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52】坎兒井,仍在“講述”著潤疆的故事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52】
光明日報記者 尚傑 趙明昊
吐魯番,素有“火州”之稱!年降雨量隻有16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以上,每年有100多天氣溫高於(yu) 35℃,極端高溫接近50℃,可謂“大熱煊赫,燋金爍石”。
但令人稱奇的是,這片火焰山下的土地,並沒有被酷熱幹旱扼住咽喉,而是綠洲成片、瓜果飄香。
瞧嘛,此時走進吐魯番葡萄溝,你會(hui) 發現:每個(ge) 農(nong) 家小院均是濃蔭匝地,一串串即將成熟的葡萄掛滿藤架。“亭亭座座珍珠塔,層層疊疊翡翠樓。輕些走!‘玫瑰紫’剛剛吃醉酒;且留心,小心‘馬奶子’蹭身油。”詩人張誌民把葡萄溝葡萄豐(feng) 收的盛景寫(xie) 得淋漓盡致。
那麽(me) ,創造這一奇跡的奧秘何在?
“因為(wei) ,有了坎兒(er) 井!”新疆坎兒(er) 井研究學會(hui) 秘書(shu) 長吾甫爾回答。
“坎兒(er) 井,與(yu) 萬(wan) 裏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wei) 中國古代三大工程。被譽為(wei) ‘地下運河’。坎兒(er) 井就像一道道血管,遍布吐魯番‘全身’,不獨灌溉出世界上最甜的葡萄,也滋養(yang) 出絲(si) 綢之路上這顆明珠。”這位70多歲的老人滿臉自豪。
“坎兒(er) 井有多‘高壽’?有人說2000多年,有人說更早。在《史記》、居延漢簡裏,對西域這種‘豎井通渠’之法都有記載。”吾甫爾老人娓娓而談,“1845年,民族英雄林則徐遣戍伊犁,途經吐魯番,被坎兒(er) 井震驚了,在日記裏寫(xie) 下:‘水從(cong) 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後來,他大力推廣坎兒(er) 井,‘遂變赤地為(wei) 沃壤’,因此,人們(men) 把這些新鑿的坎兒(er) 井叫作‘林公井’。1906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記錄了在哈密西北35公裏處見到的坎兒(er) 井:‘地下的水躲過了日曬蒸發,默默地流入幹旱的土地,使稻穀果木染綠了荒原’……”
神奇的坎兒(er) 井,究竟是個(ge) 什麽(me) 樣?若要看清它的全貌,須得“上天入地”。
放飛無人機,從(cong) 空中俯瞰,在天山山脈和庫木塔格沙漠間的無垠戈壁上,一個(ge) 個(ge) 形似月球環形山的土圈排列成行,並排通向綠洲,這是坎兒(er) 井豎井的井口。
循蹤來到吐魯番坎兒(er) 井樂(le) 園,擇一井口坐電梯抵達地下60米深處。眼前,是一道幽光蕩漾的暗渠。渠寬逾一米,渠水向著遠處湧流。當水流回地麵,又通過明渠匯入澇壩(蓄水池)中,供人畜飲用和農(nong) 田灌溉。
看啊,就是這樣一道道地下暗河,將來自博格達峰、喀拉烏(wu) 成兩(liang) 座雪山的冰雪融水點點滴滴聚集起來,匯成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源,躲過烈日炙烤、避開風沙肆虐,讓本是“生命禁區”的茫茫戈壁化作美好家園……
“掏挖坎兒(er) 井,那可是難得很!”吾甫爾高揚的語調把記者從(cong) 遐想中拉回,“一年年在深深的地下弓著身子幹,頭上隻有一盞昏黃的燈葫蘆,磨禿了的坎土曼一下一下掄……就拿這條米依木·巴依坎兒(er) 井來說,長20公裏,耗盡了十代人的心血……”
“坎兒(er) 井就是我們(men) 的命根子!”1982年出生的馬靜是土生土長的吐魯番人,在坎兒(er) 井樂(le) 園工作了近20年。這裏的每條坎兒(er) 井,她都能說出個(ge) 來龍去脈,工匠們(men) 發明的“木棍定向法”“油燈定向法”,她講得栩栩如生。她說,吐魯番人常掛在嘴邊的諺語是:“男子漢死了,燈滅了;坎兒(er) 井死了,莊子就要搬遷。”
最多的時候,全疆有1800多條坎兒(er) 井,暗渠總長5200多公裏。然而,從(cong)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由於(yu) 人口增加、耕地麵積擴大、機電井大量使用等原因,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坎兒(er) 井出水量逐年減少,數量急劇萎縮。
“2003年,新疆坎兒(er) 井研究學會(hui) 對吐魯番地區坎兒(er) 井展開摸排,結果顯示,如果不加以保護,20年後,坎兒(er) 井將全部幹涸。這一結果經媒體(ti) 報道後,社會(hui) 上掀起了一場‘坎兒(er) 井該何去何從(cong) ’的大討論。”馬靜回憶。
討論引起了全國高度關(guan) 注,新疆更是痛下決(jue) 心:保護坎兒(er) 井,留住綠洲之源!
2003年,自治區水利廳完成了對全區坎兒(er) 井的係統普查,首次為(wei) 每條坎兒(er) 井建立了翔實“檔案”;2005年,《新疆坎兒(er) 井保護利用規劃報告》批複實施,計劃9年內(nei) 投資2.5億(yi) 元拯救坎兒(er) 井;2006年,坎兒(er) 井入選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名單,後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預備名單》項目;2009年,全國首次大規模的坎兒(er) 井保護工程正式啟動……
“國家文物局工作人員多次到吐魯番調研,認為(wei) 坎兒(er) 井屬於(yu) ‘活態文化遺產(chan) ’,應當由本地能工巧匠按傳(chuan) 統工藝開展‘自救式修繕’。”吐魯番學研究院研究館員李剛翻開一本相冊(ce) ,講起這些年維修加固坎兒(er) 井的情形:“瞧,這是掏撈暗渠,這是加固豎井,這是修整澇壩……就是這麽(me) 踏踏實實地幹,‘救活’了100多條坎兒(er) 井。”
記者來到高昌區艾丁湖鎮莊子村。火辣的日頭剛偏西,村民們(men) 都聚到了村頭阿洪坎兒(er) 井出水口處打水。過去打水是肩挑背扛,現在家家戶戶都有了電動三輪車,幾分鍾工夫,就能把幾大桶水運到家。
“這些水主要用來澆葡萄地、飲牛羊,人也愛喝。雖然村裏早通了自來水,但大家還是覺得坎兒(er) 井的水更甜。”64歲的村民吐爾遜·巴吾東(dong) 捧起渠水,熱情招呼記者“嚐上一口”。
從(cong) 16歲起,吐爾遜·巴吾東(dong) 就成了一名井匠。如今,他跟幾個(ge) 老夥(huo) 計一起負責阿洪坎兒(er) 井的日常管護。
“前些年,政府把我們(men) 集中起來培訓,為(wei) 每支掏撈隊配備了拖拉機、滑輪、鋼絲(si) 繩等工具,還發工錢,大家積極性很高。”吐爾遜·巴吾東(dong) 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他們(men) 的行列,“不能再讓坎兒(er) 井幹涸了!”
如今,經過連續7期維修加固工程,在吐魯番,有214條坎兒(er) 井重現粼粼清波,總長度達3491.74公裏。
寫(xie) 滿故事的坎兒(er) 井,更成為(wei) 中外遊客流連忘返的參觀地。在亞(ya) 爾鎮坎兒(er) 井小鎮,在坎兒(er) 井民俗園,在坎兒(er) 井源景區,在一處處果香芬芳的葡萄園裏,村民們(men) 為(wei) 遊人講述著坎兒(er) 井的故事,也享受著特色文旅帶來的幸福生活……
“坎兒(er) 井的流水清,葡萄園的歌兒(er) 多,吐魯番的天氣暖,比不上我心裏熱……”記者離開吐魯番時,不知哪家農(nong) 家樂(le) 正播放著這首歡快的新疆民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