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昆曲成為文化名片
【一線講述】
木偶昆曲成為(wei) 文化名片
講述人:江蘇吳江木偶昆曲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施曉明
提起“昆曲”或“木偶戲”,大家並不陌生。但“木偶昆曲”的形式,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挺新鮮的。作為(wei) 第四批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吳江七都木偶昆曲以昆曲為(wei) 媒介,以人偶為(wei) 形式,演繹出“雙手提治生旦淨醜(chou) 千般態,一腔唱妙喜怒哀樂(le) 百樣聲”的文化魅力,膾炙人口的《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等,至今常演不衰。
我師父姚五寶所在的洪福木偶昆劇團,前身是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吳越村姚家創建的“公記保和堂”戲班。2004年,我師父已是耄耋老人。七都鎮出資委托蘇州昆曲學校負責木偶昆曲的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教學。正因這個(ge) 機緣,我和孫菁、施錦芳成了師父的“關(guan) 門弟子”。
回首來路,我們(men) 能因傳(chuan) 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而驕傲和自豪,也積累了一些心得。大多數觀眾(zhong) 欣賞木偶昆曲,隻是覺得新奇有趣。其實,學習(xi) 木偶昆曲,是個(ge) “苦活”,更是個(ge) “細活”。提線木偶的操縱,不僅(jin) 需要很強的臂力,更需要精細的把控力。木偶的手指、手腕等各個(ge) 部位均有線係著,最多時操縱板上連著三十多根線。看似簡單的“翻跟鬥”“拔劍收劍”動作,掏線指法相當複雜,是對演員協調性和熟練度的大考驗。
為(wei) 使木偶昆曲薪火相傳(chuan) ,我們(men) 曾在七都小學開設“小昆班”,在孩子們(men) 心裏播下木偶昆曲的種子。可以說,讓更多人了解和體(ti) 驗木偶昆曲,接納、喜愛這門傳(chuan) 統文化,也是另一種意義(yi) 上的傳(chuan) 承。
為(wei) 讓更多人喜愛木偶昆曲,我們(men) 嚐試進行創新。內(nei) 容上,每年推出新曲目,編排《喜羊羊和灰太狼》兒(er) 童劇,或《十五貫》廉政主題劇;形式上,為(wei) 增強可看性,我們(men) 把傳(chuan) 統的“木偶台前人在台後”,改為(wei) “人偶同台表演”,演員和木偶扮相一致,演起來妙趣橫生;舞美方麵,借鑒現代舞台劇的聲光電運用,氛圍感起來了,觀眾(zhong) 更容易身臨(lin) 其境。
文旅融合發展,七都的曆史文化通過木偶昆曲得以展示,木偶昆曲成為(wei) 古鎮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我們(men) 不僅(jin) 有定期演出,而且還開設免費課程,給遊客不一樣的文化體(ti) 驗。在七都街頭,“退役”的木偶作為(wei) “文化大使”展示亮相。同時,我們(men) 推出了許多俏皮可愛的文創產(chan) 品,希望用更時尚的方式,讓傳(chuan) 統曲藝走進更多年輕人中間。
今年,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公示了第一批全國“一縣一品”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名單,其中七都鎮昆曲木偶入選“文藝演出類”名單。未來,我們(men) 對木偶昆曲的傳(chuan) 承更加充滿信心,保護傳(chuan) 承的空間將更廣闊。
(光明日報記者蘇雁、光明日報通訊員趙魏偞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8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