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科技自立自強 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作者:丁明磊(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石敏傑(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秦錚(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的時代背景下,科學技術從(cong) 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和人民幸福安康。科技創新對我國來說,不僅(jin) 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如果科技創新無法發揮核心支撐作用,就可能影響甚至遲滯現代化進程。要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必須打造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
一、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戰略支撐,凝聚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百年奮鬥的曆史經驗
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為(wei) 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創造了社會(hui) 條件和文化環境,科學是五四時期思想啟蒙的重要內(nei) 容之一,無數仁人誌士懷著“科學救國”“教育救國”“人才救國”的偉(wei) 大理想,積極提倡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和宣傳(chuan) 馬克思主義(yi) ,奮起爭(zheng) 取民族獨立。建黨(dang) 百多年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ge) 曆史時期,都高度重視科技事業(ye) ,確立了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和戰略支撐作用。毛澤東(dong) 同誌曾指出:“自然科學是人民爭(zheng) 取自由的一種武裝”。我們(men) 黨(dang) 善於(yu) 發揮科學技術作用,為(wei) 軍(jun) 事鬥爭(zheng) 勝利提供堅強保障,並為(wei) 新中國成立後的現代化建設做了諸多科學技術實踐的準備。新中國的建立在全國範圍內(nei) 為(wei) 科技發展創造了條件,維護國防安全、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等國家戰略需求對我國“一窮二白”的科技事業(ye) 發展提出了迫切需求,以科技進步推動生產(chan) 力發展,實現國家工業(ye) 化和四個(ge) 現代化,是幾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強國信念。1960年代初,國內(nei) 外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我國在《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十年規劃)中凝練出“自力更生,迎頭趕上”的總方針,提出“動員和組織全國的科學技術力量,自力更生地解決(jue) 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中的關(guan) 鍵科學技術問題”。步入新世紀,《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作為(wei) 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基本建立以及加入WTO後的第一個(ge) 科技規劃,提出“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十六字科技工作的指導方針。其中“自主創新”這一方針的提出更是經過2000多名科學家、經濟學家和企業(ye) 家曆經一年多戰略研究、討論和反複論證。
黨(dang) 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戰略支撐;黨(dang) 的二十大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納入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ti) 目標。可以看到,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men) 攀登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自立自強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與(yu) 時俱進的新要求。當前,我國已經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既體(ti) 現了與(yu) 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創新驅動一脈相承的發展內(nei) 涵,也體(ti) 現了充分發揮我國科技創新良好基礎和獨特優(you) 勢,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向更高水平邁進的必然趨勢和內(nei) 在要求,同時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guan) 鍵。
二、我國科技自立自強根基不斷夯實,為(wei)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科技自立自強是由科技大國走向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隻有夯實科技發展根基,才能為(wei) 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成長空間,才能讓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越走越寬。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ye) 實現了曆史性、整體(ti) 性、格局性的重大變化。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行、領先階段。科技實力正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新的變化,成為(wei) 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yu) 者和共同解決(jue) 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推動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
從(cong) 科技整體(ti) 實力來看,2022年我國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超過3萬(wan) 億(yi) 元,是2012年的3倍,居世界第二位;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5%,超過了歐盟平均水平;基礎研究投入約1951億(yi) 元,是2012年的3.9倍,占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比重由4.8%提升至6.3%。與(yu) 此同時,我國發明專(zhuan) 利申請量10餘(yu) 年來全球最多,PCT國際專(zhuan) 利申請量連續多年蟬聯世界第一;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數量連續3年位居世界第二;化學、物理、數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等14個(ge) 領域學科論文被引用次數進入世界前二。此外,我國在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WIPO)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中排名從(cong) 2012年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第11位,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走出了一條從(cong) 人才強、科技強到產(chan) 業(ye) 強、經濟強、國家強的新道路,為(wei) 我國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貢獻了卓越的科技力量。
從(cong) 部分關(guan) 鍵領域來看,我國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持續提升,為(wei) 引領未來科技變革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前沿技術領域,量子信息、幹細胞、腦科學等方向湧現出一大批重大原創科技成果,悟空、墨子、慧眼、碳衛星等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戰略高技術領域,深空、深海、深地、深藍等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收官,中國空間站實現長期駐人,火星探測啟動,深海空間站穩步建設,北鬥導航係統實現全球化運營。高端產(chan) 業(ye) 方麵,關(guan) 鍵核心技術穩步突破推動產(chan) 業(ye) 向中高端攀升,移動通信實現“3G突破、4G同步、5G引領”,5G在全球率先實現規模化應用,國產(chan) 大飛機C919成功商業(ye) 首飛,超超臨(lin) 界燃煤發電、特高壓輸變電、雜交水稻、海水稻等領域均保持世界領先。可以說,科技賦能已經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顯著標誌,科技創新成為(wei) 引領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動力。
三、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拓展新空間
麵向未來,我們(men) 必須搶抓機遇,迎難而上,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wei)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貢獻科技力量。
一是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撐,打造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堅持黨(dang) 管人才,堅持服務大局,堅持遵循規律,堅持實踐標準,堅持開放合作,強化自主培養(yang) ,以全球視野和世界一流標準,從(cong) 戰略規劃、法規政策、資源配置等方麵做好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統籌,進行係統性和針對性的戰略設計。
二是健全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立大學、科研院所、國家實驗室體(ti) 係與(yu) 領軍(jun) 企業(ye) 協同機製。建立“高原造峰”攻關(guan) 機製,強化跨領域、跨部門、跨地區的統籌協調能力,形成快速動員和集結組合,提升承接國家重大科研任務開展聯合攻關(guan) 的能力。
三是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形成支持全麵創新的基礎製度。強化科技規劃、資源、政策的統籌協調機製,推動科技政策與(yu) 財稅、產(chan) 業(ye) 、金融、社會(hui) 、人才等政策的銜接配套。深化科教融合與(yu) 人才發展體(ti) 製改革,優(you) 化創新要素流動和配置體(ti) 製,完善知識產(chan) 權與(yu) 技術標準製度,健全科技倫(lun) 理與(yu) 科技安全風險防範製度。
四是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發揮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引領支撐作用。加強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體(ti) 係的頂層設計、係統集成與(yu) 協同創新。圍繞領軍(jun) 企業(ye) 構建重點領域體(ti) 係化、任務型的產(chan) 學研創新聯合體(ti) ,使其成為(wei) 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高度協同深度融合的主體(ti) 力量,促進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與(yu) 中小微企業(ye) 開展融通創新。
五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水平。靈活運用市場政策工具,促進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快速成長。完善支持科技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通過首購首訂、預留采購份額、評審優(you) 惠等方式,加大對創新產(chan) 品采購力度。探索新技術監管特區,在新興(xing) 領域建立激勵創新、包容審慎、及時規範的市場監管體(ti) 係。
六是形成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開放創新生態。著力完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式,構建全要素一體(ti) 化配置的創新服務體(ti) 係。建立領先技術的應用市場,快速審批應用、平台支撐、環境、創業(ye) 投資投早投小,加強企業(ye) 主導對前沿技術的生態構建。統籌推進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試點實施一批製度型開放的改革舉(ju) 措,打造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創新創業(ye) 環境。
【本文是國家高端智庫重點研究課題“科技創新支撐擴大內(nei) 需的重大推進措施研究”(編號ZXZK202304)和科技部專(zhuan) 項“麵向科技強國建設的科技能力體(ti) 係化構建與(yu) 提升路徑研究”(編號KJQG202202)階段性研究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