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年輕人為何熱衷參加千年廟會

發布時間:2023-03-16 10:2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喝彩聲此起彼伏,鑼鼓聲連綿不絕。“‘扶胥號’龍船朝王”正在廣州南海神廟古港碼頭進行巡遊。闊別3年,千年廟會(hui) “波羅誕”於(yu) 日前重啟。

  “龍船朝王”是黃埔龍舟文化裏最具特色的一個(ge) 習(xi) 俗。每年端午節前,黃埔各村落就會(hui) 把本村的龍舟都劃到南海神廟,將龍頭、龍尾及船上的裝飾都卸下來,抬到南海神廟裏敬奉。為(wei) 迎接“波羅誕”,今年特地將這項民俗活動提前舉(ju) 辦。

  在人潮人海中,不少年輕人穿上漢服,加入了祈福遊覽的隊伍,專(zhuan) 程打卡“扶胥號”新龍船。他們(men) 覺得,穿越千年再現“祭海祈福”,這種沉浸式的體(ti) 驗太有意思了。

  “波羅誕”見證了廣州海上貿易的長盛不衰

  “香火萬(wan) 家市,煙花二月時。居人空巷出,去賽海神祠。”“波羅誕”起源於(yu) 何時,於(yu) 今已難考證,但其盛況卻可以在南宋人劉克莊的《即事》詩中窺見端倪。據史料記載,扶胥港在唐代就是廣州的外港,海上交通貿易的門戶,航線至波斯灣、大食國,再向西達東(dong) 非、紅海,是當時世界最長的“廣州通海夷道”,“海上絲(si) 綢之路”的發祥地之一。每逢從(cong) 扶胥古港出海,船上的人會(hui) 先到南海神廟祭祀,祈求“海不揚波”。至今,“波羅誕”廟會(hui) 已延續千年,是廣州乃至珠三角地區最古老、最盛大、最具影響力的民間廟會(hui) ,也是現今全國唯一紀念“海神”的活動。

  波羅雞、波羅粽、舞獅子、演大戲、燒花炮……“波羅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彰顯廣府文化底蘊最鮮亮的名片之一,也是廣州航海貿易長盛不衰的重要見證。今年的“波羅誕”廟會(hui) ,不僅(jin) 保留原汁原味的“民俗味”“非遺味”,還深度融入“海絲(si) 味”特色展演。“海絲(si) 盛會(hui) ”“非遺華彩”“五子朝王”“‘扶胥號’龍船朝王”“章丘詩會(hui) ”“尋味廟會(hui) ”……12項主題活動輪番登場。據了解,“波羅誕”廟會(hui) 3天共接待遊客近22萬(wan) 人次。其中“正誕日”恰逢周末,客流量超14萬(wan) 人次,為(wei) 周邊帶來至少1200萬(wan) 元的消費收入。

  “扶胥號”龍船的非遺含量

  “‘扶胥號’龍船朝王”活動是今年“波羅誕”的新看點。本次“扶胥號”龍船的龍頭與(yu) 龍尾由廣州市黃埔區龍舟文化傳(chuan) 承協會(hui) 會(hui) 長張偉(wei) 潮親(qin) 手製作。2020年,廣州市黃埔區“龍舟龍頭、龍尾製作技藝”成功申遺,張偉(wei) 潮成為(wei) 這項非遺項目的傳(chuan) 承人。第24屆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在以中國的24個(ge) 節氣串起的倒計時環節中,極具中國傳(chuan) 統特色的“龍頭”帶著水花躍出水麵,正是張偉(wei) 潮的作品。

  龍是人們(men) 想象出來的,不同地方對龍有不一樣的表現方式。此前,張偉(wei) 潮在“扶胥號”的製作中查閱了很多曆史資料,借鑒了黃埔各村落的文化元素。在他看來,這條龍船不是代表某一村一社,而是代表整個(ge) 黃埔的龍舟文化。他在創作“扶胥號”的龍頭時,參考了南海神廟的典籍傳(chuan) 說。他介紹,南海神祝融既是火神又是水神,因此龍頭上紅色和火焰紋飾的元素就比較多,在中國傳(chuan) 統上稱作“祥雲(yun) 紋”。

  張偉(wei) 潮說,龍頭作為(wei) 龍舟上最能體(ti) 現各村曆史傳(chuan) 承的靈魂所在,需要經過選材、設計、開坯、雕刻、打磨、上漆等十幾道繁瑣工序,才能成型。從(cong) 汽修專(zhuan) 業(ye) 老師轉型成龍頭製作人,張偉(wei) 潮用了7年的時間深入學習(xi) 掌握各村龍頭的特點。

  接下來,“扶胥號”不僅(jin) 將在端午龍舟節等民俗活動中頻頻亮相,還會(hui) 成為(wei) 許多傳(chuan) 統文化保護傳(chuan) 承的活動載體(ti) 。張偉(wei) 潮表示,要讓更多年輕人能夠近距離感受黃埔龍舟文化,讓傳(chuan) 統文化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

  穿著漢服的年輕人熱衷打卡千年廟會(hui)

  “由於(yu) 加入了很多青春的元素,整個(ge) 廟會(hui) ‘活’了起來。”廣東(dong) 工業(ye) 大學學生田函諾說,通過此次逛“波羅誕”廟會(hui) ,自己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了新認識,“傳(chuan) 統文化的呈現需融入更多人情味,既要關(guan) 注物的保護,也要講好非遺故事,把文脈一代代傳(chuan) 承下去。”參加完“波羅誕”的直播,廣東(dong) 外語外貿大學學生江沿科有了更深的使命感,“我們(men) 要做一名實踐者,將黃埔悠久的曆史、深厚的文化傳(chuan) 遞給更多人。”廣州鐵路職業(ye) 技術學院的王夢玲在黃埔區上學3年了,其間她見識過這裏許多古韻風光,她表示今年第一次參加“波羅誕”廟會(hui) ,盛大的場麵令她十分震撼,也許這就是千年民俗的非凡魅力。

  來自美國的科林·富勒現居住在廣州市黃埔區,這是他第一次逛“波羅誕”廟會(hui) 。“我原以為(wei) 波羅雞是可以吃的,結果發現它原來是一件手藝精湛、顏色鮮亮的工藝品。”科林說,波羅雞的傳(chuan) 說令他大開眼界。當天,他特意帶上一雙兒(er) 女,希望他們(men) 都能深入了解嶺南的民俗文化。

  當天的直播主持人劉泳希帶領網友沉浸式體(ti) 驗了“波羅誕”廟會(hui) 的美食樣貌及嶺南民俗文化表演。之前她對黃埔的印象,就是“現代化”市區,但這次在“波羅誕”廟會(hui) 上,她感受到了“現代化”下的濃厚古韻。“不斷挖掘‘波羅誕’背後的淵源和曆史,這個(ge) 過程令我驚訝不已、感動萬(wan) 分。”孫林碩則是通過鏡頭,捕捉到當地人淳樸的信仰和滿滿的儀(yi) 式感。她說,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相交織,構成了具有深厚曆史積澱而又嶄新的黃埔。

  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廣東(dong) 人,邱湛富第一次了解波羅雞的製作工序,還與(yu) 這項非遺項目的傳(chuan) 承人對話。他說,看到古樹古塔古村落,濃鬱的嶺南氣息撲麵而來,仿佛是一個(ge) 現代與(yu) 傳(chuan) 統隻有一牆之隔的地方,我深深地愛上了這裏。

  現場,非遺節目展演讓本土非遺“熱起來了”。黃埔區十幾個(ge) 村的獅隊、貔貅隊精彩上演了“獅王爭(zheng) 霸”。

  “舞獅表演形式多樣,既有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又有走梅花樁之類的高難度動作。突出展現了獅子外出覓食的過程中,穿過山河湖泊,奮勇爭(zheng) 先的醒獅精神,展示了中國人一貫的進取精神。”廣州市龍獅協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龔桂冬表示,當天參與(yu) 表演的17支隊伍中,有15支來自黃埔區的各個(ge) 街鎮,不少表演還融入現代元素和故事情節,觀眾(zhong) 一看就懂,兼具觀賞性和趣味性。各個(ge) 街鎮村社對於(yu) 非遺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可謂“係出同源、各有闡發”。

  “演員們(men) 經過了刻苦訓練,表現很好,傳(chuan) 遞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參與(yu) 當天表演的貔貅廣州市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吳煥東(dong) 表示,貔貅舞在村裏一直傳(chuan) 承得很好,已有300多年的曆史。許多孩子都很喜歡,放了學就開始訓練。平時,吳煥東(dong) 在當地中小學設立關(guan) 於(yu) 貔貅的第二課堂。他希望從(cong) 小培養(yang) 孩子,訓練技術功底,讓貔貅舞能發揚光大。

  同樣的,張偉(wei) 潮每周也會(hui) 到小學學校開展“非遺”特色課堂,讓更多孩子體(ti) 驗本土的龍舟文化。他說,新生代一出生就處於(yu) 城市文明,很難理解村落一些傳(chuan) 統文化的形成。張偉(wei) 潮希望有更多人能夠傳(chuan) 承黃埔的龍舟文化,這個(ge) 名為(wei) “扶胥”的龍頭,正是他的初心所在——通過這個(ge) 龍頭,承載更多傳(chuan) 統龍舟和傳(chuan) 統習(xi) 俗的研究成果。

  “波羅誕”特別熱鬧,但熱鬧過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應該怎麽(me) 傳(chuan) 承下去?這需要好好思考。廣州海事博物館館長王芳認為(wei) ,做傳(chuan) 統文化的展覽,觀眾(zhong) 不隻是旁觀者,更應該是參與(yu) 者。

  “南海神廟還有很多曆史名人、文人墨客的故事,值得去係統性地發挖掘和梳理,這裏是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的絕佳土壤。”王芳說,南海神廟的浴日亭不再隻是供市民遊客參觀遊覽的建築,而是借由其與(yu) 蘇軾之間的故事,通過戲劇這樣的方式讓群眾(zhong) 深度參與(yu) ,這是廣州海事博物館讓傳(chuan) 統文化“活”起來的創新舉(ju) 措。王芳嚐試通過教育戲劇工作坊打造研學品牌,在暑假期間推出學生團、親(qin) 子團,邀請更多孩子來感受傳(chuan) 統文化,在他們(men) 心中播下一粒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的種子。

  為(wei) 什麽(me) 叫“非遺”?“非遺”意味著它已經在當今社會(hui) 慢慢消失。像張偉(wei) 潮一樣的傳(chuan) 承人,都希望通過“非遺”工作,讓這些即將消失的千年民俗、傳(chuan) 統工藝在新的環境、以新的方式重新生長,傳(chuan) 下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