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39】甘肅:簡牘絕學“用起來”“熱起來”

發布時間:2023-08-11 09:4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39】

  光明日報記者 宋喜群 王冰雅 光明日報通訊員 馬原菲 白富宙

  “下午的讀簡課,你占座了嗎?”

  在蘭(lan) 州大學,常能聽到同學間這樣詢問。每周一期的讀簡課,是同學們(men) 爭(zheng) 搶的“香餑餑”,一座難求。

  “接觸簡牘,讓我進入了一個(ge) 更加廣袤的學術天地。它的瑰麗(li) 、深邃令我著迷……”談起學簡,蘭(lan) 州大學文學院本科生任思行一臉沉醉。

  如今,像任思行這樣,愛上簡牘的年輕人不在少數,昔日冷門的簡牘學,正走出乏人問津的窘境,越來越多被“用起來”,不知不覺已“熱起來”。

  甘肅是簡牘大省,全國80%的漢簡出自這裏,出土數量超過8萬(wan) 枚。這些在漢代郵驛、烽燧下沉睡了近兩(liang) 千年的吉光片羽,記錄著兩(liang) 千多年前華夏大地的曆史風貌。

  但對普通人來說,很多簡牘內(nei) 容晦澀,學術門檻很高。簡牘學也因此一度成為(wei) “絕學”。

  為(wei) 了擺脫這一局麵,近年來,甘肅采取一係列措施。

  先從(cong) 簡牘保護做起,建立起專(zhuan) 業(ye) 機構。

  2012年,甘肅成立簡牘博物館,這是全國唯一一家省級簡牘類專(zhuan) 題博物館。為(wei) 解決(jue) 簡牘隻能保存、無法展示的問題,2019年又開工建設近4萬(wan) 平方米的新館。

  “敦煌漢簡、居延漢簡、懸泉漢簡……這些珍貴簡牘將與(yu) 公眾(zhong) 麵對麵。”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jun) 告訴記者,目前,博物館利用紅外線掃描和高精度拍攝技術,已經實現了簡牘管理的數字化。

  “甘肅簡牘的整理與(yu) 研究,需要一支穩定的科研團隊。”這是漢簡專(zhuan) 家的共識。

  如何建立這樣的科研團隊?在這方麵,簡牘博物館和蘭(lan) 州大學各有所長,又都有短板:簡牘博物館擁有豐(feng) 富的簡牘館藏,急需專(zhuan) 家助力;蘭(lan) 州大學有西北地區唯一的古文字學強基班,卻缺乏相應的資源。

  甘肅省便將這兩(liang) 家單位“撮合”在一起,館校合作,互補共贏!2021年8月,甘肅簡牘博物館、蘭(lan) 州大學文學院聯手開辦“蘭(lan) 山論簡”讀簡班。

  目前,讀簡班已舉(ju) 辦62期,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參與(yu) 簡牘學的傳(chuan) 承和發展。

  “從(cong) 不辨簡牘為(wei) 何物,到能讀懂懸泉漢簡的文字,再到對其反映的社會(hui) 生活提出自己的學術觀點,在讀簡班這個(ge) 溫暖的家庭裏,我們(men) 每天都在收獲成長和進步。”蘭(lan) 州大學文學院古文字學強基班的本科生王瑞霖告訴記者。

  一流人才的培養(yang) ,需要一流學科的支撐,需要匯聚更多力量。

  西北師範大學簡牘學科同樣實力雄厚,閻文儒、金少英等知名簡牘學家相繼在此任教,不僅(jin) 擁有學術期刊《簡牘學研究》,《河西考古雜記》《懸泉漢簡研究》等優(you) 質成果也蜚聲學界。

  甘肅省創造條件,全力支持西北師大簡牘學爭(zheng) 創國家一流學科。

  2021年,成立西北師大簡牘研究院;2022年2月,將西北師大簡牘學科列入省屬高校國家一流學科突破工程……鼓勵學校出台政策,優(you) 先支持簡牘學重大項目建設和人才培養(yang) 。

  “通過激發青年教師從(cong) 事簡牘學研究的熱情,學校凝聚了學科團隊,推動了一流成果的持續產(chan) 出。”西北師範大學副校長、簡牘研究院院長田澍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學校很多教師參與(yu) 到海內(nei) 外矚目的懸泉漢簡整理工作,工作卓有成效。

  “簡牘,無論是斷章殘句還是完整冊(ce) 書(shu) ,它承載的,是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光輝思想和燦爛文明。隻有讓它走向大眾(zhong) ,方能更好地凝聚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甘肅省委宣傳(chuan) 部常務副部長馬玉萍說。

  為(wei) 此,今年上半年,甘肅舉(ju) 辦了“簡述中國”全國簡牘書(shu) 法大展,吸引了全國眾(zhong) 多書(shu) 法愛好者踴躍參與(yu) 。

  “簡牘書(shu) 寫(xie) 為(wei) 簡牘研究提供了支撐,也極大促進了公眾(zhong) 對簡牘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大展評審會(hui) 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陳振濂感慨,“簡牘之美,正越來越深入人心!”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1日 01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