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數字生產力進一步釋放

發布時間:2023-04-18 14:57:00來源: 經濟日報

  原標題:數字生產(chan) 力進一步釋放

  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的深度融合正在帶來新的變革。中國製造業(ye) 規模已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數字經濟規模也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二位,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的深度融合不僅(jin) 能促進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提升生產(chan) 效率和競爭(zheng) 力,也為(wei) 數字經濟提供了更豐(feng) 富的應用場景。

  在近日召開的2023賽迪論壇上,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認為(wei) ,數字經濟正為(wei) 實體(ti) 經濟的發展注入新動能,融合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盡管數實融合進入發展新階段,但仍有諸多新問題需要解決(jue) 。

  數字平台創新生產(chan) 生活方式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加快重構。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的加速發展為(wei) 實體(ti) 經濟帶來發展變革的新動力。

  “數實相融是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交互,物理世界的需求推動數字世界的發展,數字世界引導物理世界的運行。比如智慧交通,無論是手機導航還是智能信號燈,都已經深入日常出行,每個(ge) 人也已習(xi) 慣於(yu) 聽從(cong) 來自數字世界的指令,行走在物理世界之中。”浪潮信息高級副總裁劉軍(jun) 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協同聰明的車、智能的路,構建智慧交通體(ti) 係,每年可為(wei) 一座千萬(wan) 級人口的城市節約1500億(yi) 元,避免94%的人為(wei) 交通事故發生,提升通行效率15%至30%。

  數字平台已成為(wei) 生產(chan) 生活的重要載體(ti)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院長劉守英表示,數字平台廣泛覆蓋購物、辦公、醫療、視頻等行業(ye) 。連接企業(ye) 的數字化平台也在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全方位、全鏈條轉型升級,形成一係列新場景、新模式、新業(ye) 態。電子商務已成為(wei) 重要的交易模式。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線上辦公用戶規模達5.4億(yi) ,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達3.6億(yi) ,短視頻用戶超過10億(yi) ,在線旅行預訂用戶規模達4.2億(yi) 。具有影響力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達到240個(ge) ,全國重點平台工業(ye) 設備連接數超過7900萬(wan) 台(套)。

  數實融合推動製造業(ye)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據統計,目前我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達到2100多個(ge) ,智能製造裝備產(chan) 業(ye) 規模達到3.2萬(wan) 億(yi) 元,工業(ye) 軟件產(chan) 品收入超過2400億(yi) 元,智能製造係統解決(jue) 方案供應商超過6000家。“新一代信息通信、高鐵裝備、發電和特高壓輸電裝備、新能源汽車、航天裝備、工業(ye) 機器人、工程施工裝備、鋼鐵裝備等行業(ye) 技術產(chan) 品達到全球領先或先進水平。航空裝備、高技術船舶、生物醫藥、高檔數控機床、‘四基’等領域與(yu) 國外差距不斷縮小。”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hui) 副主任蘇波說。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認為(wei) ,當前,信息網絡技術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先進傳(chuan) 感技術、數字化設計製造、機器人與(yu) 智能控製係統等日趨廣泛應用。人機共融的智能製造模式大大提升製造係統的柔性和敏捷性,推動工業(ye) 生產(chan) 由規模化、標準化向分布式、定製化製造模式轉變。工業(ye) 互聯網對製造業(ye) 賦能、賦值、賦智作用日益凸顯,正作為(wei) 一個(ge) 新的生產(chan) 方式登上曆史舞台。

  數實融合也為(wei) 數字經濟發展帶來更多動力。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wan) 億(yi) 元,占GDP比重達到39.8%,高於(yu) 同期GDP名義(yi) 增速3.4個(ge) 百分點,數字經濟已成為(wei) 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撐作用愈發明顯。截至2022年12月,我國上市的互聯網企業(ye) 總市值為(wei) 10.3萬(wan) 億(yi) 元,較上季度上升17%。全球市值最高的30家互聯網企業(ye) 中,我國有11家企業(ye) 上榜,僅(jin) 次於(yu) 美國的16家。

  打造智能製造新生態

  中國製造業(ye) 正麵臨(lin) 新形勢新問題。從(cong) 外部形勢看,圍繞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主導權的競爭(zheng) 更加激烈,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將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作為(wei) 全球科技製高點加緊布局,重塑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從(cong) 內(nei) 部形勢看,受疫情影響的經濟恢複基礎尚不牢固,部分行業(ye)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運行不暢,中小企業(ye) 經營還存在不少困難。同時,製造業(ye) 大而不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比較突出。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高端技術產(chan) 品供給不足、產(chan) 業(ye) 基礎薄弱、要素成本上升、高技術人才缺乏、經濟循環不暢等深層次問題仍然存在。

  對此,蘇波認為(wei) ,推動製造強國建設,一個(ge) 重要的方向是加快發展智能製造,包括建立自主自強的智能製造創新體(ti) 係,拓展智能製造試點示範的廣度和深度,加快發展智能製造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優(you) 質供應商平台帶動中小企業(ye)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但智能製造推進也麵臨(lin) 諸多瓶頸,尤其是中小企業(ye) 。浙江省內(nei) 多個(ge) 縣(市、區)工業(ye) 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工作的實踐顯示,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普遍麵臨(lin) 以下難題:一是想轉但不懂轉、不會(hui) 轉,大的投資投不起、轉不了。二是工程分包數據孤島多,企業(ye) 缺人才、缺技術,自己打不通數據孤島。三是工廠轉型後數據多卻用不了、用不好,工業(ye) 雲(yun) 平台“碎片化服務”多。四是企業(ye) 對合同標的、造價(jia) 、工程質量不熟悉,簽訂數字工程合同、工廠簽訂係統用雲(yun) 服務合同難,驗收和結算支付難。五是智能工廠試點多卻又推廣不了、企業(ye) 數字化轉型慢。

  如何破解這五大難題?國家智能製造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毛光烈表示,出路在於(yu) 深化工業(ye) 數字工程市場與(yu) 工業(ye) 雲(yun) 平台服務市場的改革。要充分利用我國工業(ye) 數字化轉型超大規模的工程與(yu) 服務市場的優(you) 勢,大規模激活工業(ye) 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的投資消費,率先在國內(nei) 形成工業(ye) 數字工程產(chan) 業(ye) 、工業(ye) 雲(yun) 平台服務產(chan) 業(ye) 、工業(ye) 數字工程谘詢服務業(ye) 市場的大循環,進而再向“一帶一路”輻射發展,最終必將可以構建內(nei) 外互促發展的工業(ye) 數字化新型產(chan) 業(ye) 的新發展格局。

  王一鳴建議,製造業(ye) 要推動以智能製造為(wei) 方向的生產(chan) 方式變革。充分利用建設5G、工業(ye) 互聯網、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的機遇,加快生產(chan) 製造全過程數字化改造,推動智能製造單元、智能產(chan) 線、智能車間建設,實現全要素全環節的動態感知、互聯互通、數據集成和智能管控,加快新一代智能製造發展。推廣“5G+工業(ye) 互聯網”發展模式,培育具有競爭(zheng) 力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企業(ye) ,建設一批跨行業(ye) 跨領域的綜合型平台,打造基於(yu) 平台的製造業(ye) 新生態。

  打好“三大戰役”

  對於(yu) 數實融合下一步發展,工信部部長金壯龍表示,要紮實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大力推進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

  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毛光烈認為(wei) ,要集中精力先打好發展數字經濟的“三大戰役”。首先是大麵積、大規模抓好數智工廠改造,為(wei) 數字經濟發展築好基、強好基,全麵激活基層工廠這一經營主體(ti) ,這也是當前的重中之重。其次要做好數字化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服務鏈的建鏈鍛鏈強鏈,把處於(yu)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每個(ge) 鏈條上的數字工廠“串珠成鏈”。最後要推動工業(ye) 雲(yun) 平台企業(ye) 並購和數字工業(ye) 雲(yun) 平台之間的合作,整合數字化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服務鏈三鏈,並形成集群化、一體(ti) 化的經營、管理、自律治理的新模式,打造區域性或行業(ye) 性的工業(ye) 數字化集群。

  “要在技術層麵實現數字技術與(yu) 技術創新的融合,在融合中不斷發展各種數字技術,組合形成‘數據+算法+算力’的集成創新能力,使實體(ti) 經濟的生產(chan) 工具由工業(ye) 技術轉變為(wei) 信息技術與(yu) 智能技術,勞動者的生產(chan) 載體(ti) 由生產(chan) 車間轉變為(wei) 信息互聯網、智能互聯網平台。使實體(ti) 經濟發展以大數據技術為(wei) 動力與(yu) 樞紐係統,以計算技術為(wei) 計算存儲(chu) 係統,以人工智能技術為(wei) 決(jue) 策分析係統,以區塊鏈技術為(wei) 數字化信息係統。”劉守英說。

  數字要素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互聯網、雲(yun) 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加速發展,使得數據對提高生產(chan) 效率的乘數作用凸顯。作為(wei) 生產(chan) 要素的數據滲透到實體(ti) 經濟生產(chan) 流通的全過程,產(chan) 生實體(ti) 經濟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識,對資源進行優(you) 化重組。“數據+算法+算力”與(yu) 實體(ti) 經濟生產(chan) 活動深度融合,形成數字生產(chan) 力。數據能夠把不同生產(chan) 要素進行連接,從(cong) 而產(chan) 生倍增效果,有助於(yu) 推動數字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

  但專(zhuan) 家也指出,目前來看,數據尚未真正成為(wei) 生產(chan) 要素。我國數據要素市場目前主要處於(yu) 數據采集、存儲(chu) 、加工階段,數據流通、數據分析、數據應用還有不足。企業(ye) 為(wei) 保持自身競爭(zheng) 力,擔心商業(ye) 數據泄露,不願也不敢共享數據。企業(ye) 間數據標準不同,導致數據共享流通受阻。

  劉守英認為(wei) ,數據要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引擎的核心,必須參與(yu) 生產(chan) 要素的組合和升級,這是新型工業(ye) 化最核心的內(nei) 涵。對於(yu) 平台企業(ye) ,數據應在企業(ye) 內(nei) 部的生產(chan) 要素組合中成為(wei) 核心競爭(zheng) 力;對於(yu) 實體(ti) 企業(ye) ,數據已充分成為(wei) 企業(ye) 內(nei) 部生產(chan) 要素組合的力量;對於(yu) 數據企業(ye) ,現在的核心是要找到數據與(yu) 企業(ye) 外部生產(chan) 要素組合的方式。(黃 鑫 崔 浩)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