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種地也能評職稱

發布時間:2023-03-31 14:58:00來源: 人民日報

  2021年全國高素質農(nong) 民獲得農(nong) 民技術人員職稱的比例達50.68%,較2020年提高10.55個(ge) 百分點

  種地也能評職稱(人民眼·育好用好鄉(xiang) 土人才①)

  ——來自山東(dong) 、吉林、甘肅等地開展職業(ye) 農(nong) 民職稱評定試點的調研

  種了半輩子地,從(cong) 未上過大學、發過論文,山東(dong) 省平原縣腰站鎮鍋培口村農(nong) 民王篤春,不久前獲評中級職稱。“種地成職業(ye) ,農(nong) 民有職稱。”手捧證書(shu) ,“農(nong) 民農(nong) 藝師”幾個(ge) 字赫然入目,這讓王篤春心裏美滋滋的,幹勁兒(er) 更足了。截至1月底,山東(dong) 省已有9063人獲評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職稱。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各地開展職業(ye) 農(nong) 民職稱評定試點”。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科技教育司和中央農(nong) 業(ye) 廣播電視學校組織編寫(xie) 的《2022年全國高素質農(nong) 民發展報告》,2021年全國高素質農(nong) 民獲得農(nong) 民技術人員職稱的比例為(wei) 50.68%,較2020年提高了10.55個(ge) 百分點。

  誰能申報農(nong) 民職稱?如何評定農(nong) 民職稱?農(nong) 民評職稱有啥用?評上職稱後怎麽(me) 幹?日前,記者深入山東(dong) 、吉林、甘肅等開展職業(ye) 農(nong) 民職稱評定試點的省份實地探訪。

  誰能申報農(nong) 民職稱?

  不唯學曆、年齡、獎項、論文,暢通職業(ye) 農(nong) 民職稱申報渠道

  查幹湖麵冰雪消融,育秧車間新綠萌動。連日來,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查幹湖鎮圖那嘎村農(nong) 民、高級農(nong) 技師劉雙一直為(wei) 春耕育秧忙碌著。他去年新上的水稻育秧流水線馬力全開,每天可完成400多畝(mu) 稻田的育秧工作。

  2018年,在外地做水產(chan) 生意的劉雙返鄉(xiang) 創業(ye) ,流轉了1300畝(mu) 地種植水稻。起初土壤肥力較差,每畝(mu) 地收入僅(jin) 千元左右;後來他嚐試在稻田裏養(yang) 殖中華絨螯蟹,一水兩(liang) 用、一田多收,每畝(mu) 地增加利潤500元以上。

  “劉雙懂技術、善經營、會(hui) 管理,鄉(xiang) 親(qin) 們(men) 信得過,不僅(jin) 村裏大夥(huo) 兒(er) 跟著他幹有奔頭,去年全省又有130多戶農(nong) 民跟著他走上稻蟹共養(yang) 的新路子,新增養(yang) 殖麵積近萬(wan) 畝(mu) 。”跟著劉雙幹的育秧員馬巨川又補充了一句,“他可是有高級職稱呢。”

  說起高級職稱,劉雙難忘2021年夏天的那個(ge) 電話通知。那天,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局工作人員王土告訴他:“吉林省首批鄉(xiang) 村人才高級職稱申報馬上就要開始了,你是種糧大戶,評職稱很有競爭(zheng) 力。”

  “我就是個(ge) 莊稼人,既沒學曆,又沒論文,能評上嗎?”劉雙將信將疑。其實,和劉雙一樣,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專(zhuan) 業(ye) 技術職稱通常針對企事業(ye) 單位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參評者往往需要滿足學曆、論文、研究成果等“硬杠杠”。

  “給農(nong) 民評職稱,就是要讓‘田秀才’‘土專(zhuan) 家’脫穎而出。”王土耐心細致地為(wei) 劉雙答疑解惑。

  2019年10月,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印發的《關(guan) 於(yu) 深化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職稱製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進一步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等製約,創造便利條件,暢通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業(ye) 企業(ye) 、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等生產(chan) 經營主體(ti) 中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的職稱申報渠道。”

  2021年6月,吉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廳出台首批鄉(xiang) 村人才高級職稱申報標準,其中明確“首批鄉(xiang) 村人才高級職稱申報,不唯學曆、不唯年齡、不唯獎項、不唯論文,凡是紮根鄉(xiang) 村、振興(xing) 農(nong) 業(ye) 的人才,都可申報”。

  “農(nong) 民職稱申報打破了學曆、論文等限製條件,但並不意味著沒有門檻。”吉林省人社廳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管理處處長張福新介紹,評價(jia) 標準圍繞思想素質、社會(hui) 效益、經濟效益、技術水平、帶動能力和群眾(zhong) 認可度等維度設置,將農(nong) 民職稱申報人能否帶領技藝傳(chuan) 承、帶強產(chan) 業(ye) 發展、帶動群眾(zhong) 致富作為(wei) 評審重點,“同時要求,在職公務員、參照公務員管理及事業(ye) 單位人員不得參報。”

  彼時,劉雙帶領380餘(yu) 戶農(nong) 民從(cong) 事稻蟹共養(yang) ,總麵積近4萬(wan) 畝(mu) ,每畝(mu) 地綜合效益達1700元,累計增收超2000萬(wan) 元,符合申報條件。劉雙填寫(xie) 好農(nong) 民職稱申報表,連同相關(guan) 證明材料遞交到縣人社局。

  張福新介紹,吉林省人社廳2022年11月印發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職稱評審實施辦法,體(ti) 現了以能力代替學曆、以實績代替論文、以貢獻代替獎項的原則,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職稱設置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農(nong) 經師、鄉(xiang) 村振興(xing) 農(nong) 藝師等9個(ge) 專(zhuan) 業(ye) ,每個(ge) 專(zhuan) 業(ye) 分初級、中級、高級(副高級)3個(ge) 層級。目前,吉林省共有4000餘(yu) 名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獲評職稱。今年,吉林省將再為(wei) 約2000名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評定職稱。

  對於(yu) 特別優(you) 秀的鄉(xiang) 土人才,一些地方還建立了職稱評定“綠色通道”。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興(xing) 國鎮鄭川村村民靳誌強,是甘肅省首位獲評正高級職稱的農(nong) 民。2018年7月印發的《甘肅省特殊人才職稱特殊評價(jia) 暫行辦法》提出,“作出重大貢獻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可直接申報評審高級職稱”。靳誌強是當地頗有名氣的果樹種植能人,由於(yu) 缺論文、少學曆,他聽說此事之初並未放在心上。

  沒成想,幾天後,天水市人社局工作人員主動上門,幫著靳誌強整理農(nong) 民職稱申報材料。曾獲天水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甘肅省“隴人驕子”稱號,累計免費培訓農(nong) 民技術人員10萬(wan) 餘(yu) 人次……憑著突出的業(ye) 績等加分項,靳誌強獲評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研究員。目前,甘肅已有7位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通過特殊人才職稱評價(jia) “綠色通道”獲評高級職稱。

  如何評定農(nong) 民職稱?

  基層管、行業(ye) 推、專(zhuan) 家評,農(nong) 民平時幹什麽(me) ,麵試評委就問什麽(me)

  “誰的莊稼種得好,田裏走走就知道。”劉雙遞交高級職稱評審材料半個(ge) 月後接到通知:縣裏來人,實地考察。

  養(yang) 蟹有啥技術難點?水稻畝(mu) 均產(chan) 量多少?如何帶動村民共同富裕?考察組成員蹲在地頭,問得仔細;身處熟悉的環境,回答時常思考的問題,劉雙越說越順溜。對著稻田裏拳頭大小的青色螃蟹,考察組成員不時拍照記錄,並走訪了周邊村民和當地市場監管部門。

  吉林省創新農(nong) 民職稱評審方式,打破高級職稱逐級申報模式,由基層管、行業(ye) 推、專(zhuan) 家評,采取業(ye) 績陳述、麵試答辯、實踐操作和專(zhuan) 家綜合評議相結合的多元評審方式。對於(yu) 業(ye) 績特別突出的人才,則由基層人社部門按照推薦數額直接向省人社廳申報。

  不單是吉林,各試點地區因地製宜探索建立符合當地實際的評審模式。2018年,山東(dong) 省在東(dong) 營市開展試點工作,高級職稱由省人社廳專(zhuan) 家評審,初級、中級職稱評審則下放至東(dong) 營市。2019年12月,當時剛滿30歲的東(dong) 營市康源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張玉龍順利獲評中級職稱。

  張玉龍何以能獲評中級職稱?記者走進位於(yu) 東(dong) 營市東(dong) 營區龍居鎮的康源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蔬果大棚一探究竟。

  西瓜通常長在地上,張玉龍種植的西瓜,有的瓜蔓卻順著吊繩“爬”到了半空中。“將來,大西瓜長在地裏,小型瓜結在空中。這樣的立體(ti) 栽培,能夠提高產(chan) 量。”張玉龍一邊給記者解釋,一邊探身授粉、掐尖、疏蔓,打理好後插上紅標簽,標注好日期:“11日,授粉完成。”張玉龍2010年大學畢業(ye) 後返鄉(xiang) 創業(ye) ,用大棚立體(ti) 栽培西瓜,皮薄瓤甜,獲國家地理標誌農(nong) 產(chan) 品認證。

  “誰有資格評職業(ye) 農(nong) 民職稱,基層最有發言權。”龍居鎮黨(dang) 委書(shu) 記隋海偉(wei) 介紹,市裏建立了適合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特點的推薦評審體(ti) 係,充分發揮鄉(xiang) 鎮黨(dang) 委政府和縣區職能部門掌握情況、熟悉農(nong) 民的優(you) 勢,分級成立推薦委員會(hui) ,確保推薦人選過硬。張玉龍是種瓜好手,示範帶動貢獻不小,龍居鎮政府工作人員主動上門告知政策,推薦他參加中級職稱評審。

  為(wei) 提升農(nong) 民職稱評定的業(ye) 內(nei) 認可度,山東(dong) 各地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設立了專(zhuan) 門的評委會(hui) 。“我們(men) 科學遴選評委,由熟悉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村經濟社會(hui) 發展情況的資深專(zhuan) 家擔任。評委會(hui) 設立多個(ge) 專(zhuan) 業(ye) 評審組,探索多元化評審方式。”東(dong) 營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王英明說,麵試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環節,先是自我介紹,再由評委現場提問。

  經考察組實地走訪後,張玉龍很快接到了評審麵試通知。“一張長條桌前坐著13名評委,都是副高職稱以上的專(zhuan) 家,既有糧食、林果種植領域的,也有水產(chan) 、畜牧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的。”張玉龍答辯之初很緊張,手心裏全是汗。

  “別緊張,咱先說說西瓜授粉……”一名評委開始提問。張玉龍一聽,問的都是自己常幹的活,很快放鬆下來,對答如流。張玉龍走出考場時,其他候考的農(nong) 民職稱申報人趕緊湊上前打聽:“都問了啥?”張玉龍說:“咱們(men) 平時幹什麽(me) ,評委就問什麽(me) 。”評審結果公示5天後,張玉龍拿到了中級職稱證書(shu) 。

  “一些農(nong) 民有經驗、技術過硬,參加評審時卻容易緊張,我們(men) 就將考察重點聚焦到具體(ti) 生產(chan) 上,讓他們(men) 答辯‘有得說’、成果‘呈現好’。”王英明介紹,2020年12月,山東(dong) 省將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高級職稱評審權限全麵下放至設區市,由各市組建相應評審委員會(hui) 。與(yu) 此同時,評審方案、評審結果仍需及時向省人社廳、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備案,確保評審科學公正。

  農(nong) 民評職稱有啥用?

  用好職稱評審“指揮棒”,讓職業(ye) 農(nong) 民工作有幹勁、發展有空間、事業(ye) 有奔頭

  “叮咚!”手機上接收到的一條銀行信息,引起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梁家墩鎮農(nong) 民魏自明的注意。“沒想到剛評上副高職稱,就領到了1000元補貼!”魏自明喜上眉梢。2021年7月,張掖市委組織部和市人社局聯合啟動農(nong) 村實用人才職稱待遇“專(zhuan) 享”工作:取得市裏評定正高級、副高級職稱資格的,每人一次性分別獎補1500元、1000元。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有了職稱傍身,不僅(jin) 可獲配套的獎勵補助,還帶來個(ge) 人榮譽感、社會(hui) 認同感的雙提升。2021年,吉林省人社廳從(cong) 300名鄉(xiang) 村人才高級職稱獲得者中優(you) 中選優(you) ,評審出百名鄉(xiang) 村振興(xing) 優(you) 秀人才,並向他們(men) 頒發吉林省高層次人才“吉享卡”,可享受人才評選優(you) 選直推等待遇。“評上職稱後,頭上有了‘帽子’,現在又領到了‘吉享卡’,臉上有‘麵子’!”劉雙說。

  用好職稱評審“指揮棒”,還得讓農(nong) 民“有平台”顯身手。手持霧化水槍,穿著膠鞋噴噴灑灑、走走停停,張掖市副高級農(nong) 藝師楊萬(wan) 軍(jun) 一大早便在育苗大棚裏忙個(ge) 不停。瞧見記者走到門口,楊萬(wan) 軍(jun) 盛情邀請到“辦公室”坐坐。

  說是辦公室,其實是張掖市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020年掛牌成立,享受3萬(wan) 元一次性補助。”指著金屬牌匾上的鮮紅大字,楊萬(wan) 軍(jun) 說。“目前,張掖每年創建15個(ge) 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和30多個(ge) 縣區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重點向獲評職稱的農(nong) 村實用人才傾(qing) 斜,通過‘師帶徒’促進農(nong) 民提高技能。”張掖市人社局副局長薛玉平介紹。

  職稱評審釋放政策紅利,山東(dong) 省平原縣腰站鎮鍋培口村的王篤春也嚐到了甜頭。2019年,作為(wei) 鍋培口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篤春牽頭創辦了土地股份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輻射帶動周邊9個(ge) 村。起初,聽說市裏要給農(nong) 民評職稱,王篤春並未當回事。沒想到,評上後不但領到補貼,還優(you) 先獲評“平原縣最美農(nong) 民”等稱號。

  優(you) 待不止於(yu) 此。山東(dong) 省鼓勵各地創新農(nong) 民職稱激勵政策,平原縣將項目資源向獲得職稱的農(nong) 民傾(qing) 斜。2021年以來,秸稈綜合利用示範展示基地、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等項目相繼落地鍋培口村,累計投入資金480萬(wan) 元。“過去,烘幹機不夠用,效率低。”王篤春沒少為(wei) 此犯愁,如今依托農(nong) 民職稱獲得項目的資金支持,合作社新建了烘幹塔。

  “領專(zhuan) 項補貼、享政策傾(qing) 斜、獲技術支持,讓咱職業(ye) 農(nong) 民工作有幹勁,發展有空間,事業(ye) 有奔頭。”王篤春說,合作社還購置了無人機等先進農(nong) 機設備,去年最高畝(mu) 產(chan) 達到831.36公斤。

  農(nong) 民職稱,並非一評了之。各地持續開展農(nong) 民技能提升培訓,有的組織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服務團定期開展指導,有的組隊外出交流學習(xi) ,打通農(nong) 民成長成才通道。

  2019年,看到不少人直播帶貨效果好,張玉龍也開始嚐試,無奈銷量總上不去。後來,張玉龍收到一條專(zhuan) 為(wei) 農(nong) 民職稱獲得者開辦的電商培訓通知。他拿到培訓教材後一翻,發現有理論、有案例,講的都是身邊人、身邊事,培訓老師還到龍居鎮上門授課。經學習(xi) 培訓,張玉龍成長為(wei) 電商能手,如今直播帶貨量顯著提升。目前,東(dong) 營區已培訓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1563人,其中獲評初級職稱的農(nong) 民109人,獲評中級職稱的農(nong) 民42人。

  2020年12月,新一輪評審開始了,張玉龍參加了市裏組織的副高級職稱評審,順利拿到證書(shu) 。消息傳(chuan) 開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紛紛祝賀:“小張總,個(ge) 不高,‘蹦’得高。年紀輕輕,成了‘副教授’。”張玉龍笑著回應:“加把勁,好好學,爭(zheng) 取‘轉正’!”

  如今,在張玉龍的示範帶動下,周邊種植戶超過200人,種植總麵積4300餘(yu) 畝(mu) 。

  評上職稱後怎麽(me) 幹?

  站上講台傳(chuan) 經驗、走進地頭解難題、示範引領“傳(chuan) 幫帶”,讓農(nong) 民職稱“與(yu) 職相稱”

  啥叫“大壟雙行”?劉雙站上講台,抻開一張田地的圖片,把論文裏的專(zhuan) 業(ye) 名詞用大白話講得通俗易懂:“兩(liang) 行水稻為(wei) 一壟,壟和壟之間拉開間距,給螃蟹留出足夠的活動空間,還能讓稻苗光照充分。”趁著農(nong) 閑,劉雙參加了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舉(ju) 辦的種養(yang) 技術分享會(hui) 。

  農(nong) 民評職稱不是目的,用好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是關(guan) 鍵。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農(nong) 業(ye) 廣播電視學校參照職稱評審結果,將劉雙等人正式納入師資庫。2022年,劉雙開展培訓逾40場次,培訓農(nong) 民近千人。

  “我們(men) 每年從(cong) 取得農(nong) 民職稱的人員中擇優(you) 遴選特聘農(nong) 技員,協助開展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服務。”東(dong) 營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黨(dang) 組成員孟德泉說。

  別人種的瓜皮薄,吃起來沙甜;自個(ge) 兒(er) 種的瓜,肉少味道淡。“問題出在哪?”龍居鎮西瓜種植戶趙玉華急得直跺腳,來找張玉龍尋求答案。“用的啥肥料?啥時候授的粉?”張玉龍鑽進老趙家的大棚,很快找到了原因所在,“授粉時間延遲了。”

  張玉龍告訴趙玉華,一些還未成熟的小瓜,可以通過調整水肥溫度改變口感,“以後得勤通風,有啥不懂的隨時聯係。”來年,老趙按著張玉龍的法子又種上了瓜,個(ge) 個(ge) 香甜可口。

  “站上講台傳(chuan) 經驗、走進地頭解難題、示範引領‘傳(chuan) 幫帶’,要讓農(nong) 民職稱‘與(yu) 職相稱’,關(guan) 鍵在於(yu) 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好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隊伍。”張掖市民樂(le) 縣人社局局長韓延俊說。

  “80後”馬鵬,現任民樂(le) 縣新天鎮新天堡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也是當地遠近聞名的養(yang) 殖大戶。多年前,馬鵬中專(zhuan) 畢業(ye) 後返回家鄉(xiang) ,成立了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年出欄生豬已達4000多頭。2021年底,馬鵬被破格評為(wei) 副高級獸(shou) 醫師。

  去年8月,一場別開生麵的實踐活動在馬鵬的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內(nei) 舉(ju) 行。“學員足足坐滿了兩(liang) 輛大巴車,全是縣裏的養(yang) 殖戶。”馬鵬耐心講解了一下午,從(cong) 科學製定免疫程序、做好環境監測,到飼料選擇、藥物配比,內(nei) 容貫穿生豬養(yang) 殖管理全過程。“就是那次培訓我們(men) 互留了聯係方式。”吳油村村民李含誌此後常向馬鵬請教,養(yang) 殖技術和管理經驗越來越豐(feng) 富,去年獲評農(nong) 民初級職稱。

  目前,甘肅省已有2萬(wan) 餘(yu) 名農(nong) 民取得相應職稱,形成了一批有技術、有專(zhuan) 長、有業(ye) 績、有認證的鄉(xiang) 村人才隊伍。“開展農(nong) 民職稱評審如同‘種莊稼’,某種意義(yi) 上是選拔一批優(you) 秀農(nong) 民作為(wei) ‘種子選手’,促使其開枝散葉,培育一支能夠引領一方、帶動一片、影響一批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甘肅省人社廳職稱管理處處長向東(dong) 打了個(ge) 比方。(記者 李 蕊 劉以晴 趙帥傑)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