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勞動成為青少年送給自己的“成長禮”
各地各校探索勞動教育新形式——
讓勞動成為(wei) 青少年送給自己的“成長禮”
光明日報記者 周世祥
高年級學生種植、澆水、施肥、鬆土、除草,低年級學生認識農(nong) 作物,了解植物的各種習(xi) 性;數學教師教如何測量土地,科學教師帶著學生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寫(xie) 作記錄勞動過程,美術老師和學生一起對著植物寫(xie) 生……這個(ge) 春天,江西省南昌市羊子巷學校教育集團桃花一小校區的植物種植實踐基地——桃蹊園裏好不熱鬧。
“勞動教育不應僅(jin) 限於(yu) 課堂裏,更需要空間性延伸與(yu) 創新性延展。”桃花一小校區副校長熊俊傑介紹,學校融合勞動新課標內(nei) 的十個(ge) 任務群,分學期製定勞動教育清單,讓勞動教育內(nei) 容豐(feng) 富化、形式多樣化。
“五一”勞動節將至,校園裏孩子們(men) 勞動的“幹勁”越來越足。《義(yi) 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勞動新課標”)提出勞動課獨立設課,並設計了包含10個(ge) 任務群的教學內(nei) 容以及獨立的“勞動周”。那麽(me) ,勞動課及實踐環節如何不局限於(yu) “打卡”、“體(ti) 驗”,不止步於(yu) “完成任務”,而是讓學生在汗水中收獲成長,讓勞動成為(wei) 青少年送給自己的“成長禮”?記者進行了采訪。
延伸勞育鏈條,讓學生體(ti) 驗“全流程”勞動
“蘋果是超市裏來的”“雞肉是冰箱裏來的”“五穀雜糧都叫米、綠色的菜都叫青菜”……一份調研問卷讓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學校教師們(men) 感到,生活在“鋼筋混凝土森林裏”的孩子,對自然的理解有時“可愛又可笑”。
分科學習(xi) 造成的知識碎片化、家門之外勞動經驗的缺乏使學生對生活場景裏常見的小知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勞動教育如何“補上這一課”?
“這條葉枝細弱老化,葉片又太密集,會(hui) 導致營養(yang) 缺失,應該剪掉……”北京市密雲(yun) 區巨各莊鎮中心小學葡萄樂(le) 園基地裏,五年級小學生屈佳欣清晰的語言描述、熟練的技術動作吸引了現場師生的目光。這個(ge) 基地裏,一整年都會(hui) 看到孩子們(men) 忙碌的身影:清明前後,他們(men) 在“喚醒葡萄課程”中將葡萄苗扶藤上架;5至7月,在“葡萄管理課程”中給葡萄樹掐尖打岔、疏果套袋,與(yu) 葡萄樹共同成長;炎熱的8月,學生和家長、老師、輔導員一起采摘,在“豐(feng) 碩成果課程”中,學習(xi) 尊重生命、珍惜勞動成果;11月,學生們(men) 頂著寒風,為(wei) 葡萄藤澆水、施肥、剪枝……
“以往的勞動教育,學生看到的往往隻是勞動的生產(chan) 環節,沒有包含選定目標、籌劃方案、成果分配、交流分享等環節。實際上,勞動教育應是全鏈條的,要為(wei) 孩子充分展示勞動在時間上的廣延性,圍繞著生產(chan) 、分配、交換、消費這一完整勞動鏈條構建勞育內(nei) 容體(ti) 係。”巨各莊鎮中心小學校長孫翠明表示。
用沾滿泥巴的小手在“童耕中心”勞動,在“中草藥基地”采摘剛剛長出的草藥,在“食育館”了解勞動工具變遷,冬至時節,在“食膳坊”包餃子……
“學校《‘食’光課程》以自然為(wei) 課堂,以‘食’為(wei) 載體(ti) ,形成長周期、富於(yu) 挑戰性的研究型學習(xi) 模式。季節、時令、物候,抽象的概念變成了最接地氣的場景,也悄悄地在孩子們(men) 腦海裏留下了印記。”相關(guan) 教師表示。
融合各科知識,讓勞動伴隨著探究和發現
“給大棚降溫,用手直接開窗不行嗎,何必要編程控製呢?”在一節“葡萄樹科技管理”課上,有學生提出這樣的疑義(yi) 。“大棚一周共有69扇窗子,而且有葡萄樹遮擋,開窗、關(guan) 窗很不容易,平均每扇窗子用時1分鍾,一共需要多久?”馬上有同學反駁。“看似很神奇的開窗方式,其實操作起來很簡單,隻需要兩(liang) 個(ge) 步驟:加載、運行。”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體(ti) 會(hui) 到勞動方式的進步,感受到科技讓勞動變得輕鬆而簡單。
這種通過科技動手和科學探索,開展實驗性科學勞動教育,培養(yang) 學生科學勞動精神的課程,在巨各莊小學經常上演。同時,融入智育、美育、傳(chuan) 統美德教育,學科融合成為(wei) 當下不少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探索方向。
種子的發芽率如何計算?怎樣估測一顆向日葵能收多少葵花籽……在北京密雲(yun) 太師屯鎮中心小學的“責任田”裏,數學老師帶著同學們(men) 邊觀察植物邊思考。有一次,學校組織學生匯報自己種植的植物高度,其他同學的都長到20多厘米了,一位同學的才長到8厘米高。為(wei) 什麽(me) 呢?科學教師帶領學生們(men) 一一分析植物生長的影響因素——陽光、水分、土壤、空氣、周圍的動植物。終於(yu) ,孩子們(men) 通過觀察發現:周圍七八個(ge) 螞蟻窩的螞蟻破壞了土壤。
在《“食”光課程》負責教師看來,從(cong) 做一頓飯引發的學科知識應用入手,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yang) 孩子未來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對於(yu) 一個(ge) 低年級孩子來講,做一頓飯要解決(jue) 多少問題呢?首先要讀懂並理解菜譜,這需要語文基礎;其次,要按照步驟操作,在廚房這個(ge) ‘小實驗室’裏一步步忙活。就算是簡單地給食材稱重,也需要解決(jue) 稱怎麽(me) 用、指針怎麽(me) 看、單位怎麽(me) 換算等問題,離不開數學知識;最後,還要組織語言介紹自己的菜品。”該教師告訴記者,在《臘八粥》一課的跨學科設計裏,語文老師串聯課文《北京的春節》品讀傳(chuan) 統文化,數學老師運用比例知識配置營養(yang) 臘八粥,同時關(guan) 聯了科學課上學習(xi) 過的‘合理膳食’等等,充分體(ti) 現了打破學科邊界,任務就是主題。
“多學科整合,可以有效發揮勞動實踐的育人價(jia) 值,涵養(yang) 師生文化底蘊。”太師屯鎮中心小學校長郭春梅表示,課程設計中,學校以各學科對實踐的要求為(wei) 出發點,進行知識拓展,突出綜合性,“在這個(ge) 過程中,學生不僅(jin) 學會(hui) 了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還提升了思維的寬度和廣度。”
“當今社會(hui) ,複合型勞動已成為(wei) 最主要的勞動形態。勞動教育與(yu) 知識教育也不應硬性區分開來,勞動是生活之中的,不是生活之外的,學校勞動教育也應充分融入學習(xi) 生活。”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員儲(chu) 朝暉表示,諸如曆史課講述勞動人民如何創造曆史、音樂(le) 課學習(xi) “勞動號子”、物理課學會(hui) 如何提高勞動效能等做法,將勞動觀念、奮鬥精神滲透在相關(guan) 課程中,都值得肯定。
家校社共同參與(yu) ,合作共育中培養(yang) 價(jia) 值感收獲感
今年寒假,站前街小學的同學們(men) 開啟了一場“探尋南昌美食地圖”之旅。學生親(qin) 身走訪大街小巷,品嚐美食、觀摩勞動,再回家嚐試親(qin) 手做一道地方菜,請家人品嚐、打分,最後,再將這道菜繪製在地圖上。整個(ge) 過程讓同學們(men) 感覺到:勞動作業(ye) 除了打卡拍照,也可以很有趣。
“光是學校安排的勞動課程還不夠。如何讓學生在生活中愛上勞動,在勞動中踐行中華傳(chuan) 統美德?學校的做法是設置‘食’光任務群,將平日的課後服務與(yu) 家庭作業(ye) 連接起來,告別‘擺拍’作業(ye) ,讓學生完成跨學科任務。”太師屯鎮中心小學負責教師介紹,“除了假期,周末時我們(men) 會(hui) 布置‘爸媽的一天’這樣的角色體(ti) 驗作業(ye) ,讓孩子跟爸媽互換身份一天,不管是出去玩、買(mai) 菜,還是做家務,甚至是去公司‘上班’等,都能讓孩子體(ti) 驗到勞動的不易和勞動帶來的精神財富。”
“衛衣的繩結你會(hui) 係嗎?這樣係更方便!”巨各莊鎮中心小學學生齊琪在勞動課上所學的“一招”,讓她在助人中收獲了快樂(le) :“勞動課上,李老師帶我們(men) 研究衛衣繩結,組織了‘玩轉衛衣繩結’活動。同學們(men) 利用我們(men) 五年級學的編中國結的技巧,將衛衣的繩結編織起來,非常有新意,而且特別實用。”
密雲(yun) 區馮(feng) 家峪鎮中心小學的勞動作業(ye) ,不隻是“做飯拍照”,還要記錄菜式名、材料、價(jia) 錢預算、做法等。該校提出,學會(hui) “四菜一湯”是小學畢業(ye) 的明確要求。在“家庭美食小能手——會(hui) 做‘四菜一湯’”教育活動中,孩子們(men) 在為(wei) 期兩(liang) 周的時間裏,不僅(jin) 要學做家常菜,還要跟隨父母逛菜市場完成小調查,了解肉菜市場的品種,學會(hui) “貨比三家”,理性購買(mai) 做飯所需食材。“學生們(men) 在感受勞動快樂(le) 的同時更加懂得感恩,也培養(yang) 了家庭責任感。”
儲(chu) 朝暉分析,一些青少年熱衷於(yu) “虛擬生活”,現實感弱、不會(hui) 表達感情也讀不懂他人的情感,社會(hui) 交往能力下降,勞動教育應盡可能讓他們(men) 在這些方麵得到“具身體(ti) 驗”。
“勞動教育效果究竟如何?我想,學生的真實體(ti) 驗才是評定的最終依據。讓學生樂(le) 意幹,幹得有收獲,有成就感、榮譽感,能產(chan) 生新的興(xing) 趣和動力,才是育人實效高的勞動。“例如,在家裏來客人的時候讓孩子端茶倒水,與(yu) 客人建立良好的關(guan) 係,這能激發孩子積極交往的欲望,養(yang) 成以禮待人的良好習(xi) 慣。”
“我認為(wei) ,以生活視角評價(jia) 勞動教育,看重過程與(yu) 長進,給予適當激勵,這是評價(jia) 勞動教育成果的有效方式。從(cong) 教育效果看,孩子能夠生活自理是基本要求,提高技能、形成生活自信是更高境界。”儲(chu) 朝暉分析,“家長和教師若能努力建立一個(ge) 開放包容的環境,身體(ti) 力行地引導孩子自覺勞動、自己動手,養(yang) 成自立立人的意識和能力,懂得平等分擔各種勞動,勞動教育就合格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