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火熱的網絡文學呼喚文學批評
【文化評析】
作者:龍其林(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近日,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發布的《2022年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去年中國網絡文學用戶達4.92億(yi) 人,網絡文學市場規模達389.3億(yi) 元。報告顯示,中國網絡文學已經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
中國網絡文學起步於(yu) 20世紀90年代,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業(ye) 已成為(wei) 中國文學一種重要類型。進入新世紀後,網絡文學空前繁榮,主要表現為(wei) 以下幾方麵:一是網絡文學優(you) 秀作品大量出現,囊括了現實、曆史、青春、玄幻、科幻等諸多題材,為(wei) 新時代社會(hui) 發展提供文學觀照和思想啟迪。二是網絡文學創作手法不斷成熟,作家們(men) 銳意創新,努力講好中國故事。隨著網絡作家群體(ti) 的增大和創作經驗的豐(feng) 富,作家們(men) 不甘沿襲既有題材內(nei) 容和敘事手法,不斷更新講述方法、視角、策略,有意反套路敘述,展現創作新類型,融合不同類型、媒介展開故事,從(cong) 而衍生出新的寫(xie) 作趨勢和多元風格。三是網絡文學IP爆發,作品被大量改編為(wei) 影視劇作,滿足了不同受眾(zhong) 的審美需求。同時,還有不少網絡文學作品被改編為(wei) 動漫、遊戲、有聲書(shu) 等,爆款作品不斷出現。四是網絡文學為(wei) 社會(hui) 提供大量就業(ye) 崗位,推動社會(hui) 分工持續細化和社會(hui) 經濟發展。一些文學網站或聚焦精品,加快IP轉化效率,或在某些文學類型上獨樹一幟,推動類型文學創作,或是加快付費閱讀步伐,提高運營商和寫(xie) 作者的經濟收益。網絡文學的迅猛發展,使文學在民眾(zhong) 生活和社會(hui) 經濟發展中重新煥發活力。
與(yu) 網絡文學的蓬勃發展相對應的是網絡文學批評的成績斐然。新世紀以來,隨著網絡文學的快速發展,一些學者敏銳地注意到了這一新興(xing) 的文學類型,對其進行了持續關(guan) 注和研究。在學術界,歐陽友權、夏烈、單小曦等長期從(cong) 事網絡文學批評,發表了一係列研究著作,為(wei) 網絡文學批評的崛起作出了貢獻。不過與(yu) 網絡文學作品發布後收獲的大量線上文學批評相比,線下的學院派文學批評對於(yu) 網絡文學仍顯生疏,不僅(jin) 從(cong) 事網絡文學批評的研究者人數較少,而且學術界對於(yu) 網絡文學的認識和評價(jia) 與(yu) 實際情況還有一些出入。
文學批評來源於(yu) 文學創作實踐,火熱的網絡文學呼喚批評家的介入。對於(yu) 從(cong) 事跟蹤批評的批評家而言,不應忽略網絡文學這股文學新勢力的崛起,而應該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客觀評價(jia) 網絡文學,糾正學術界過去形成的關(guan) 於(yu) 網絡文學的單一、刻板印象。批評家應該努力熟悉網絡文學批評的新話語,建立評價(jia) 網絡文學的新標準,適應網絡時代文學批評的新要求,對這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學類型進行係統深入的研究。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一時代亦有一時代之文學批評。網絡文學誕生於(yu) 新媒體(ti) 迅猛發展的新時代,新技術、新環境、新機遇賦予其無窮的發展空間,文學創新、文學改編與(yu) 媒介融合將在未來繼續推動網絡文學發展。網絡文學已漸成門類,文學界和批評界應該對新事物的成長持寬容態度,鼓勵其進步,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尚不完善的事物。隻有這樣,網絡文學才不會(hui) 隻活躍於(yu) 民間,而在主流文學界、批評界存在感不強。網絡文學已經成為(wei) 重要的文學現象,文學界、批評界理應給予更多回應與(yu) 指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