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丨“鄉村合夥人”唱響山鄉“振興曲”
新華社濟南7月27日電 題:“鄉(xiang) 村合夥(huo) 人”唱響山鄉(xiang) “振興(xing) 曲”
新華社記者賈雲(yun) 鵬、陳灝
盛夏時節的山東(dong) 濟寧泗水縣龍灣湖,群山環抱,碧波蕩漾。走進龍灣湖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區夾山頭村,順著蜿蜒的鄉(xiang) 村小道,等閑穀藝術糧倉(cang) 、夾山音樂(le) 廳、民俗博物館、山居民宿等在綠樹掩映下錯落分布,吸引遊客不時駐足拍照。
從(cong) 無人問津的山區貧困村,到如今的“網紅打卡地”,短短三四年時間,夾山頭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山東(dong) 等閑穀藝術糧倉(cang) 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田彬及其團隊的到來,改變了村莊的發展軌跡。”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嶽都林告訴記者,去年夾山頭村吸引了20多萬(wan) 名遊客,村集體(ti) 收入達到67萬(wan) 元。
在當地村民眼中,田彬還有一個(ge) 身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合夥(huo) 人。在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齊魯樣板過程中,山東(dong) 在引才、用才上下功夫,通過多種形式招募鄉(xiang) 村振興(xing) 合夥(huo) 人,推動企業(ye) 家、創業(ye) 者、專(zhuan) 家學者、技術能手等各類人才“上山下鄉(xiang) ”,與(yu) 村集體(ti) 在產(chan) 業(ye) 、項目、勞動力等方麵結對合作,共同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
田彬團隊是泗水縣招募的第一批合夥(huo) 人。他們(men) “牽手合夥(huo) ”夾山頭村後,對村內(nei) 廢棄糧倉(cang) 和閑置民居進行改造,先後落地了研學體(ti) 驗、民俗旅遊、文化創意等10個(ge) 項目。
“這裏有綠水青山的自然稟賦優(you) 勢,我們(men) 一群誌同道合的合夥(huo) 人,通過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抱團取暖的方式,讓業(ye) 態規模越做越大。”田彬說,他們(men) 已在龍灣湖示範區孵化出砭鄉(xiang) 砭石、陶立方、川上咖啡等40多個(ge) 業(ye) 態。
人才興(xing) 帶動鄉(xiang) 村興(xi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合夥(huo) 人通過直接投資、技術入股、創意合作、智力支撐等形式,推動村莊變景區、農(nong) 家變客房、農(nong) 副產(chan) 品變旅遊商品,既盤活了農(nong) 村閑置資源、又能帶動群眾(zhong) 就地就近就業(ye) ,實現合夥(huo) 人、村集體(ti) 、村民共贏,激發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內(nei) 生動力。
從(cong) 鄒城市大束鎮大洪溝村村口往裏走,高端民宿、鄉(xiang) 風禮堂、大師創作工坊等業(ye) 態一一出現。前幾年,大洪溝村引進社會(hui) 資本作為(wei) 合夥(huo) 人,盤活利用村內(nei) 70套閑置宅院和周邊460餘(yu) 畝(mu) 低效閑置土地,昔日的“空心村”變身為(wei) 鄉(xiang) 創產(chan) 業(ye) 園。
“我們(men) 通過免租金、合夥(huo) 經營、利潤分成等方式,又引進160餘(yu) 名合夥(huo) 人,打造出靈泉春茶、漢服館、浮生小酒館、咖啡屋等幾十個(ge) 項目。”鄒城市大洪溝旅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維飛說。
為(wei) 讓合夥(huo) 人與(yu) 村居精準對接,山東(dong) 不少地方妙招頻出。在臨(lin) 沂市沂南縣,當地對村莊可盤活利用的閑置院落、廠房、土地、勞動力等資源要素和企業(ye) 的資金、技術、產(chan) 品、渠道等優(you) 勢要素,以及村居對企業(ye) 的發展需求和企業(ye) 對村居的資源需求進行梳理,搭建起鄉(xiang) 村振興(xing) 合夥(huo) 人信息平台。
“我們(men) 已分別梳理出10125項供給要素清單和8588項需求意願清單,同時建立風險清單,通過風險管控最大限度避免風險發生。”沂南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孫曉燕說,信息平台促進了村企供需要素高效匹配。目前,沂南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合夥(huo) 人達成合夥(huo) 項目意向519個(ge) ,其中達產(chan) 項目160個(ge) 、在建項目247個(ge) ;預計撬動社會(hui) 資本31.6億(yi) 元,受益群眾(zhong) 4.9萬(wan) 戶,年增加村集體(ti) 收入超5000萬(wan) 元。
山東(dong) 還在土地流轉、資金補助、擔保貸款、引才補貼、技能培訓等方麵出台配套政策,解決(jue) 合夥(huo) 人的實際困難,讓他們(men) 來得了、留得下、能發展。在泗水縣龍灣湖示範區,當地人社部門針對合夥(huo) 人項目缺技能工人的問題,通過“送培訓入村”等方式,免費培訓農(nong) 村勞動力。聖水峪鎮東(dong) 仲都村村民陳豔楠就是受益者,她經過咖啡師培訓後,已在家門口的一家咖啡店上班。
在改變鄉(xiang) 村模樣的同時,合夥(huo) 人項目的持續落地還讓不少地方的村民實現了土地流轉有“租金”、房屋入股有“股金”、入園就業(ye) 有“薪金”,走上了增收致富路。大洪溝村村民王玉娥家的4間平房被改造成民宿後,她當上了民宿管家。“現在家門口上班,掙錢顧家兩(liang) 不誤。每月能掙兩(liang) 三千元,年底還有分紅。”她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