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在太行山上永綻光芒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紅色文化在太行山上永綻光芒
——山西長治活化利用紅色資源賦能老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光明日報記者 楊玨光明日報通訊員 馮(feng) 波
太原火車站,一趟趟滿載中學生的“紅色太行”研學專(zhuan) 列從(cong) 這裏駛出,開往革命老區長治武鄉(xiang) 縣。他們(men) 將在那裏參觀八路軍(jun) 太行紀念館,接受紅色教育,感悟太行精神。
與(yu) 此同時,地處太行山腹地的山西長治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這裏將厚重的紅色文化和壯美的太行山水深度融合,打造出豐(feng) 盛的紅色文旅盛宴。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弘揚以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為(wei) 源頭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譜係”“用好紅色資源”“弘揚革命文化”。近年來,長治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錨定建設“國內(nei) 一流、國際知名的生態文化旅居目的地”目標,著力打造“中國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展示區”“中國太行風光攬勝處”等五大文旅康養(yang) 品牌,創新思路舉(ju) 措,傳(chuan) 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努力在革命文物保護與(yu) 新發展理念相融合、革命文物研究闡釋與(yu) 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相融合、革命文物展陳與(yu) 紅色教育相融合、革命文物活化利用與(yu) 紅色旅遊相融合、紅色名村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相融合上狠下功夫,奮力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賡續血脈 讓革命遺存亮起來
紅色標識隨處可見、紅色景區遊人如織、紅色遺跡熠熠生輝、紅色講堂別開生麵……漫步在長治市的大街小巷、山川丘壑,一股濃鬱的紅色氣息撲麵而來。
長治是一片紅色的沃土。抗日戰爭(zheng) 時期,八路軍(jun) 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進駐這裏創建了太行、太嶽抗日根據地,創造了百萬(wan) 大軍(jun) 出太行的奇跡,孕育形成了偉(wei) 大的太行精神。
作為(wei) 一個(ge) 具有光榮傳(chuan) 統的革命老區,長治紅色文化資源豐(feng) 富,各類革命文物、曆史遺存和紀念地遍布全市。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和省級紅色文化遺址均占據山西全省總數的近1/3,被譽為(wei) 一座沒有圍牆的紅色博物館。
如今,這裏成為(wei) 一座紅色殿堂,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追尋革命先烈的光輝足跡。
“哇,這就是著名的‘黃崖洞保衛戰英雄團’戰旗,好壯觀!”還未下車,來自山東(dong) 菏澤的遊客張鵬遠就驚呼。
矗立於(yu) 長治黎城縣黃崖洞革命紀念地入口處的“黃崖洞保衛戰英雄團”戰旗雕塑,是景區的標誌性建築。每當遊客經過,總會(hui) 被鮮紅的戰旗帶入戰火紛飛的歲月。
1941年11月,負責保衛黃崖洞兵工廠的八路軍(jun) 總部特務團1000餘(yu) 人,奮力抵抗5000餘(yu) 名日寇進攻,最終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創造了抗戰史上敵我傷(shang) 亡6∶1的紀錄。戰後,八路軍(jun) 總部授予特務團“黃崖洞保衛戰英雄團”光榮稱號。
傳(chuan) 承精神血脈,擦亮紅色印記。在長治市縣相關(guan) 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黃崖洞革命紀念地投入上千萬(wan) 元對紅色文化遺址進行保護性修複提質改造,“黃崖洞保衛戰英雄團”戰旗主題雕塑、兵工廠遺址群等煥然一新。同時,還結合全域旅遊布局,對紀念地內(nei) 的基礎設施進行完善。如今,這裏已成為(wei) 開展革命傳(chuan) 統教育、研學旅遊的熱門紅色景區。
黃崖洞紀念地的“涅槃重生”,是長治擦亮紅色印記、加大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的縮影。
近年來,長治市先後出台《長治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條例》《長治市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利用條例》,把紅色文物保護納入全市目標責任考核體(ti) 係,全社會(hui) 紅色文物保護意識不斷強化、文物存續狀況不斷改善、文物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據統計,5年來,長治市安排專(zhuan) 項資金1.8億(yi) 元,用於(yu) 革命遺跡、文物的本體(ti) 修繕和外部環境整治、陳列布展,以及對境內(nei) 29處省級以上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同時,大力實施文明守望工程,動員和鼓勵社會(hui) 團體(ti) 、企業(ye) 家、當地居民等各個(ge) 方麵的力量,一對一“認養(yang) ”革命文物20多處,撬動了大量社會(hui) 資金。
深挖內(nei) 涵 走出活化利用新路
一盤土炕、一張方桌、兩(liang) 把椅子……走進位於(yu) 武鄉(xiang) 縣蟠龍鎮磚壁村的八路軍(jun) 總部磚壁舊址,每個(ge) 老物件背後,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紅色故事。
“在艱苦的抗戰歲月裏,八路軍(jun) 總部幾經轉戰,先後5次進駐武鄉(xiang) 。在磚壁駐紮時,朱德、彭德懷、左權等八路軍(jun) 首長部署和指揮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粉碎了日寇的‘囚籠政策’……”講解員栗宇晴飽含深情的介紹,讓參觀者為(wei) 之動容。
一麵靠山、三麵臨(lin) 崖的地形,讓磚壁村成為(wei) 抗戰時期八路軍(jun) 總部駐地的絕佳選擇。1940年,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打響,八路軍(jun) 總指揮部就設在這裏。“將軍(jun) 樹”“連心碾”“抗日井”“軍(jun) 民壩”……八路軍(jun) 總部留下的印記處處可見。如今,村裏充分利用這些紅色資源,打造革命傳(chuan) 統教育基地,發展紅色旅遊。
近年來,長治立足本土實際,通過創建政校基地、開展紅色教育、加強陳列布展、強化文藝創作等途徑,進一步激活紅色資源價(jia) 值闡釋和活化利用動能。
距磚壁村不遠的下北漳村,是80多年前“前方魯藝”所在地,如今又有了一個(ge) 閃亮的名片——太行幹部學院延伸教學點。
1940年1月1日,前方魯迅藝術學校成立,在太行山根據地形成一支拿筆、一支拿槍的兩(liang) 支隊伍。眾(zhong) 多優(you) 秀的文藝作品在這裏誕生、傳(chuan) 播,最終以燎原之勢影響了全國,下北漳村也成為(wei) 當時華北抗戰前沿的文化中心。
太行幹部學院把弘揚太行精神作為(wei) 立院之本、辦學之魂,深入研討紅色文化,全力打造全國一流黨(dang) 性教育基地、太行精神研究中心和抗戰曆史學術交流平台。
經過層層篩選,太行幹部學院在全市設立了132個(ge) 紅色延伸教學點,使其成為(wei) 廣大學員悟初心、礪黨(dang) 性的有效平台。據統計,建院以來,太行幹部學院共舉(ju) 辦培訓班1000多期,培訓學員近10萬(wan) 人。
與(yu) 此同時,長治還把弘揚紅色文化、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納入全市經常性培訓宣講計劃、上黨(dang) 文化大講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群眾(zhong) 性文化平台講座內(nei) 容,年均舉(ju) 辦各級各類紅色文化講座、宣講報告會(hui) 1000餘(yu) 場次,參加人數20多萬(wan) 人次。長治還先後創排完成《魏拯民》《鮮紅的旗幟》等20餘(yu) 部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紅色劇目,並通過周末大劇院、送戲下鄉(xiang) 等形式免費展演。
作為(wei) 全國唯一以“八路軍(jun) 文化”為(wei) 主題的大型文化節慶活動——八路軍(jun) 文化旅遊節,至今已持續舉(ju) 辦11屆,成為(wei) 長治乃至山西一張重要的紅色文化名片。
5月28日,第十一屆八路軍(jun) 文化旅遊節開幕,晉冀豫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工作聯盟同時成立,跨省聯動、合作協同,整體(ti) 推進晉冀豫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工作正式啟航。
作為(wei) 發起城市,長治精心推出的以八路軍(jun) 總部王家峪舊址為(wei) 中心的“1+4”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核心區、以八路軍(jun) 總部磚壁舊址為(wei) 中心的“1+9”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密集區、以八路軍(jun) 太行紀念館為(wei) 中心的革命傳(chuan) 統教育功能區的“一線三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密集區發展思路,獲得了與(yu) 會(hui) 代表的高度評價(jia) 。
中國人民抗日軍(jun) 政大學陳列館館長楊樹表示,重溫太行軍(jun) 民抗戰曆史,觸摸近在眼前的英雄長治,心靈又一次被震撼、被洗滌,充分發揚太行精神,長治在活化利用紅色資源上走出了一條新路。
擦亮品牌 助力和美鄉(xiang) 村建設
“紅日照遍了東(dong) 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看吧,千山萬(wan) 壑銅壁鐵牆,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
還未進村,嘹亮的歌聲便遠遠傳(chuan) 來。在位於(yu) 長治潞城區微子鎮神頭村的神頭嶺伏擊戰紀念碑前,一群遊客自發地唱起了革命歌曲《在太行山上》,以此來緬懷革命先烈。而在距此不遠的神頭嶺伏擊戰紀念館內(nei) ,一堂有聲有色的研學課堂正在開展。
“1938年3月16日,八路軍(jun) 三八六旅以傷(shang) 亡200餘(yu) 人的代價(jia) ,斃傷(shang) 日軍(jun) 1500餘(yu) 人,俘獲8人,繳獲長短槍500餘(yu) 支、騾馬600餘(yu) 匹及大批軍(jun) 用物資,給侵入晉東(dong) 南的日軍(jun) 以有力打擊,這就是著名的神頭嶺伏擊戰……”隨著繪聲繪色的講解,神頭嶺伏擊戰的故事徐徐展開。
神頭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魏引堂介紹,“從(cong) 去年開始,村裏緊緊依托神頭嶺伏擊戰紅色資源文化優(you) 勢,打造了以神頭之戰紀念園、神頭嶺伏擊戰遺址、抗戰文化路、民宿為(wei) 主體(ti) 的‘一園、一址、一路、一配套’紅色旅遊項目。項目一經推出,便受到廣大遊客的歡迎,今年已接待遊客超20000人次,這對於(yu) 以前的神頭村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同神頭村一樣,長治黎城縣洪井鎮北社村深入挖掘中共中央北方局“黎城會(hui) 議”的曆史價(jia) 值,將中共中央北方局“黎城會(hui) 議”舊址打造成了集黨(dang) 性教育、紅色旅遊、延伸教學於(yu) 一體(ti) 的基地;長治屯留區崗上村修繕了抗大一分校北崗舊址,創排了係列小劇目,使這裏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紅色旅遊村;黎城縣黃崖洞鎮小寨村通過豐(feng) 富的展陳,將“冀南銀行”在小寨村的曆史重現……長治立足紅色資源優(you) 勢,挖掘整合紅色旅遊資源,打造紅色文化旅遊品牌,先後推出20多條紅色精品線路,加上獨具風情的太行山水和底蘊深厚的古建文化,帶動了全市旅遊市場複蘇,紅色旅遊熱度持續攀升。
近年來,八路軍(jun) 太行紀念館、八路軍(jun) 總部王家峪舊址、八路軍(jun) 文化園等先後列入國家重點推薦旅遊路線;大型實景演藝《太行山上》向全國中小學生免費開放;由屯留區抗大一分校舊址、潞城區神頭嶺伏擊戰遺址公園、黎城縣黃崖洞兵工廠舊址等景區組成的“烽火太行·抗戰脊梁”紅色旅遊線路,入選“建黨(dang) 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
據統計,這幾年每年有近千萬(wan) 人走進紅色長治,在旅遊觀光中緬懷抗戰曆史、紀念革命先烈、接受傳(chuan) 統教育。
長治沁縣沁州黃鎮小東(dong) 嶺村是遠近聞名的“紅色村”。1938年3月24日,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裏召開了著名的東(dong) 路軍(jun) 高級將領會(hui) 議,為(wei) 粉碎日軍(jun) “九路圍攻”奠定了基礎。
小東(dong) 嶺村將深度挖掘紅色資源和大力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結合起來,重新修繕了東(dong) 路軍(jun) 高級將領會(hui) 議紀念館,發展起了優(you) 質沁州黃小米種植、特色果蔬種植等產(chan) 業(ye) ,使紅色旅遊、有機農(nong) 業(ye) 成為(wei) 村裏的支柱產(chan) 業(ye) ,還順利入選省級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村名單。
來自湖北黃岡(gang) 的焦建麗(li) 一家趁著暑假北上太行,駐足小東(dong) 嶺村賞太行山水、聽革命故事、品紅色文化,她不禁感歎:“高鐵、機場、高標準旅遊公路、壯美山水風光,這分明是太行明珠!”
如今,利用紅色資源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村莊在長治越來越多。充分激活紅色動能、努力建設和美鄉(xiang) 村,活化利用紅色資源、賦能高質量發展,廣袤鄉(xiang) 村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澎湃活力。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0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