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產業興旺、生態優美、百姓幸福,安徽黃山——和美鄉村入畫來

發布時間:2023-07-20 09:37:00來源: 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李俊傑

  黃山腳下、太平湖畔,連片的高山茶園裏,猴坑村村民們(men) 勞作正忙。

  猴坑村位於(yu)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新明鄉(xiang) ,海拔700餘(yu) 米,森林覆蓋率超過90%。

  好山好水出好茶。“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ou) 勢和氣候條件,村裏積極引導村民發展茶產(chan) 業(ye) 。”猴坑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方繼凡介紹,目前,猴坑村共有茶園麵積5400餘(yu) 畝(mu) ,茶葉年產(chan) 值超8000萬(wan) 元,茶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主產(chan) 業(ye) 。

  近年來,黃山市立足自身實際,加快推進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建設,讓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更旺、人居環境更好、基層治理更有效。

  黃山市休寧縣汪村鎮田裏村,小源河穿流而過。走進村子,一個(ge) 個(ge) 沿河而建、或圓或方的魚池引人注目。活水進出,烏(wu) 黑的草魚在池子裏遊得正歡。

  “我們(men) 這裏的泉水魚自古就遠近聞名。早些年,因水體(ti) 破壞,不少村民家裏的魚池都荒廢了。”田裏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餘(yu) 翠華介紹,隨著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chang) 機製在浙皖兩(liang) 省試點,縣裏推行了旱廁改造、垃圾治理等一係列措施。慢慢地,水質變好,最近幾年,泉水養(yang) 魚又開始在村裏盛行。

  “現在,泉水魚的價(jia) 格是普通草魚的好幾倍!”餘(yu) 翠華興(xing) 奮地說,目前田裏村已建208口魚池,開了8家漁家樂(le) ,年戶均增收約5000元,“以前是細水長流,不見魚遊,如今高山泉水清,草魚都變‘金魚’了!”

  不隻在田裏村。眼下,休寧縣有17個(ge) 鄉(xiang) 鎮發展起泉水魚產(chan) 業(ye) ,共有泉水魚池6391口,示範合作社53個(ge) ,示範專(zhuan) 業(ye) 大戶86家,家庭養(yang) 殖戶近4000戶,年產(chan) 量2000餘(yu) 噸,綜合產(chan) 值達5.35億(yi) 元。泉水魚產(chan) 業(ye) 已經成為(wei) 休寧縣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黃山市精耕“徽茶、菊花、中草藥、泉水魚”等特色產(chan) 業(ye) ,因地製宜發展“一村一品”,投入6.69億(yi) 元發展到村產(chan) 業(ye) 項目1604個(ge) ,打響“田園徽州”“黟品五黑”“歙采繽紛”等區域公用品牌,開發徽茶、徽菊等產(chan) 品600餘(yu) 款,去年該市農(nong) 產(chan) 品僅(jin) 網絡銷售額就達39億(yi) 元。同時,通過開展微改造提升、微景區培育、微創意運營、微循環發展、微奉獻治理“五微”行動,培育出藝“蔬”臨(lin) 河、塔川秋色等“微景區”176個(ge) ,打造旅遊風景道10條,鄉(xiang) 村旅遊覆蓋全市七成以上村莊。

  數據統計顯示,2022年,黃山市村集體(ti) 經營性收入4.42億(yi) 元,同比增長75.3%,穩步走出一條產(chan) 業(ye) 興(xing) 、百姓富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路。

  驅車從(cong) 休寧縣城出發,沿著蜿蜒的縣道行駛約一個(ge) 小時後,便抵達位於(yu) 新安江上遊的流口鎮流口村。蜿蜒清澈的新安江源、幹淨整潔的通村道路、清新美麗(li) 的農(nong) 家院落……如今的流口村,儼(yan) 然一幅和諧美麗(li) 的鄉(xiang) 村畫卷。

  “前些年可不是這樣的。”流口村村民盛杏源指著麵前的河道向記者介紹,“過去大家都把垃圾往河裏扔,岸邊掛滿了花花綠綠的塑料袋。自從(cong) 2016年村裏開了黃山市第一家‘生態美超市’,平日這些被隨手扔掉的垃圾都可以兌(dui) 換生活用品,大家都不再亂(luan) 丟(diu) 垃圾了。”

  時至今日,“生態美超市”這一創新模式已經在新安江流域建成了407家,覆蓋新安江流域黃山段沿江所有行政村(社區),成為(wei) 農(nong) 村環境治理的重要載體(ti) 。

  鄉(xiang) 村要發展,環境是底色。黃山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朱洪平介紹,黃山市堅持鄉(xiang) 村綠色生態循環發展,在安徽率先推廣農(nong) 藥集中配送,全域農(nong) 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同時,打造全域茶葉無農(nong) 殘城市,建設區域性綠色生態產(chan) 品交易中心,推進排汙權、用水權、林業(ye) 碳匯市場化交易,努力讓綠水青山成為(wei) 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既要有“麵子”,更要重“裏子”。近年來,黃山市深入挖掘徽州文化優(you) 秀因子,深化黨(dang) 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實踐,創新推出“駐村夜訪”“群眾(zhong) 點名、領導接訪”“迎客鬆義(yi) 警”等有效做法,並依托“生態美超市”“信用超市”等載體(ti) ,推深做實村規民約積分製,激發農(nong) 戶參與(yu) 治理內(nei) 生動力,引領群眾(zhong) 向上向善。

  眼下的黃山市,一幅農(nong) 業(ye) 有幹頭、農(nong) 村有看頭、農(nong) 民有奔頭的新安山居畫卷,正和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號角,在青山秀水間鋪陳開來。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