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思政課數字化建設應堅守育人為本、技術為用

發布時間:2023-05-09 10:0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視點】

  作者:蓋逸馨(中國礦業(ye) 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院長、教授)

  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ye) 態、新模式全麵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chan) 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在教育數字化轉型視域下,數字化技術為(wei) 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但也存在部分教師片麵追求多樣化教學形式,未能將數字化優(you) 勢與(yu) 教學內(nei) 容深度融合、忽視教學實踐過程中的理論指導與(yu) 情感溝通等短板。以數字技術賦能思政教育變革,需要在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和理論性的前提下,充分開發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活用虛擬現實技術拓寬教學場域,多向交互構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以此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既鮮活又“解渴”。

   堅持嚴(yan) 肅性與(yu) 生動性相統一,建設數字化資源庫豐(feng) 富教學資源

  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責任。思政課離不開講道理,不能為(wei) 調動學生積極性而走向娛樂(le) 化,也不能為(wei) 豐(feng) 富課堂形式載體(ti) 而走向空洞化。以數字技術賦能思政教育變革,要堅持嚴(yan) 肅性與(yu) 生動性相統一,在充分開發、利用優(you) 質數字化教學資源上下功夫。

  一是要建設精品課程庫。要堅持以學生為(wei) 主體(ti) ,以學生需求為(wei) 導向,以實際應用為(wei) 前提,分階段構建精彩教案、精彩課件、精彩課程資源庫,有效實現優(you) 質教學資源共享。推動教學內(nei) 容前沿性與(yu) 時代性相結合、教學形式先進性與(yu) 互動性相統一、教學成果方向性與(yu) 特色性相協調。

  二是要豐(feng) 富學習(xi) 資料庫。要開發運用“微載體(ti) ”,構建體(ti) 量小、內(nei) 容全、更新快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習(xi) 資料庫。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從(cong) 課堂延伸到課下,精編易複習(xi) 可回憶的教學資料,鞏固學生課堂學習(xi) 成果,增強“回頭看”意識。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分眾(zhong) 化發展,運用大數據技術,有針對性地為(wei) 不同學生群體(ti) 推送定製內(nei) 容,潤物無聲地影響學生思想。

  三是要匯編教學理論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深入研究學習(xi) 新教學方法,通過教學實踐探索高效教學模式,及時將教學經驗有效凝練為(wei) 教學理論,紮實積累可供推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經驗。

   堅持理論性與(yu) 實踐性相統一,活用虛擬現實技術拓寬教學場域

  以數字技術賦能思政教育變革,要堅持理論性與(yu) 實踐性相統一,活用虛擬現實技術拓寬教學場域,構建智聯化思想政治教育場景。也要認識到,數字化技術隻是教學輔助手段,在這個(ge) 過程中,還要著力重構教學模式,更注重合作探究式教學,增強與(yu) 學生的情感交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ti) 悟理論深度與(yu) 情感溫度。

  一是運用VR、全景技術開展沉浸式體(ti) 驗項目。堅持高校統籌主導、教師正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yu) ,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作用,以“引導式”和“體(ti) 驗式”教學為(wei) 主,以數字化技術為(wei) 支撐,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紅色資源,利用全景技術重構紅色場景,帶領學生從(cong) 曆史的見證者轉變為(wei) 親(qin) 曆者。

  二是構建仿真虛擬課堂,雲(yun) 端開展專(zhuan) 題培訓。仿真虛擬課堂可以突破時空限製,拓寬信息和資源渠道,以此為(wei) 載體(ti) 舉(ju) 辦論壇、沙龍、講座等活動能拉近學生與(yu) 知名學者和行業(ye) 領軍(jun) 人物的距離,在“麵對麵”交流中分享學習(xi) 經曆和科研曆程,強化情感交流,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qin) 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三是搭建虛擬實踐平台,廣泛開展實訓活動。堅持學校與(yu) 社會(hui) 同向,專(zhuan) 業(ye) 與(yu) 行業(ye) 對接,綜合運用數字化手段搭建多樣化虛擬實踐平台,突破線下實習(xi) 地域限製,塑造創新性實踐課堂。學生充分結合興(xing) 趣點有選擇地開展實踐活動,打造“行走”的實踐課堂,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yu) 實踐中增強學生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與(yu) 情感認同。

   堅持滲透性與(yu) 創新性相統一,多向交互構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傳(chuan) 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nei) 容和時間有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場域與(yu) 群體(ti) 較為(wei) 固定。基於(yu) 數字化技術開發的多向交互方式具備較強時效性和便捷性,為(wei) 實現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同輩教育互通互聯提供了可能,有利於(yu) 進一步鞏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一要營造清朗網絡校園環境。高校應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高地,完善學校官網、微信公眾(zhong) 號等平台教育內(nei) 容,充分運用平台交互功能,在互動交流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內(nei) 容要在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嚴(yan) 肅性的基礎上,精準把握學生需求,以傳(chuan) 播社會(hui) 主流文化思想為(wei) 主,緊跟熱點話題,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時事熱點。同時加強平台互動,豐(feng) 富教育內(nei) 容表達方式,優(you) 化學生參與(yu) 感與(yu) 體(ti) 驗感,以情感溝通促進思想交流。

  二要構建家校互動信息平台。基於(yu) 數字化技術交互功能,可構建家校互動信息平台,創新“學校-家庭聯動”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實現學校家庭協同育人。綜合家庭教育滲透性與(yu) 學校教育導向性優(you) 勢,了解學生居家思想動態,科學指導家長積極開展思想引導工作,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綜合素質提升。

  三要打造同輩社群交互空間。以同輩群體(ti) 為(wei) 切入點,搭建同輩社群交互空間,滿足學生表達意願,及時幹預不當言論,引導同輩積極健康交流,塑造正能量意見領袖,引領朋輩輿論正向發展。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