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蹲點日記丨農機換裝中國“芯”
央廣網北京4月3日消息(記者馮(feng) 雪鬆 毛更偉(wei) 王海樵)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農(nong) 業(ye) 強國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國糧食產(chan) 量第一大省黑龍江,眼下,數字化、智能化是備春耕時節的關(guan) 鍵詞。特別報道《新時代新征程新偉(wei) 業(ye) ·蹲點日記》,今天推出《農(nong) 機換裝中國“芯”》。
3月31日 星期五 晴
這裏是位於(yu) 黑龍江的北大荒集團建三江七星農(nong) 場。楊樹剛剛冒出綠色的新芽。農(nong) 機中心門前,杜承隆正在一台國產(chan) 水稻插秧機上忙碌著。
記者:正常裝一個(ge) 得多長時間?
杜承隆:一套是半個(ge) 小時左右。裝左右兩(liang) 個(ge) 定位定向天線,還有電動方向盤,還有座位後麵的陀螺儀(yi) ,再配合著平板裏的4G卡,形成了一套輔助執行的模式。
杜承隆正在給插秧機安裝的,是我國自主研發,為(wei) 農(nong) 機量身定製的北鬥導航農(nong) 機自動駕駛係統。有了這套係統,農(nong) 機能夠實現無人駕駛、自動作業(ye) 、數據采集,直線作業(ye) 精度能夠控製在正負2.5厘米以內(nei) ,避免作業(ye) 重複和遺漏。
杜承隆:我們(men) 的拖拉機、收割機、植保機都有這樣的導航。今年我們(men) 預計是在這個(ge) 係統上麵實現自動上秧,我們(men) 還要升級變量設備係統,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把肥量減小。
看著杜承隆在農(nong) 機上擰緊最後一顆螺絲(si) ,一旁的機主秦玉秋一臉笑意。種了20年水稻的他,從(cong) 沒想過種地能變得如此輕鬆。
秦玉秋:原來插秧機一天插三十畝(mu) 地覺著挺多了,現在一天(能插)五六十畝(mu) 地。原來我們(men) 家種這塊地的時候,雇五六個(ge) 人,現在,我們(men) 家就我跟我媳婦,沒雇人,閑暇時間我還去別人家找點活幹。
今年,整個(ge) 七星農(nong) 場將有200台不同型號的農(nong) 機安裝北鬥導航農(nong) 機自動駕駛係統,而給農(nong) 機換裝上中國“芯”,隻是智慧農(nong) 業(ye) 的一環。
4月1日 星期六 晴
王勇:我們(men) 把氣象數據整體(ti) 進行分析,分析到每個(ge) 月,看我們(men) 的水稻在這個(ge) 階段長成什麽(me) 樣,應該要幹什麽(me) ,進行一個(ge) 預演……
在七星農(nong) 場物聯網服務中心的數字化平台上,技術員王勇和他的同事們(men) 眼前的數字化平台上,約20年的農(nong) 作物種植麵積、產(chan) 量、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數據、氣象環境數據一目了然。
王勇:現在我們(men) 把經驗都變成數字化了,農(nong) 民種地,你家種地能打一千斤,他家種地就打八百斤,差二百斤產(chan) 量,我們(men) 要用什麽(me) 來彌補呢?就是用這些專(zhuan) 業(ye) 的東(dong) 西。
七星農(nong) 場的農(nong) 業(ye) 大數據采集和物聯網建設已經進入第八年。王勇說,起步之初,進口農(nong) 機還唱主角,想要拿到完整準確的農(nong) 機作業(ye) 數據,並不容易。
王勇:最早進口的設備,有的數據接口不讓你用,都給你封上了。
2022年,“10萬(wan) 台北鬥農(nong) 機裝備自動駕駛輔助係統”項目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投產(chan) 。這是王勇口中的“中國芯”。
王勇:我們(men) 挺自豪的,不用別人的了。現在基本上全都用咱們(men) 北鬥導航,作業(ye) 麵積、作業(ye) 軌跡完全都能看得到。
從(cong) 低頭種地到抬頭看路,農(nong) 機聲裏,耕耘黑土的方式,不複以往。一樣的轟鳴聲裏,人越站越遠,人和土地,卻更近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