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遺囑人群年輕化,“虛擬財產”保護要跟上
作者:趙誌疆
3月21日,《2022中華遺囑庫白皮書(shu) 》(以下簡稱《白皮書(shu) 》)正式發布,對25萬(wan) 份遺囑進行大數據分析,首次公布了未婚不婚人群遺囑、涉虛擬財產(chan) 遺囑、中青年人群遺囑等一批廣受關(guan) 注的遺囑數據。
在人們(men) 的傳(chuan) 統觀念中,遺囑是老年人或危重患者的專(zhuan) 屬敘事,不到萬(wan) 不得已,不會(hui) 輕易“交代後事”。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這樣的觀念正在發生改變。《白皮書(shu) 》顯示,從(cong) 2017年開始,60歲以下立遺囑的人數逐年上升,至2022年,60歲以下訂立遺囑的人群中,30-39歲年齡段人數的比例為(wei) 29.74%。不僅(jin) 如此,在中華遺囑庫“微信遺囑”小程序留言的,大多數都是年輕人,其中,20-29歲之間的人群占比35.9%,20歲以下的人群占比26.57%,他們(men) 中有不少人是在讀學生。
法國思想家蒙田說過,“誰教會(hui) 人死亡,誰就教會(hui) 人生活。”每個(ge) 人都向死而生,這是無可回避的自然規律,也是無需逃避的生命話題。隻有正確地認識並看待死亡,才會(hui) 更加珍惜和敬畏生命。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提前寫(xie) 下遺囑,並不是有什麽(me) “想不開”,而是用一種成熟豁達的態度傳(chuan) 遞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生活的熱愛。恰如一位“90後”所言:“有人可能覺得這麽(me) 年輕就立遺囑,想得太早了。但我認為(wei) 一點都不早,它會(hui) 讓每一個(ge) 人更加正視自己的人生,更深地體(ti) 會(hui) 到人生的意義(yi) 。”
值得一提的是,“虛擬財產(chan) ”是年輕人在遺囑中較為(wei) 關(guan) 注的內(nei) 容。根據《白皮書(shu)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華遺囑庫共計收到458份遺囑內(nei) 容涉及“虛擬財產(chan) ”,類型包括QQ、虛擬貨幣、支付寶、微信賬號、網絡遊戲賬號等。如果說年輕人立遺囑,顯示出了他們(men) 樂(le) 觀豁達的一麵,那麽(me) 越來越多年輕人關(guan) 心自己的“虛擬財產(chan) ”,體(ti) 現出的則是細致和嚴(yan) 謹——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虛擬財產(chan) ”在公共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甚至已成為(wei) 個(ge) 人的重要財富載體(ti) 。關(guan) 心“虛擬財產(chan) ”的使用權和繼承權,顯然並不多餘(yu) 。
盡管年輕人在遺囑中普遍關(guan) 注“虛擬財產(chan) ”,但想要順利繼承“虛擬財產(chan) ”並不容易。根據《民法典》規定,遺產(chan) 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ge) 人合法財產(chan) ,即隻要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ge) 人合法財產(chan) ,均屬於(yu) 遺產(chan) 。然而,根據《繼承法》相關(guan) 規定,私密性的網絡財產(chan) 屬於(yu) 用戶隱私,不可以繼承。現實中,社交媒體(ti) 賬號、自媒體(ti) 賬戶等確實具有一定的隱私性質,與(yu) 此同時,某些優(you) 質賬號本身也有巨大的商業(ye) 價(jia) 值,QQ靚號之類稀缺資源,也有一定的財產(chan) 屬性。這些賬號雖然是“虛擬財產(chan) ”的一部分,但是否涉及用戶隱私,能否被繼承,並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
由於(yu) 法律規範的不完善,“虛擬財產(chan) ”的繼承很容易引起爭(zheng) 議乃至糾紛。哪些“虛擬財產(chan) ”屬於(yu) 物質遺產(chan) ,哪些隻是單純的精神遺產(chan) ?不同類型的“虛擬遺產(chan) ”,是否應該進行區別處理?網絡賬號本身,是否屬於(yu) 可以被繼承的遺產(chan) ?這些問題仍有待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厘清“虛擬財產(chan) ”的法律概念和屬性,不僅(jin) 可以將網絡平台的利益訴求規範在法律框架內(nei) ,而且有助於(yu) 確保遺囑順利執行,從(cong) 而引導更多人通過立遺囑的方式傳(chuan) 遞生命教育,規劃人生安排。(趙誌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