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東,看長三角技術創新如何跨越“死亡之穀”
作者:任俊錳
允許財政資金為(wei) 技術消費買(mai) 單
浦東(dong) 新區是上海乃至中國走向世界的“窗口”,也是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6日,“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實踐”網絡主題采訪上海站活動聚焦浦東(dong) 新區,先後采訪調研了張江機器人穀、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金橋5G產(chan) 業(ye) 生態園、陸家嘴軟件園等園區、科創載體(ti) 和企業(ye) 。其中,總部位於(yu) 上海張江科學城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是世界觀察長三角科學技術轉化的絕佳“窗口”。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是國家科技部批複、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牽頭,聯合江蘇、浙江和安徽相關(guan) 機構共建的綜合類國家級技術創新平台,於(yu) 2021年6月正式揭牌成立,是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戰略科技力量。
長三角國創中心定位於(yu) 從(cong) 科學到技術的轉化,將國家戰略部署與(yu) 長三角區域創新需求有機結合,產(chan) 學研協同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yu) 產(chan) 業(ye) 化,堅持“研發作為(wei) 產(chan) 業(ye) ,技術作為(wei) 商品”的理念,為(wei) 長三角區域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源頭技術供給與(yu) 轉化服務,服務區域企業(ye) 創新轉型發展。其中,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成立於(yu) 2021年4月,負責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總部建設運營,按市場化導向、平台化職能、章程式管理、企業(ye) 化運作、一體(ti) 化發展的思路,全力推進各項建設任務。
長三角國家創新中心正致力於(yu) 建設長三角區域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試驗田”。截至今年5月,長三角國創中心已在上海和江蘇布局建設92家專(zhuan) 業(ye) 研究所,擁有研發人員近15000多人,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裝備製造、生物醫藥、能源與(yu) 環保等領域,轉移轉化技術成果近6000項,服務企業(ye) 累計超過20000家;與(yu) 長三角地區310家細分領域龍頭企業(ye) 成立“企業(ye) 聯合創新中心”,解決(jue) 企業(ye) 技術需求超過440項,合同金額約14億(yi) 元;與(yu) 海外78所高校和創新組織建立戰略合作,對接解決(jue) 國內(nei) 企業(ye) 技術需求,與(yu) 16家在華外資企業(ye) 建立“全球創新合作夥(huo) 伴”,構建開放創新生態;與(yu) 國內(nei) 77所高校院所合作培養(yang) 產(chan) 業(ye) 基礎人才,搭建產(chan) 教融合人才培養(yang) 共同體(ti) ,累計培養(yang) 工程類碩博士5579人次;對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聚焦前瞻性、引領性、有望填補國內(nei) 空白的原創性技術,通過“撥投結合”方式培育孵化68個(ge) 重大產(chan) 業(ye) 化技術創新項目。
在這塊試驗田上,不少創新策略被提出並實踐,比如“撥投結合”方式支持引領性、顛覆性技術項目。長三角國創中心聚焦前沿早期風險度高、市場判斷失靈、但有可能對未來產(chan) 業(ye) 和行業(ye) 產(chan) 生顛覆性影響、填補空白的一類技術項目,為(wei) 此選聘項目經理團隊,孵化成立核心團隊絕對控股的項目公司,在項目公司早期給予科研經費支持。項目完成既定研發目標,若未獲得市場融資,結題驗收,寬容失敗;待項目完成既定研發任務並啟動融資時,前期國創中心支持資金按市場投資價(jia) 格轉化為(wei) 公司股權。通過國創中心專(zhuan) 業(ye) 研判,利用財政資金給予前期投入支持,加速技術成熟,推動更多前沿性、顛覆性、原創性技術跨越“死亡之穀”,引導市場資本參與(yu) 戰略性新興(xing) 技術領域投資。
受益於(yu) 這塊試驗田,不少科學技術創新得以開花結果。長三角國創中心江蘇產(chan) 研院瞄準第三代半導體(ti) 外延裝備的國產(chan) 自主可控,引入“碳化矽外延設備”核心團隊組織實施自主研發,以撥投結合方式孵化成立重大項目公司“芯三代半導體(ti) 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並推動上海優(you) 勢研發資源和江蘇產(chan) 業(ye) 配套整合,迅速開展技術攻關(guan) 和產(chan) 業(ye) 化。經過一年多努力,順利完成首台外延設備樣機下線,相比國外同類產(chan) 品,其具有高性價(jia) 比、高產(chan) 能等優(you) 勢。2022年底,公司獲B+輪融資,估值近20億(yi) 元,國創中心江蘇產(chan) 研院最初支持的2550萬(wan) 元現已增值至1.17億(yi) 元。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譚瑞琮表示,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中,上海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主力軍(jun) ,始終扮演著“龍頭”角色,發揮著獨特的引領、輻射和帶動作用。因此,要進一步發揮上海全球科創中心的優(you) 勢,強化全球創新資源配置能力,不僅(jin) 代表上海、更代表整個(ge) 長三角,加大力度引進匯聚全球優(you) 質創新資源,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此外,蘇浙皖地區應鼓勵本地企業(ye) 主動對接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科創資源,加強產(chan) 學研協同創新。政府加強政策機製引導,利用好“揭榜掛帥”“賽馬”等機製,允許財政資金為(wei) 技術消費買(mai) 單,誰出題、誰出錢,誰接題、誰用錢,打破科研財政資金支持科技創新的地域局限,不斷豐(feng) 富科創共同體(ti) 建設,讓資源在長三角區域暢通流動。
本次“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實踐”網絡主題采訪上海站活動於(yu) 5月5日-9日舉(ju) 行,接下來還將深入青浦、閔行、鬆江等區調研采訪,用鏡頭和筆觸探尋、記錄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故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