(jia) 值更加清晰立體(ti) 地呈現,講好中華文明故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