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遺“活化石”融入現代生活(人民時評)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chuan) 承的生動見證,是增進民族團結、維係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
遼寧開展2023年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進校園、進社區公益惠民活動;安徽發布“非遺主題旅遊十大精品線路”,推動非遺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廣東(dong) 舉(ju) 辦粵港澳大灣區工藝美術博覽會(hui) ,非遺精品力作精彩亮相……近期,不少地方圍繞非遺推出一係列具體(ti) 舉(ju) 措,促進非遺開發利用,助力非遺活起來、火起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chuan) 承的生動見證,是增進民族團結、維係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有利於(yu) 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也能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前不久,文化和旅遊部、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等公布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66個(ge) “非遺工坊典型案例”涉及紡染織繡、食品製作、雕刻塑造等多類非遺項目。“定瓷燒製:讓傳(chuan) 統技藝成為(wei) 致富手藝”“苗繡:繡出就業(ye) 致富新生活”“洛南草編:小草編闖出大市場”……一個(ge) 個(ge) 案例,既彰顯著非遺的獨特魅力,也啟示我們(men) ,非遺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完全可以融入現代生活。
非遺往往與(yu) 現代生活有一定距離,如何讓其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正是激發非遺內(nei) 在活力的重要課題。一方麵,保護好、傳(chuan) 承好才能利用好。隻有在加強非遺保護的基礎上,深入挖掘非遺的文化內(nei) 涵,才能更好找到與(yu) 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另一方麵,利用好的關(guan) 鍵在於(yu)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cong) 推動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到利用非遺資源進行文藝創作和文創設計,再到建設非遺特色景區,堅持守正創新,促進合理利用,才能讓傳(chuan) 統技藝重煥光彩,進一步發揮非遺服務當代、造福人民的作用。當非遺工藝品借助互聯網走進千家萬(wan) 戶,當非遺美食製作技藝經由短視頻成為(wei) 年輕人的下廚參考,當非遺戲曲融合流行音樂(le) 獲得聽眾(zhong) 青睞,厚重的文化資源將滋養(yang) 更多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關(guan) 鍵在人。厚植人才沃土、傳(chuan) 承後繼有人,這既是全社會(hui) 的深切期盼,也是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非遺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已形成以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為(wei) 引領,地市級、縣級傳(chuan) 承人為(wei) 骨幹,一般傳(chuan) 承人為(wei) 基礎,梯次合理的非遺傳(chuan) 承人隊伍。下一步,還應持續完善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推動非遺學科專(zhuan) 業(ye) 建設,鼓勵傳(chuan) 承人參與(yu) 院校學習(xi) 和企業(ye) 生產(chan) ,提升創新創造活力和傳(chuan) 承發展能力。
非遺的魅力源於(yu) 悠久曆史,非遺的生命力則在於(yu) 傳(chuan) 承創新。我國有著豐(feng) 富的非遺資源,如今已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ti) 係,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wan) 餘(yu) 項,共有43個(ge) 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ce) ,居世界第一。在活態傳(chuan) 承中有效保護、在有效保護前提下合理利用,非遺就能成為(wei) 當代生活方式的有機組成部分,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06日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