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激活大數據“富礦”,讓規劃更智慧

發布時間:2023-04-18 15:03:00來源: 中工網-工人日報

  原標題:國土空間規劃領域應用時空大數據首個(ge) 行業(ye) 標準出台(引題)

  激活大數據“富礦”,讓規劃更智慧(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楊召奎

  閱讀提示

  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實施行業(ye) 標準《國土空間規劃城市時空大數據應用基本規定》,這是國土空間規劃領域應用時空大數據的首個(ge) 行業(ye) 標準。該行業(ye) 標準的出台,是自然資源部推進國土空間治理數字化轉型的具體(ti) 舉(ju) 措和應用大數據輔助決(jue) 策治理的積極嚐試,也是逐步夯實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技術支撐的現實需要。

  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實施行業(ye) 標準《國土空間規劃城市時空大數據應用基本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規定》適用於(yu) 城市層次國土空間規劃時空大數據應用,其他層次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也可參考執行。《規定》是國土空間規劃領域應用時空大數據的首個(ge) 行業(ye) 標準,有利於(yu) 激活大數據“富礦”,讓規劃更智慧。

  《規定》主要包括5方麵內(nei) 容:一是確立了國土空間規劃城市時空大數據應用的總體(ti) 框架,包括數據資源層、數據采集處理與(yu) 質量控製層、典型應用場景、業(ye) 務服務層。二是數據資源層,規定了自然資源數據集、城市運行基礎數據集和城市運行流數據集3大類數據資源。三是數據采集處理與(yu) 質量控製層,規定了對各類時空大數據的采集要求、處理與(yu) 質量控製要求、融合要求等。四是典型應用場景,詳細規定了城市安全底線、人口結構、職住平衡、15分鍾社區生活圈、區域聯係等5個(ge) 典型場景中重要指標的算法模型。五是業(ye) 務服務層,對驗證校核,依法保護個(ge) 人隱私和商業(ye) 秘密,公益性支持國家層麵決(jue) 策應用等作出了規定。

  以數字化推動國土空間治理模式變革

  “近年來,大家都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數字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未來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也是推動治理方式變革的重要手段。各行各業(ye) 都應爭(zheng) 先擁抱這一趨勢,盡早推進數字化轉型。”自然資源部空間規劃局有關(guan) 負責人說。

  《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將“建設數字國土”確立為(wei) 戰略目標。近年來,自然資源部在推動“多規合一”改革落地過程中,大力推進“可感知、能學習(xi) 、善治理、自適應”智慧規劃建設,其中,數字管理係統、數據治理、數字生態都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繼2021年3月發布國家標準《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係統技術規範》,指導全國依托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建成統一的數字化規劃管理係統後,自然資源部開始在數據治理環節發力,就國土空間規劃中的時空大數據應用標準作出統一規定,標誌著智慧規劃建設從(cong) “硬件端”開始走向“應用端”。

  引導規劃行業(ye) 更加關(guan) 注大數據

  近段時間,ChatGPT火“出圈”。自然資源部空間規劃局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我們(men) 從(cong) 中更加深切地看到,大數據治理可能才是智慧社會(hui) 構建的核心和關(guan) 鍵。隻有讓數據間發生邏輯聯係、產(chan) 生化學反應,才能實現由‘數據大’向‘大數據’的轉變,生長出智慧。”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大數據戰略,並部署全麵實施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

  “我部發布這個(ge) 標準,隻是著眼於(yu) 規劃領域應用,在大數據治理方麵邁出了一小步,規定的內(nei) 容還比較基礎,但這裏麵傳(chuan) 遞出一個(ge) 工作方向問題,希望能以這個(ge) 標準為(wei) 開端,引導規劃行業(ye) 更加關(guan) 注大數據、更多應用大數據、更主動地研究大數據,以業(ye) 務鏈引領凝結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和人才鏈,集中各方麵優(you) 勢資源,形成突破規劃領域大數據核心技術的強大研發合力,逐步提高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jue) 策、用數據管理和用數據創新的能力,助力決(jue) 策科學化、治理精細化、服務高效化。”該負責人說。

  支撐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

  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預警評估預警機製,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ti) 係並監督實施的若幹意見》《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等明確的重點任務。

  自然資源部空間規劃局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要落實這一任務,補上傳(chuan) 統監管方式的短板,實現“動態”,必須依靠科技,而核心還在數據:一方麵要求支撐監測的數據盡量全、更新頻率盡量高;另一方麵還要求多源數據之間能發生聯係、交互計算。

  然而,收集哪些數據?什麽(me) 樣的數據是合格的數據?數據之間以什麽(me) 算法計算?這些都是需要事先解決(jue) 的問題。如果這些方麵沒有統一標準規定,就無法使海量的數據融合到一起。

  記者了解到,實踐中,基礎調查、遙感影像、手機信令、地圖導航、審批管理等時空大數據已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國土空間規劃編製、監測、評估等工作中,也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算法模型、智能工具和數據集等。但是,由於(yu) 數據格式、算法等不統一,經常會(hui) 碰到“不同類型的數據,甚至同一類型但不同廠商的數據難以交互計算”“同樣的數據,不同單位計算得出的結論不一樣”等問題。

  “因此,隻有統一時空大數據應用標準,才能更加充分地發揮各個(ge) 方麵技術優(you) 勢,把更多的數據融合匯聚到一起,更加客觀精準地刻畫人們(men) 對國土空間的需求,更加科學有依據地預判趨勢,有效支撐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促進國土空間治理的精細化、差異化和智慧化。”該負責人說。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