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科技合夥人”催發田野“致富花”
新華社濟南7月25日電 題:“科技合夥(huo) 人”催發田野“致富花”
新華社記者陳灝、劉開雄、賈雲(yun) 鵬
“到9月,我們(men) 這裏的葡萄就要成熟了。到秋天,我們(men) 打算再增加400畝(mu) 的葡萄。”說起村裏即將上市的“陽光玫瑰”葡萄,山東(dong) 菏澤鄆城縣唐廟鎮胡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胡宣峰由衷地開心。
誰能想到,幾年前這些葡萄還是他的“心病”。2019年,胡莊村采取黨(dang) 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模式種下了180畝(mu) 葡萄。本希望這些葡萄帶動村民增收,沒成想,因為(wei) 管理技術的缺乏,這些葡萄到了2020年該少量見產(chan) 的時候,卻幾乎見不到果子。大量投資麵臨(lin) “打水漂”的風險,讓胡宣峰愁得吃不下飯。
就在此時,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工作組來到了鄆城,並派出專(zhuan) 家團隊現場“會(hui) 診”。
冬剪不對路,枝條留得過密;開春打藥的時間節點和藥量也不對,綠盲蝽沒防住……在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葡萄種植技術專(zhuan) 家陳迎春看來,當時胡莊村的葡萄種得完全不對路。陳迎春帶著村民們(men) 對症下藥,次年葡萄的平均畝(mu) 產(chan) 量就達到2500斤,去年畝(mu) 產(chan) 更是超過5000斤,每畝(mu) 純收入超過3萬(wan) 元。
“專(zhuan) 家還指導我們(men) 建設冷庫,反季節銷售產(chan) 品。去年春節前後批發價(jia) 都到了每斤30元,比平時都翻倍了。”胡宣峰說,在陳迎春團隊的“手把手”教導下,村裏已經有30多個(ge) 會(hui) 種葡萄的“老把式”。如今胡莊村及周邊村葡萄種植麵積已經擴大到720畝(mu) ,並且帶動了當地的觀光采摘和土特產(chan) 銷售。
像陳迎春這樣活躍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一線的科研人員,在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已經有500多人,他們(men) 正讓農(nong) 業(ye) “科技樹”開出田間“致富花”。
為(wei) 彌合農(nong) 業(ye) 科技與(yu)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之間的“斷裂帶”,2020年6月開始,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選派科研人員紮根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線,既為(wei) 鄉(xiang) 村送技術、找門路,也以知識產(chan) 權、技術服務入股,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技合夥(huo) 人”。
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賈無介紹,他們(men) 在實踐中摸索出“專(zhuan) 家+農(nong) 民”利益共同體(ti) 、“黨(dang) 組織+專(zhuan) 家+合作社”、農(nong) 業(ye) 科技社會(hui) 化服務等10種模式,圍繞“科技幫、合夥(huo) 幹、產(chan) 業(ye) 興(xing) 、農(nong) 民賺”的目標,建設利益共同體(ti) 、科創聯合體(ti) 、農(nong) 科專(zhuan) 家工作室等各類載體(ti) 400餘(yu) 個(ge) ,著力打通科技進村入戶(入企)通道。
山東(dong) 臨(lin) 沂費縣紅薯育苗大戶吳電虎在和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專(zhuan) 家團隊合作後,更新了紅薯品種和栽培技術,種苗年銷售額從(cong) 500萬(wan) 元左右上升到去年的1800萬(wan) 元。
“以前我們(men) 這裏種的紅薯品相不好,隻能便宜賣給加工廠做澱粉。現在的新品種都是賣給商超、市場或者做果脯,價(jia) 格當然不一樣。”他說,通過引進農(nong) 科院新品種和新種植技術,當地的紅薯價(jia) 格從(cong) 每斤0.3元上升到0.7元左右,產(chan) 量也出現明顯提升,農(nong) 民一畝(mu) 地能多掙1500元左右。
“我每年得發出去四五百萬(wan) 元的工資。”吳電虎說,在播種、提苗等比較繁忙的時間段,工人日工資超過300元。在當地,像他這樣的育苗大戶已經發展到10多人,紅薯育苗和種植讓一批留守老人實現就近就業(ye) 。
“合夥(huo) 人”的實踐探索,也開始反哺科研。
茶葉專(zhuan) 家田麗(li) 麗(li) 與(yu) 招遠槐花嶺家庭農(nong) 場創建山東(dong) 省首個(ge) “專(zhuan) 家+農(nong) 民”利益共同體(ti) ,僅(jin) 用一年時間,就幫助農(nong) 場茶園扭虧(kui) 為(wei) 盈,不僅(jin) 使茶葉提前一個(ge) 月上市,而且效益增加了10倍。田麗(li) 麗(li) 得到了企業(ye) 分紅20萬(wan) 元並成立發展基金,支持新技術研發和應用。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要振興(xing) ,農(nong) 業(ye) 科技必須擔負起責任,給農(nong) 業(ye) 插上科技的翅膀。”賈無介紹,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計劃再用3年時間,組織院內(nei) 外1000名農(nong) 業(ye) 科技特派員,麵向山東(dong) 省100個(ge) 鄉(xiang) 鎮、1000個(ge) 村(企)、10000個(ge) 農(nong) 戶,複製推廣科技合夥(huo) 人模式,更好地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農(nong) 業(ye) 強省建設。(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