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深圳:當好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發布時間:2023-04-20 10:0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高質量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黨(dang) 文婷 嚴(yan) 聖禾

  “發令槍響,全速起跑!”跑起來,爭(zheng) 一流。2023年廣東(dong) 省深圳市各區首批266個(ge) 總投資約3295.3億(yi) 元的重大項目進行得如火如荼,全市上下錨定高質量發展這項首要任務,到處呈現火熱的幹事創業(ye) 景象。

  放眼深圳光明科學城,20多個(ge) 重大科技創新載體(ti) ,動能澎湃;俯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塔吊林立,機械轟鳴;遠眺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ye) 合作區,深圳機場第三跑道建設爭(zheng) 分奪秒。

  “多虧(kui) 了‘樓上創新樓下創業(ye) ’的平台,我們(men) 今年產(chan) 業(ye) 化進展順利,預計今年營收能從(cong) 500萬(wan) 元增加到2000萬(wan) 元左右!”深圳市賽特羅生物醫療技術有限公司行政經理張冬梅麵露喜色。

  “雖然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平台還沒有完全建好,但等待合作的企業(ye) 已經排起了隊。”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副院長袁海話語中滿是期待。

  這是創業(ye) 者和科研工作者們(men) 對各自領域發生變化的切身體(ti) 會(hui) 。得益於(yu) 牢牢把握改革、開放、創新這三大法寶,深圳圍繞高質量發展進行全麵部署,在黨(dang) 的二十大擘畫的中國式現代化前進道路上,正不斷續寫(xie) 勇立潮頭、奮楫爭(zheng) 先的新篇章。

  1.改革釋放巨大創新潛能

  “對初創企業(ye) 來說,資源配置至關(guan) 重要,尤其生物醫藥行業(ye) 離不開很多昂貴的儀(yi) 器設備。現在中心提供了開放共享的實驗室平台,還創造了極好的外部環境,讓企業(ye) 潛心做技術研發。”張冬梅說,“樓上是實驗室,樓下是入駐企業(ye) 的辦公室,樓上樓下的一次串門,可能一個(ge) 科研創意就被激發,一個(ge) 轉化堵點就被打通。”

  這正是光明科學城的深圳市工程生物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為(wei) 了解決(jue) 以往科研成果轉化難的問題,在全國首創的“樓上樓下創新創業(ye) 綜合體(ti) ”模式——樓上產(chan) 業(ye) 應用研究,樓下企業(ye) 孵化聚集。此模式被國家發改委列入47條“深圳經驗”推廣清單。

  “通過建設基礎科研設施,培養(yang) 科研隊伍,在這個(ge) 過程中還要產(chan) 生產(chan) 業(ye) 成果的轉化落地。”深圳合成生物創新研究院產(chan) 業(ye) 創新與(yu) 轉化中心主任羅巍說,這種自下而上的發展路線堅持產(chan) 業(ye) 導向、開放共享,極大縮短原始創新到產(chan) 業(ye) 轉化的時間周期。

  錨定高質量發展,各種為(wei) 企業(ye) 打通創新路徑的改革探索在深圳源源不斷。2023年3月,河套合作區首次麵向全球產(chan) 業(ye) 前沿企業(ye) 開展的“揭榜掛帥”重大技術需求征集工作有5個(ge) 項目順利揭榜。

  “需求方出題,科技界答題”,通過這一科技體(ti) 製的改革,政企資源得到整合,建立起“政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科研生態,從(cong) 科研管理製度層麵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從(cong) 而釋放巨大創新潛能,一些行業(ye) 發展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核心、共性、前瞻性技術難題有望得到解決(jue) 。

  牢牢抓住全麵深化改革這個(ge) 法寶,深圳已推動綜合改革試點首批40條授權事項全部落地,4方麵18條典型經驗和創新舉(ju) 措獲國家發改委推廣,在營造“幹部敢為(wei) 、地方敢闖、企業(ye) 敢幹、群眾(zhong) 敢首創”氛圍等方麵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加快形成。

  3月30日,深圳市統計局發布最新統計數據,彰顯深圳營商環境的持續優(you) 化:2023年1月至2月,全市規模以上汽車製造業(ye) 增加值增長112.2%,高技術產(chan) 品產(chan) 量保持兩(liang) 位數的快速增長態勢,固定資產(chan) 投資同比增長6.8%,工業(ye) 投資增勢強勁,增長39.9%,其中製造業(ye) 投資增長48.6%。市場預期加快好轉,經濟呈現平穩向好開局態勢。

   2.推動更高水平的開放

  海上巨輪來來往往熙熙攘攘,岸上龍門吊起起落落忙忙碌碌。2023年以來,位於(yu) 前海的蛇口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原來,由於(yu) “大灣區組合港”創新通關(guan) 模式應用,利用區塊鏈技術,將珠江內(nei) 河各港口出口的“二次申報、兩(liang) 次放行”的限製,轉變為(wei) “一次申報、一次放行”,有效實現物流資源的高效調度和銜接,優(you) 化了跨境貿易通關(guan) 時效,為(wei) 進出口貿易商提供良好營商環境。

  “通過‘組合港’平台,出口貿易中轉時效由原來平均4.5天縮短至2天以內(nei) ,灣區內(nei) 流轉時間節省50%。同時,碼頭企業(ye) 可以更合理安排國際班輪與(yu) 內(nei) 河駁船之間的銜接,減少貨物在港口停留時間,將平均堆存期5.7天縮短至2天以內(nei) ,大幅提高碼頭場地和集裝箱周轉效率,大幅壓縮通關(guan) 時間和成本。”金融壹賬通南區總經理方紅表示。據了解,目前平台已經服務大灣區進出口企業(ye) 超5000家,吞吐量超31萬(wan) 標箱,每年可為(wei) 企業(ye) 節省2400萬(wan) 元報關(guan) 成本,為(wei) 班輪公司減少集裝箱成本超4500萬(wan) 元。

  這是深圳擴大高水平開放的一個(ge) 縮影。當前,深圳正加大規則、標準等製度型開放力度,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ti) 製,支持重點龍頭企業(ye) 深度參與(yu) 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和合作,有力應對西方某些國家針對中國的經濟科技“脫鉤”等挑戰。

  2022年,前海綜保區進出口總額2352億(yi) 元,增長48.8%,單位麵積產(chan) 值連續多年全國第一。口岸進出口總額2.58萬(wan) 億(yi) 元,增長48.6%;實際使用外資58.7億(yi) 美元,占全省21%。

  金融業(ye) 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全國首家“雙牌照”銀行、大灣區首家外資獨資基金銷售公司、大灣區首家金控公司招商金控等落戶前海。港交所前海聯合交易中心上線大豆品種,通過人民幣跨境支付係統結算,累計交易額11.6億(yi) 元,成交量25.6萬(wan) 噸。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出台金融支持前海30條意見,全麵提升前海國家金融業(ye) 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和跨境人民幣業(ye) 務創新試驗區功能。

  法律事務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支持和保障前海全麵深化改革開放的意見,適用域外法律、跨境司法協助等實現突破。深圳國際仲裁院2022年受理案件總爭(zheng) 議金額達人民幣1272億(yi) 元,躍居亞(ya) 洲第一、全球前三。以業(ye) 務合作方式引入國際商會(hui) 國際仲裁院等境外知名仲裁機構。

   3.科技創新是不竭的動力

  “深圳作為(wei) 先行示範區,在科創方麵必須海納百川,吸引全球優(you) 秀人才聚集,同時為(wei) 年輕人才提供更好的科創環境。”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表示,深圳可以發揮自身的獨特優(you) 勢,夯實科技創新基礎,結合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與(yu) 製造業(ye) 發展,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光明科學城正是深圳夯實科技創新基礎的“大手筆”。在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平台,10台功能島正在晝夜不停地工作。生物實驗常用的移液工作站、離心機、封膜機等,全都集成在功能島上,機械臂代替了人力,不但速度快,而且能確保實驗數據的標準化,大大提升了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和可複製性。

  “這是全球在建的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合成生物平台,我們(men) 一方麵希望利用這些設施實現重大科學發現,另一方麵希望能支撐起產(chan) 業(ye) 的集聚與(yu) 發展。”袁海介紹,除了具備高端科研儀(yi) 器設備平台,設施也正在搭建一整套運營服務體(ti) 係以提供完整的解決(jue) 方案,包括方案設計、工藝開發、檢測服務、數據服務等,不僅(jin) 麵向科學用戶,同時也麵向產(chan) 業(ye) 用戶開放,因此平台一經啟用,前來尋求支持與(yu) 合作的企業(ye) 、創業(ye) 者會(hui) 絡繹不絕。

  在人工智能與(yu) 數字經濟廣東(dong) 省實驗室(深圳)(以下簡稱“光明實驗室”),辦公室主任、副研究員郭鍇和團隊成員正研究如何利用遙感數據和人工智能,結合碳評級排放,來解決(jue) 碳匯指標監測、評估的問題。

  “科學城科研機構資源密集。”郭鍇說,光明實驗室作為(wei) 開放的平台,可以支持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需求,也可以廣泛結合企業(ye) 、產(chan) 業(ye) 的應用性需求,打通學科之間的壁壘,讓科技成果更加豐(feng) 富。

  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2022年,深圳基礎研究經費投入122億(yi) 元,同比增加49.13億(yi) 元,增長67.4%。僅(jin) 華為(wei) 一家企業(ye) 2022年的研發費用支出就約1615億(yi) 元,占其全年收入的25.1%。近10年,華為(wei) 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9773億(yi) 元。2022年年底,華為(wei) 的研發員工超過11.4萬(wan) 名,占員工數量的55.4%。壓強式研發投入,確保了高質量的業(ye) 務發展,提升了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華為(wei) 輪值董事長孟晚舟表示:“麵向未來,我們(men) 有壓力,更有信心!”

  2023年,深圳正推動重大創新平台產(chan) 出更多引領性成果,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不斷推出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業(ye) 態、新模式,加快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2023年是全麵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開局之年當有開局之勢,新征程上的深圳將繼續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再次以改革開放創新的精神迎頭趕路,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中當好排頭兵,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大局書(shu) 寫(xie) “深圳答卷”。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