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岸:激活發展的動力源
【文化流淌】
作者:孟源北(中共廣州市委黨(dang) 校常務副校長、研究員,廣州黨(dang) 建研究基地主任)
廣州因水得城,依水而建,一條珠江穿城而過,既蘊含豐(feng) 富的城市水岸資源,更有積澱於(yu) 河湧兩(liang) 岸的深厚人文資源。
曆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決(jue) 定著城市的活力、潛力和創新力。一千多年前,廣州就是海上絲(si) 綢之路的一個(ge) 起點。100多年前,在這裏打開了近現代中國進步的大門。40多年前,也是這裏,首先蹚出來一條經濟特區建設之路。
廣州不僅(jin) 擁有千年商都的豐(feng) 厚積澱和輝煌曆史,而且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珠江沿線留存了廣州各個(ge) 曆史階段的重要遺存,柯拜船塢、黃埔船廠等工業(ye) 遺產(chan) ,廣三鐵路總工會(hui) 、廣九火車站等交通設施舊址,魚珠炮台、四方炮台、蓮花塔、琶洲塔等軍(jun) 事防禦與(yu) 航運舊址,都具有重要的曆史人文價(jia) 值,是廣州城市發展脈絡演變的重要展示窗口。
今天,結合珠江兩(liang) 岸區段特色,廣州突出曆史文化傳(chuan) 承、現代都市風貌和未來接續發展的主題,堅持產(chan) 業(ye) 升級、城市更新、水係治理、景觀綠化和人文環境建設相結合,推進堤岸、橋梁、島嶼等要素優(you) 化,傾(qing) 力涵養(yang) “珠江文明”、升華“珠水境界”、打造“水岸經濟”,使珠江水岸成為(wei) 廣州新的發展動力源和增長極。
運用現代化的城市經營理念,廣州高標準開展一江兩(liang) 岸的整體(ti) 規劃,提升市內(nei) 珠江全流域經濟帶、創新帶、景觀帶的風貌新格局,從(cong) 大坦沙島尖至廣州大橋的西十公裏規劃為(wei) “中西合璧,展現城市變遷的花園式濱水長廊”;從(cong) 廣州大橋至琶洲島東(dong) 部島尖的中十公裏規劃為(wei) “現代多元,凸顯大都市文化魅力和創新集聚特色的嶺南水岸”;從(cong) 琶洲島東(dong) 部島尖至南海神廟的東(dong) 十公裏規劃為(wei) “生態低碳,展現活力與(yu) 開放的現代化港灣”……以“繡花”功夫突出抓好珠江沿岸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濱江公共空間貫通和品質塑造、區域有機更新和功能提升、創新引領和產(chan) 業(ye) 升級、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優(you) 化、曆史文化保護和活化利用,打造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世界一流濱水活力區。
結合珠江沿岸濱江高端產(chan) 業(ye) 園的空間格局、產(chan) 業(ye) 基礎、資源稟賦,廣州注重在城市“水岸經濟”中建立以高新科技和人類前沿知識為(wei) 主導的經濟形態,錨定數字經濟為(wei) 主導方向,構建高端產(chan) 業(ye) 承載空間,推動珠江沿岸地區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協調發展,將珠江沿岸地區建設成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高端產(chan) 業(ye) 集中承載區和高質量發展帶,讓穿城而過的珠江成為(wei) 城市功能布局的核心紐帶。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wei) 人民。廣州持續推進城市現代化發展,從(cong) 市民最關(guan) 注的公共空間出發,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通過貫通珠江兩(liang) 岸60公裏道路,建設三大城市客廳、多片品質街區等城市更新和“微改造”措施,塑造世界級的濱水公共空間,把“雲(yun) 山珠水、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碧道蜿蜒的美好畫卷”還景於(yu) 民、還岸於(yu) 民、還綠於(yu) 民,全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幸福廣州、健康廣州、美麗(li) 廣州。在推進民生實事的同時,將城市人文精神稟賦融合到現代化發展的時代精神中,不斷增強市民的參與(yu) 意識,把市民的思想和精神凝聚到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中心上來。
廣州以文興(xing) 城、以文塑城,不斷激活城市文化基因,深度挖掘曆史文化遺產(chan) ,全景式展現兩(liang) 千餘(yu) 年曆史,建立“古代、近代、現代”三級資源庫,集中凸顯濱江嶺南水鄉(xiang) 、工業(ye) 遺產(chan) 、近代城市等主題風貌帶,打造紅色文化、嶺南文化、工業(ye) 文化、海絲(si) 文化、海防文化品牌,提升海珠南—長堤曆史文化街區、黃埔古村古港、長洲島等曆史文化片區品質,推出“珠水印象”文創產(chan) 品、多條主題日遊航線,著力豐(feng) 富“珠江黃金70公裏”特色文旅產(chan) 品內(nei) 涵,使珠江文明滋養(yang) 的這座城傳(chuan) 承著濃厚的家國情懷和堅定的文化自信,將根植於(yu) 城市肌體(ti) 的文化基因轉化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的奮進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