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呈下行趨勢

發布時間:2023-05-23 10:36:00來源: 經濟日報

  世界銀行報告指出——

  全球大宗商品價(jia) 格呈下行趨勢

  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英國3月份消費者價(jia) 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0.1%,漲幅較2月份的10.4%有所回落,但高於(yu) 市場預期。圖為(wei) 人們(men) 在英國曼徹斯特的一家超市內(nei) 購物。

  世界銀行日前發布的《大宗商品市場展望》報告顯示,2023年大宗商品價(jia) 格總體(ti) 將呈下行趨勢,預計2023年大宗商品價(jia) 格較去年將下降21%,在2024年保持穩定。多位專(zhuan) 家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需求持續下行背景下,大宗商品價(jia) 格或將溫和震蕩下行,但全球經濟麵臨(lin) 的高通脹壓力並不能快速得到緩解。

  供需持續改善

  當前,全球大宗商品供需持續改善。報告顯示,自今年1月份以來,大宗商品價(jia) 格已下跌14%,比2022年6月份創下的曆史高位低32%,這是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的最大跌幅。報告預計今年能源價(jia) 格將下降26%,以美元計價(jia) 的布倫(lun) 特原油平均價(jia) 格預計為(wei) 每桶84美元,較上年的平均價(jia) 格下降16%。非能源大宗商品價(jia) 格2023年將下降10%,2024年下降3%。

  多重因素將影響大宗商品價(jia) 格走勢。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連平認為(wei) ,當前影響大宗商品價(jia) 格最主要的因素是需求下降,“全球經濟增速在放緩,對大宗商品的需求相應下降,價(jia) 格也隨之走弱,而烏(wu) 克蘭(lan) 危機對全球大宗商品供需結構性影響逐步消減。此外,美聯儲(chu) 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對大宗商品價(jia) 格也有影響”。

  世行報告也指出,大宗商品價(jia) 格走勢仍麵臨(lin) 諸多不確定因素。例如,俄羅斯和歐佩克的石油供應可能會(hui) 低於(yu) 預期,信貸條件收緊可能會(hui) 阻礙石油或煤炭公司在其他地方增加供應的能力,對化石燃料更嚴(yan) 格的監管也可能阻礙相關(guan) 投資。地緣政治擔憂也是影響大宗商品價(jia) 格的重要因素。此外,考慮到2022年夏天歐洲幹旱嚴(yan) 重影響河流流量和糧食產(chan) 量,對反常氣候的擔憂也可能推高大宗商品價(jia) 格。

  中金公司研究部大宗商品研究首席分析師郭朝輝表示,近期大宗商品市場價(jia) 格走勢主要由需求預期及現實表現驅動。“全球需求減弱對大宗商品價(jia) 格形成較為(wei) 明顯的壓製,歐美製造業(ye) 采購經理指數(PMI)持續收縮,能源需求承壓,疊加美歐銀行業(ye) 危機蔓延、美國債(zhai) 務上限等風險因素,宏觀預期進一步惡化,對海外油氣形成壓製,黃金等避險資產(chan) 價(jia) 格上行。”郭朝輝認為(wei) ,短期而言,需求預期或將主導油價(jia) 走向,當前已計價(jia) 的悲觀預期或許未能得到實際數據的支撐,並已有一定修正,若後續基本麵並未進一步惡化,油價(jia) 偏弱態勢可能改善。

  通脹壓力仍存

  盡管能源價(jia) 格呈下行趨勢,全球的高通脹壓力短期內(nei) 可能難以有效緩解。報告顯示,目前各類大宗商品價(jia) 格仍遠高於(yu) 2015年至2019年間的平均水平,今年歐洲天然氣價(jia) 格將為(wei) 2015年至2019年平均價(jia) 格的近3倍。

  “大宗商品價(jia) 格下行對抑製通脹有好處,其本身也是通脹變化的具體(ti) 表現,表明了通脹壓力在減輕。”連平指出,下一階段,由於(yu) 世界經濟保持低速增長,需求減弱,地緣政治的衝(chong) 突和影響力弱化,物價(jia) 可能繼續下行,但是從(cong) 2023年全年來看,全球的物價(jia) 水平、通脹水平仍然較高。

  世界銀行副首席經濟學家、預測局局長阿伊汗·高斯表示:“大宗商品價(jia) 格下跌有助於(yu) 降低全球總體(ti) 通脹水平。然而,各國央行需要保持警惕,因為(wei) 一係列廣泛的因素,包括弱於(yu) 預期的石油供應、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或不利的天氣條件,都可能推高價(jia) 格,從(cong) 而令通脹壓力再次抬頭。”

  “由於(yu) 經濟增長放緩、溫和的冬季以及大宗商品貿易的重新分配,烏(wu) 克蘭(lan) 危機後糧食和能源價(jia) 格的飆升階段已基本結束。”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發展經濟學高級副行長英德米特·吉爾表示,“但這對許多國家的消費者來說並無多少慰藉。按實際價(jia) 值計算,目前仍是過去50年中糧食價(jia) 格最高的時期之一。各國政府應該避免施加貿易限製,應采取有針對性的收入支持計劃而不是價(jia) 格管製來保護最貧困人群。”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指出,商品價(jia) 格尤其是大宗商品和原材料近期的價(jia) 格波動,從(cong) 短期來看主要反映了供需關(guan) 係和流動性問題。即使今明兩(liang) 年大宗商品價(jia) 格下行並走穩,但仍高於(yu) 新冠疫情前水平,對全球總體(ti) 通脹水平將持續帶來壓力。

  龐溟表示,從(cong) 長期的結構性變化來看,未來全球大宗商品價(jia) 格中樞和長期通脹中樞均可能抬升,主要原因包括:第一,過去10多年間,中國的產(chan) 能在很大程度上抑製和緩和了全球商品價(jia) 格的上漲趨勢,這種情況目前有所改變;第二,過去10多年間,全球範圍內(nei) 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生產(chan) 與(yu) 供給領域寡頭壟斷特征逐漸顯現,相關(guan) 資本開支下降帶來的供給相對受限,將繼續提升供不應求商品的價(jia) 格剛性;第三,全球低碳減排的綠色轉型趨勢,意味著減碳成本將在全球範圍內(nei) 體(ti) 現在各類商品的成本和價(jia) 格中;第四,發達經濟體(ti) 貨幣政策對通脹水平的容忍度有所提高,因而對未來潛在的通脹壓力作出的應對可能不及時或力度不足;第五,地緣政治風險抬升、全球化和國際貿易受幹擾、世界經濟潛在增速放慢等因素帶來的脈衝(chong) 式影響和避險情緒累積。

  糧食安全需關(guan) 注

  大宗商品各品類中,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尤其是糧食價(jia) 格走勢值得關(guan) 注。對於(yu) 全世界麵臨(lin) 糧食不安全問題的近3.5億(yi) 人口而言,糧食價(jia) 格的下跌影響微乎其微。報告顯示,雖然2023年糧食價(jia) 格預計將下降8%,但仍將處於(yu) 1975年以來的第二高位。食品價(jia) 格上漲加劇了糧食不安全,對許多發展中經濟體(ti) 的貧困人口產(chan) 生了嚴(yan) 重影響。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份,全球糧食價(jia) 格已上漲20%,是過去20年來的最高水平。2023年化肥價(jia) 格預計也將下降37%,這是1974年以來最大的年度降幅,但仍接近2008年至2009年糧食危機期間的高點。

  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日前發布的4月份全球食品價(jia) 格指數為(wei) 127.2點,環比上漲0.6%,為(wei) 時隔12個(ge) 月後首次上漲。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西莫·托雷羅說,隨著經濟從(cong) 嚴(yan) 重放緩中複蘇,需求將增加,給食品價(jia) 格帶來上漲動力,大米價(jia) 格的上漲極其令人擔憂。此外,需要續簽黑海糧食外運協議,以避免小麥和玉米價(jia) 格飆升。

  整體(ti) 看,世界糧食短缺並沒有得到顯著改觀。“糧食問題對於(yu) 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比較貧窮的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是致命的。烏(wu) 克蘭(lan) 危機給全球的糧食供應帶來很大阻力,黑海糧食外運協議執行情況存在變數,加之氣候變化難以預料,都給全球糧食價(jia) 格帶來了不確定性。如果糧食供給不能得到基本保障,最不發達國家的糧食短缺可能重現。”連平說。(周明陽)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