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山川疊翠滿目新——內蒙古通遼市打好綠色轉型發展組合拳

發布時間:2023-08-02 09:4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 王瀟 光明日報通訊員 唐春香

  盛夏,遼闊的內(nei) 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大地,一派綠意蔥蘢。

  綠色,是科爾沁草原永恒的顏色,地處科爾沁草原腹地的通遼正努力守護著科爾沁清新的綠、蓬勃的綠。2066萬(wan) 畝(mu) 嚴(yan) 重沙化土地、900多萬(wan) 畝(mu) 水土流失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草原植被蓋度提高到64.86%,環境空氣質量平均優(you) 良天數比例達到92.9%……山川起翠屏,秀水作藍帶,裝點出通遼市一幅幅天藍水碧、地綠人宜的美麗(li) 畫卷。

  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關(guan) 鍵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通遼堅決(jue) 擺脫傳(chuan) 統路徑依賴、告別粗放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更加注重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產(chan) 業(ye) 層次與(yu) 核心競爭(zheng) 力,集中集聚、集約集群發展的產(chan) 業(ye) 格局初步形成。

  如今,通遼市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聚焦綠色轉型、聚力高質量發展,全力構築綠色農(nong) 畜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綠色煤電鋁產(chan) 業(ye) 、現代能源示範產(chan) 業(ye) 等產(chan) 業(ye) 集群,打出一套綠色轉型發展組合拳。

  生態治理 構築北疆綠色屏障

  地處科爾沁沙地腹部的通遼,沙地麵積為(wei) 4104萬(wan) 畝(mu) ,占科爾沁沙地總麵積的52.7%。這裏曾經一度是全國沙化極度嚴(yan) 重、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的地區之一。無草無樹,鳥獸(shou) 絕跡,沙起塵飛。

  如今,一道綠色長城在北疆崛起。站在科左後旗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雙千萬(wan) 畝(mu) 努古斯台項目區的山丘上眺望,一棵棵樟子鬆迎風屹立,高低相間的植被密密麻麻鋪展,綿延至遠方。

  “2008年我們(men) 測算過,科左後旗的沙地有460萬(wan) 畝(mu) ,為(wei) 了種樹,我們(men) 常年吃住在沙坨子裏。現在,想找大麵積的沙地植樹都難了,我們(men) 這些植樹人快‘失業(ye) ’了!”科左後旗林業(ye) 和草原局局長陳輝感慨。

  來到科左後旗植樹造林現場,還沒等站穩,就被一陣狂風吹了一個(ge) 趔趄,裸露在外的皮膚瞬間就上了一層“黃沙妝”。大風、缺水、流沙,是許多栽種在沙地中的小樹苗難以跨過的“坎兒(er) ”,這也是在沙地中種樹成活率不到50%的主要原因。

  “咱們(men) 這個(ge) 項目區裏的樹,隻要按照正確的方法栽種就保活!”科左後旗林業(ye) 工作站站長朝克吐說,“我們(men) 根據科爾沁沙地沙土蒸發量大又快,而且風速等級高等氣候和立地條件因素,研究出來‘深栽淺埋’等一係列造林新技術。”

  科左後旗林業(ye) 工作站經實際數據分析,采用“深栽淺埋”這種樟子鬆造林新技術後,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提高到90%以上,且苗木長勢旺盛,畝(mu) 均節省成本963.5元,還可免去補植、補造過程,減少50%的澆水次數,節省水資源55.8%。節水高效的“深栽淺埋”樟子鬆造林新技術,可以實現四季造林,這一技術的應用和推廣,讓科爾沁大地實現快速“換裝”,為(wei) 防沙治沙貢獻通遼智慧。

  目前,通遼市已有2066萬(wan) 畝(mu) 嚴(yan) 重沙化土地、900多萬(wan) 畝(mu) 水土流失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和沙化麵積呈現雙縮減趨勢,極重度沙化麵積減少了36%,沙塵天氣明顯減少,科爾沁沙地達到了“生態狀況惡化整體(ti) 穩定遏製,重點治理區域全麵好轉”的局麵,逐漸形成了生態與(yu) 氣候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的態勢。

  “林草植被蓋度增加,山、沙‘兩(liang) 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不少地區通過治山、治沙,依托建設養(yang) 畜、發展林果業(ye) ,使農(nong) 牧民走上致富之路。”通遼市林草局副局長李向峰表示,平原區通過農(nong) 田林網建設,使1000多萬(wan) 畝(mu) 農(nong) 田得到有效保護,糧食產(chan) 量淨增20%以上,生態脆弱地區等通過減少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活動、搬遷轉移農(nong) 牧民,生態得到有效保護,植被得以休養(yang) 生息。

  科技賦能 打造產(chan) 業(ye) 黃金名片

  在發酵、提取、精製等一係列工藝的“加持”下,玉米身價(jia) 翻了250多倍,被送往歐洲、東(dong) 南亞(ya) 、澳大利亞(ya) ......在通遼,玉米除了做飼料、榨油外,還能變成蘇氨酸、亮氨酸、甘露糖、硬葡聚糖等120多種高附加值產(chan) 品。小小玉米經曆“72變”,串起了“農(nong) 頭工尾”的“黃金產(chan) 業(ye) 鏈”。

  走進科左中旗20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挺拔的玉米苗正在茁壯成長。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的通遼市種植玉米已有100多年曆史,是我國重要的玉米生產(chan) 基地。作為(wei) “當家作物”,這裏的玉米在科技賦能下,正在實現新跨越。2022年,全市玉米產(chan) 量達到175億(yi) 斤,田間地頭成熟的金黃玉米,經過收割和脫粒,有近一半搭上運輸卡車來到加工廠,開啟“變身之旅”。在通遼市科爾沁區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產(chan) 25萬(wan) 噸的蘇氨酸生產(chan) 線改造項目正在忙碌施工,投產(chan) 後將成為(wei) 全球單體(ti) 產(chan) 量最大的生產(chan) 線。在這裏,一株玉米被“吃幹榨淨”,應用於(yu) 調味、生化、飼料、醫藥等多個(ge) 領域。

  近年來,通遼市先後出台了一係列促進玉米生物科技產(chan) 業(ye) 發展的政策措施及規劃。此外,根據全球玉米精深加工發展方向、產(chan) 業(ye) 鏈條及主導產(chan) 品,政企聯動繪製出“玉米產(chan) 業(ye) 圖譜”,按“圖”索驥,靠“譜”招商。目前,27家玉米精深加工企業(ye) 紛紛落戶當地,圍繞酸、醇、糖、膠、藥,培育形成了13大類200多種產(chan) 品的全株產(chan) 業(ye) 鏈,“通遼黃玉米”正在成為(wei) 響當當的“黃金名片”。

  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造就了“黃金肉牛帶”。20世紀50年代起,通遼市就以蒙古牛和三河牛為(wei) 母本,以西門塔爾牛為(wei) 父本,不斷選育改良,在90年代初培育出了既能適應草原自然條件又繼承世界優(you) 秀品種基因的“科爾沁牛”,徹底結束了我國肉牛種源完全依靠進口的曆史。

  此後,通遼市繼續打好種業(ye) “翻身仗”,成立科爾沁肉牛種業(ye) 公司,組建肉牛育種核心群,培育科爾沁牛新品種。今年5月,在國家級種公牛站——通遼京緣種牛繁育公司,記者目睹了凍精生產(chan) 全過程。剛剛采集的種公牛精液,經過密度和活力檢測後,進行稀釋、罐裝和冷凍保存,其中一部分用於(yu) 出售,一部分將免費提供給通遼當地的養(yang) 殖戶。

  在2022年度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發布的基因選擇指數育種值全國排名前100名的種公牛中,通遼市就占47頭,全國排名第一。“育種值越高,遺傳(chuan) 就越穩定,對後代的改良就會(hui) 越好,因此它們(men) 後裔的產(chan) 值平均每頭比其他同種後裔的產(chan) 值要高出500到2000元。”京緣種牛繁育公司副總經理侯景輝介紹。

  截至目前,通遼市建成兩(liang) 個(ge) 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和1個(ge) 國家級種公牛站,優(you) 質種公牛存欄180頭,年產(chan) 凍精300萬(wan) 支以上、優(you) 質牛胚胎5000枚以上,在成為(wei) 全市肉牛改良動力之源的同時,也已經成為(wei) 國內(nei) 34個(ge) 國家級種公牛站優(you) 質種源供應主體(ti) 。

  優(you) 質種源加上不斷完善的良種繁育推廣體(ti) 係、動物防疫體(ti) 係及有力的市場推動,肉牛產(chan) 業(ye) 成為(wei) 全市農(nong) 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在全市2103個(ge) 嘎查村中,以養(yang) 牛為(wei) 主導產(chan) 業(ye) 的有1260個(ge) ,76萬(wan) 農(nong) 牧戶中18萬(wan) 戶以上從(cong) 事肉牛養(yang) 殖。肉牛存欄量、出欄量及牛肉產(chan) 量均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

  “追風逐光” 開辟能源新賽道

  驅車行駛在位於(yu) 通遼市西北部的霍林郭勒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近處,整齊排列的光伏板在陽光下泛起層層“漣漪”;遠處,一排排“大風車”沿著山脈高聳矗立,巨大的扇葉在風中轉動著長長的“手臂”,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綠電……霍林郭勒,這座因煤而興(xing) 的工業(ye) 城市正在加快“追風逐光”的腳步,摘掉“雙高”標簽,一路向“綠”而行。

  今年5月,霍林郭勒市與(yu) 鄰近的興(xing) 安盟科右中旗達成戰略合作,牽手建立新能源跨盟市開發聯動機製。

  “霍林河地區是通遼市的重工業(ye) 基地。目前,我們(men) 的電解鋁產(chan) 能是270萬(wan) 噸,電力裝機855萬(wan) 千瓦,但新能源占比低,為(wei) 解決(jue) 能耗高、排放高的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實施綠電替代是必由之路。”霍林郭勒市市長嵇海洋介紹,企業(ye) 在科右中旗建設新能源項目,所產(chan) 生的固定資產(chan) 投資、產(chan) 值、稅收等全部歸科右中旗統計支配,霍林郭勒市負責消納,這樣不僅(jin) 解決(jue) 了霍林郭勒市綠電占比低的問題,同時也能帶動經濟發展,實現共贏。

  作為(wei) 內(nei) 蒙古東(dong) 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通遼市以新能源開發催生新產(chan) 業(ye) 發展,全力打造新能源全產(chan) 業(ye) 鏈。科學推進風光資源開發,把新能源發展的重點放在就地消納上,大力實施源網荷儲(chu) 一體(ti) 化、工業(ye) 園區可再生能源替代、風光儲(chu) 氫一體(ti) 化等項目,穩步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ti) 係,賦能綠色鋁基新材料基地、玉米生物科技低碳智慧園區、綠色低碳鎳鐵合金產(chan) 業(ye) 園和風光氫儲(chu) 氨一體(ti) 化零碳產(chan) 業(ye) 園。

  6月11日,通遼綠電製造產(chan) 業(ye) 轉移項目啟動暨小金汽車一期工程開工儀(yi) 式在科爾沁工業(ye) 園區舉(ju) 行,總投資約300億(yi) 元,達產(chan) 後年工業(ye) 產(chan) 值將達到700億(yi) 元。“項目對提升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整體(ti) 層次、加快構建多元支撐體(ti) 係具有重要意義(yi) ,是承接產(chan) 業(ye) 轉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重大成果。”內(nei) 蒙古自治區黨(dang) 委常委、通遼市委書(shu) 記孟憲東(dong) 表示。

  目前,一批新型能源項目建設正在有序推進,隨著龍馬新能源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園、通遼市天順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等一個(ge) 個(ge) 特色鮮明的新能源產(chan) 業(ye) 項目落地生根,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的創新資源和創新力量正在加速聚集。今年,通遼市加快新能源全產(chan) 業(ye) 鏈建設步伐,推動風電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年內(nei) 形成2000台套風機產(chan) 能,促進新能源前沿技術轉化、應用場景拓展,全力打造風光氫儲(chu) 全產(chan) 業(ye) 鏈裝備製造基地。係統推進能源減碳、工業(ye) 降碳、生態固碳、生活低碳。推動綠電大規模替代、高比例就地消納轉化,實施新能源項目27個(ge) ,新增裝機200萬(wan) 千瓦以上。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2日 05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