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超千家險企分支機構退出市場 財險壽險機構皆呈“淨流出”態勢
本報記者 冷翠華
記者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統計,截至6月28日,年內(nei) 有1023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退出市場,51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因遺失或偽(wei) 造證件而失控;新設保險公司分支機構合計僅(jin) 305家。綜合來看,年內(nei) 保險公司分支機構“淨流出”769家。
“淨流出”現象並非今年才出現。2021年和2022年,退出市場的保險公司分支機構分別為(wei) 2197家、2966家,同期新設保險公司分支機構分別為(wei) 1749家、760家,淨退出機構數量分別為(wei) 448家和2206家。業(ye) 內(nei) 人士預計,短期內(nei) 險企分支機構數量還將進一步減少。
退出分支機構
近八成為(wei) 營銷服務部
從(cong) 機構層級來看,年內(nei) 退出市場的1023家險企分支機構中,有38家中心支公司、162家支公司,以及784家營銷服務部。可見,退出市場的機構以層級較低的營銷服務部為(wei) 主,占比近八成,這一特點在前兩(liang) 年也有所體(ti) 現。
中華聯合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博士邱劍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退出的機構主要集中於(yu) 三四線城市,營銷服務部最多,其次是縣級支公司。一方麵,縣級機構整體(ti) 保險規模不大,疊加保險業(ye) 務競爭(zheng) 的馬太效應,弱體(ti) 機構經營越來越困難,長期虧(kui) 損無法改善,隻能退出;另一方麵,隨著科技賦能程度加深,線上承保理賠和服務越來越方便,在不影響保險業(ye) 務發展的前提下,保險公司適當收縮分支機構能實現更好發展。
從(cong) 險企分支機構性質來看,年內(nei) 退出的分支機構中,人身險機構達628家,占比61.4%,同期設立機構數僅(jin) 24家;退出的財險分支機構為(wei) 389家,同期設立機構數為(wei) 257家。整體(ti) 來看,財產(chan) 險和人身險分支機構都呈現“淨流出”態勢,但人身險機構“淨流出”態勢更加明顯。
邱劍認為(wei) ,多年來,壽險業(ye) 的新單保費和新業(ye) 務價(jia) 值增長主要由代理人拉動,近幾年代理人大規模減少,部分壽險機構銷售改革不順利,銷售轉型不成功,導致業(ye) 務減少,難以支撐成本支出。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ye) 管理谘詢合夥(huo) 人周瑾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雖然上半年行業(ye) 保費同比增幅有所回升,但渠道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壽險公司通過分支機構層麵代理人直銷的部分還在繼續萎縮,更多是通過銀行代理渠道進行新單銷售,因此業(ye) 務規模無法支撐相應分支機構的成本,壽險公司主動或被動進行機構精簡,這是壽險公司機構變化的主要原因。對於(yu) 財險公司而言,隨著運營線上化率的提升和數字化渠道的占比越來越高,分支機構精簡也是大勢所趨。
下半年“淨流出”態勢
或將持續
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持續了兩(liang) 年多的保險公司分支機構“淨流出”態勢短期內(nei) 不會(hui) 結束。下半年,無論是從(cong) 保險行業(ye) 基本麵還是從(cong) 科技發展趨勢看,險企分支機構都會(hui) 進一步減少。
周瑾認為(wei) ,隨著行業(ye) 數字化轉型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環節將依賴線上平台和係統,線下分支機構未來還會(hui) 繼續減少。
北京排排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表示,險企分支機構呈“淨流出”態勢,反映了當前保險業(ye) 在監管政策和市場競爭(zheng) 壓力下的變化,這種變化今後會(hui) 長期存在。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將推動保險行業(ye) 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轉型,在產(chan) 品設計、銷售渠道等方麵帶來新的變革;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線上展業(ye) 工具的運用,保險代理人對物理辦公空間的需求降低。下半年,保險分支機構淨退出的態勢或將持續,一是由於(yu) 當前保險市場仍處於(yu) 持續調整和變動之中,二是互聯網保險的發展也降低了對線下分支機構的依賴。
在邱劍看來,保險業(ye) 的競爭(zheng) 和保險科技的發展將會(hui) 繼續,預計下半年保險公司分支機構將繼續減少。但長期看,市場充分競爭(zheng) 到一定程度後,分支機構有進有出,不會(hui) 持續出現大規模退出,整體(ti) 將保持平穩。(證券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