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直播要善借外力
作者:曾詩陽
曾幾何時,對於(yu) 許多年輕人而言,非遺僅(jin) 僅(jin) 是停留在書(shu) 上的陌生名字。一小段文字、幾張圖片就構成了對一門傳(chuan) 統藝術的介紹,這難以激發他們(men) 對非遺的興(xing) 趣,更難以點燃傳(chuan) 承非遺的熱情。而現在,點開直播間,天南海北的非遺生動展現,主播介紹著曆史淵源、文化故事,回應留言和提問,與(yu) 各地觀眾(zhong) 發生情感連接。觀眾(zhong) 則用點讚、打賞、購買(mai) 等方式,表達對非遺藝術的認同與(yu) 喜愛。
非遺從(cong) 業(ye) 人員曾用“找市場不如找市長”來自嘲非遺依賴政府撥款、市場萎縮的發展狀態。其問題並不在於(yu) 底蘊消減,而在於(yu) 能否實現創意化、生活化的傳(chuan) 播,能否打破時空限製以較低成本進入大眾(zhong) 日常生活中。直播間恰好構建起了這樣的一個(ge) 場景,讓非遺走出不同角落,人們(men) 可以在手機屏幕中看到千裏之外的村莊閃耀出的藝術光彩。
非遺產(chan) 業(ye) 在直播中所收獲的,不僅(jin) 有關(guan) 注和鼓勵,還有文化傳(chuan) 播和經濟收入。過去一年,在抖音非遺主播中,獲得打賞的人數同比增長427%,打賞金額增長533%,非遺好物的銷量同比增長668%。傳(chuan) 承人從(cong) 依賴補助到通過打賞“票房”等途徑增收,非遺產(chan) 業(ye) “自發造血”的發展模式逐漸形成。從(cong) 業(ye) 者獲得相應的物質回報,收獲精神和物質的雙重肯定,更激發了他們(men) 的創作熱情,堅定了傳(chuan) 承信心,也有助於(yu) 解決(jue) 小眾(zhong) 非遺人才凋敝的問題。此外,直播拉近了非遺從(cong) 業(ye) 者與(yu) 觀眾(zhong) 之間的距離,從(cong) 業(ye) 者在互動中收獲知音、汲取意見、精進技藝,形成相互信任、欣賞、促進的觀演關(guan) 係,形成尊重文化、藝術與(yu) 創造的社會(hui) 氛圍。
同時也要看到,非遺直播還麵臨(lin) 一些問題。以戲曲類非遺直播為(wei) 例,不少觀眾(zhong) 堅持認為(wei) 看戲就該在現場,麵對麵觀演更能感受演員一招一式背後的功夫。如何彌補“氛圍感”是非遺主播們(men) 應探索的課題。又例如,一些非遺在直播間“出圈”卻後繼無力,僅(jin) 能吸引一時的關(guan) 注,還需加強係統規劃和包裝。
對於(yu) 非遺從(cong) 業(ye) 者而言,做直播應了解當下市場需求,根據不同非遺的藝術特點選用合適的傳(chuan) 播方式,避免內(nei) 容同質化。或通過服化道突出藝術之精美,或記錄製作過程以體(ti) 現工藝之精湛,又或是展現匠心精神,見人、見物、見生活、見真情,進行更有深度的內(nei) 容輸出。各地區、各種類的非遺從(cong) 業(ye) 者也可以探索跨界合作、協同傳(chuan) 播的可能性,進一步提升影響力和活力。
對於(yu) 直播平台而言,應通過資源、流量、運營等服務非遺從(cong) 業(ye) 者。給予額外的流量扶持,提供直播技巧培訓,幫助從(cong) 業(ye) 者更得心應手地使用直播;通過節目共創、專(zhuan) 場策劃等方式,搭建橋梁,為(wei) 非遺主播創造和專(zhuan) 業(ye) 藝術家交流學習(xi) 的機會(hui) ;為(wei) 有能力的從(cong) 業(ye) 者開通付費演出功能,為(wei) 優(you) 質演出提供多機位同步播放功能,提供更佳觀演體(ti) 驗。
對於(yu) 當地有關(guan) 部門而言,不妨把非遺直播作為(wei) 推廣地方文化的契機,以文促旅帶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加強宣傳(chuan) ,配合舉(ju) 辦線下文化活動,線上線下協同更好促進文旅消費。
截至去年12月,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名冊(ce) )的項目有43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有1557個(ge) ,而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已突破10億(yi) ,龐大的用戶群體(ti) 與(yu) 豐(feng) 富的非遺項目還蘊藏著很多可能性和潛力。互聯網平台將不斷迭代,以直播為(wei) 起點,期待非遺保持生命力,繼續擁抱新技術、新潮流,迎來一輪又一輪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曾詩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