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知止”,也“知進”(金台隨筆)
再平常不過的日用品、舍不得扔掉的禮品包裝袋、用舊窗簾自製的落地燈燈罩……走進宋慶齡同誌故居,一件件簡單樸素的原狀陳列品映入眼簾,吸引參觀者紛紛駐足觀看。宋慶齡同誌勤儉(jian) 節約、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讓人肅然起敬。
古人言,“毋為(wei) 私欲蔽”。體(ti) 麵的工作、廣闊的前景、美好的生活……人生在世,總有各種各樣的欲望。適度的欲望催人奮進,但過度的欲望,則會(hui) 讓人深受其苦。一個(ge) 人能否控製自己的欲望,在誘惑麵前多一些定力,對物質名利多一些淡然,摒除不當不義(yi) 之欲,考驗著一個(ge) 人的品德,彰顯著一個(ge) 人的境界。在浙江紹興(xing) 周恩來紀念館裏,懸掛著一副對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這一家訓深深影響著周恩來,也引人追憶一代偉(wei) 人廉潔自律的崇高風範和價(jia) 值追求。其實,“無求”並非安於(yu) 現狀、不思進取,而是警戒私欲膨脹一發不可收拾,告誡世人擺脫內(nei) 心的名利羈絆。這對黨(dang) 員、幹部廉潔修身具有重要啟示意義(yi) 。
“禍莫大於(yu) 不知足,咎莫大於(yu) 欲得”。弱水三千,取飲一瓢;廣廈千間,夜臥六尺;良田萬(wan) 頃,日食三餐。人的物質需要總是有限的。已經擁有還不滿足,明知燙手還要伸手,貪婪無度的心理最容易釀成惡果。於(yu) 黨(dang) 員、幹部而言,如果沒有“知足”的智慧,缺少“知止”的境界,就極易亂(luan) 了分寸、迷了心智。一些人走上不歸路的重要原因就是不知足,正所謂“欲無度者,其心無度;心無度者,則其所為(wei) 不可知矣”。
做人誠為(wei) 本,政德廉為(wei) 先。清正廉潔,是從(cong) 政之要、為(wei) 官之本。對於(yu) 黨(dang) 員、幹部來說,必須分清合情合理的欲望和情理不容的貪欲之間的界限。曆史上,公儀(yi) 休拒魚養(yang) 廉,楊震慎獨拒金,包拯“拒禮為(wei) 開廉潔風”,於(yu) 謙“清風兩(liang) 袖朝天去”,無不為(wei) 人所傳(chuan) 頌。今天,黨(dang) 員、幹部也要嚴(yan) 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wei) ,始終做到戒貪止欲、克己奉公,始終保持“財賄不以動其心”的品行,千萬(wan) 不能為(wei) 欲所困,為(wei) 欲所左右,最終為(wei) 欲所害。
遠離欲望的羈絆,關(guan) 鍵是守住初心,涵養(yang) 淡泊名利的心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關(guan) 於(yu) 修身處世的思想精華、道德精髓,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很有益處。“靜以修身,儉(jian) 以養(yang) 德”的淡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的胸襟,“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潔……黨(dang) 員、幹部都可以從(cong) 這些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營養(yang) ,陶冶情操,培養(yang) 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要經常對照黨(dang) 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對照黨(dang) 章黨(dang) 規黨(dang) 紀、對照初心使命,正心明道、懷德自重,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以內(nei) 無妄思保證外無妄動。
“知足知不足,有為(wei) 有弗為(wei) ”,這是作家冰心的祖父謝子修所撰的自勉聯。黨(dang) 員、幹部修身養(yang) 德,也要把握好這樣的方法論。在物質待遇上懂得“知足”,養(yang) 成儉(jian) 樸之風,在黨(dang) 性修養(yang) 上“知不足”,增強律己修身的緊迫感;在有利於(yu) 黨(dang) 和人民的事情上,事不避難、義(yi) 不逃責,在涉及個(ge) 人名譽、地位、利益的事情上,看得淡、放得下。在欲望前“知止”,在做事上“知進”,才能錘煉過硬作風、保持清廉本色,在為(wei) 民奮鬥中擁有高尚、充實的人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