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經三十年,內地企業赴港上市已達1400餘家
核心閱讀
香港成為(wei) 中國企業(ye) 首選境外上市地,中國企業(ye) 也成為(wei) 香港市場的中堅力量。自1993年,青島啤酒率先在港發行H股,打開了內(nei) 地企業(ye) 在港上市序幕,截至2023年7月,在港上市的中國企業(ye) 已達到1400餘(yu) 家。
本報記者 周芬棉
三十多年前中國資本市場初建,上市公司數量寥寥。
三十多年後,逾5000家上市公司在科技創新、吸納就業(ye) 、穩定經濟等方麵發揮著“壓艙石”作用。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內(nei) 地企業(ye) 在許多國家和地區上市。其中,香港成為(wei) 中國企業(ye) 首選境外上市地,中國企業(ye) 也成為(wei) 香港市場的中堅力量。自1993年,青島啤酒率先在港發行H股,打開了內(nei) 地企業(ye) 在港上市序幕,截至2023年7月,在港上市的中國企業(ye) 已達到1400餘(yu) 家。
隨著資本市場不斷開放,中國企業(ye) 境外上市的日益增多,也結出豐(feng) 碩的成果。
走上法治化規範化之路
內(nei) 地企業(ye) 赴境外上市,走的是法治化規範化之路。
據中銀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曉宇介紹,早在1994年和1997年,國務院就分別出台了《國務院關(guan) 於(yu) 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別規定》《國務院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在境外發行股票和上市管理的通知》,針對境外上市監管提出具體(ti) 要求。
據證監會(hui) 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為(wei) 適應時代發展,2021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依法從(cong) 嚴(yan) 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提出,修改國務院關(guan) 於(yu) 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別規定,明確境內(nei) 行業(ye) 主管和監管部門職責,加強跨部門監管協同。依據新證券法,經國務院批準,證監會(hui) 於(yu) 2023年2月17日發布《境內(nei) 企業(ye) 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完善境外發行上市製度;完善監管製度,加強監管協同;增加製度包容性,深化對外開放。
現如今,內(nei) 地企業(ye) 赴境外上市已非自行探索,而是日益走向了法治化、規範化之路。
據證監會(hui) 副主席李超在H股30周年誌慶活動上披露,截至2023年7月,在港上市的中國企業(ye) 已經達到1400餘(yu) 家,在香港市場的上市公司數量、市值、成交量占比分別超過了五成、七成和八成。香港成為(wei) 中國企業(ye) 首選境外上市地,中國企業(ye) 也成為(wei) 香港市場的中堅力量。
北京海潤天睿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huo) 人王肖東(dong) 律師說,中國內(nei) 地企業(ye) 境外上市地,除了香港、美國和新加坡之外,還主要集中在瑞士、加拿大、英國,德國、澳大利亞(ya) 、法國、韓國、日本等地。由於(yu) 一些上市公司是經過在海外注冊(ce) 空殼公司搭橋上市,所以總的家數、規模統計尚不太準確,但根據公開報道及信息來看,香港、美國、新加坡是內(nei) 地企業(ye) 境外上市最為(wei) 集中的地區。
在《境內(nei) 企業(ye) 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開始實施以後,內(nei) 地企業(ye) 赴境外上市要向中國證監會(hui) 報備,並且要經過有關(guan) 機構的涉密性審查。
全球投資者享中國紅利
境外上市帶來的利益是多方麵的。
李超說,隨著內(nei) 地企業(ye) 在港上市序幕拉開,大批金融機構、資金、人才集聚香港,為(wei) 香港逐漸成為(wei) 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提供了堅定支撐,也為(wei) 中國經濟和企業(ye) 現代化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具有重要裏程碑意義(yi) 。兩(liang) 地資本市場風雨同舟、攜手並進,經受住了亞(ya) 洲金融風暴、國際金融危機等困難挑戰,取得一係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李超說,早期中國企業(ye) 赴港上市,正值內(nei) 地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初期,在證券法製、財務會(hui) 計製度、公司治理等多方麵為(wei) 內(nei) 地資本市場建設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鑒,為(wei) 企業(ye) 全球配置資源提供了重要驅動力,也為(wei) 全球投資者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紅利創造了良好機遇。
隨後創設的滬深港通機製,打造了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成功典範。李超說,2014年、2016年“滬港通”“深港通”相繼開通,創造了跨境證券投資新模式,是“一國兩(liang) 製”在資本市場領域的創造性實踐,受到境內(nei) 外投資者的廣泛歡迎和認可。滬深港通開通以來,持續擴大標的品種範圍,優(you) 化交易結算安排,截至7月底,分別為(wei) 內(nei) 地和香港市場帶來1.95萬(wan) 億(yi) 元、2.34萬(wan) 億(yi) 元增量資金,持倉(cang) 市值占比分別達到3.3%和6.7%,對於(yu) 吸引和便利境外長期資金入市、促進A股市場深化基礎製度改革、改善香港市場流動性發揮了重要積極作用。
兩(liang) 地務實合作上新台階
內(nei) 地與(yu) 香港之間的產(chan) 品機構合作,也推動兩(liang) 地務實合作更上新台階。
李超說,香港集聚全球資本、技術、信息、智慧,內(nei) 地金融機構從(cong) 香港走向世界,產(chan) 品開放從(cong) 香港先行先試。截至7月底,內(nei) 地有近80家證券期貨基金經營機構在港設立子公司。隨著ETF互聯互通、跨境理財通、香港A50股指期貨陸續推出,QFII/R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製度規則落地和完善,香港逐步成為(wei) 中西資本融匯之地。
中國資本市場開放從(cong) 來不僅(jin) 僅(jin) 是“走出去”,還有“引進來”,不是單項,而是全方位的。
王肖東(dong) 說,雖然,目前尚無外國或者境外公司在中國上市,但通過第三方平台查詢到,有180餘(yu) 家中外合資企業(ye) 在中國上市,這些中外合資企業(ye) 本質上雖然屬於(yu) 內(nei) 地企業(ye) ,但其控股股東(dong) 、大股東(dong) 均屬於(yu) 外資。
外資進入中國也不僅(jin) 僅(jin) 是控股參股一條通道。國際投資者通過“滬港通”“深港通”“債(zhai) 券通”參與(yu) 人民幣資產(chan) 配置,境外主體(ti) 通過陸港通和QFII、RQFII投資境內(nei) 股票市場,也能分享內(nei) 地企業(ye) 的紅利。
目前,外商獨資的證券公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是外資100%控股的。今年5月份新成立的渣打證券(中國)有限公司,也是外資渣打銀行100%控股的。
在公募基金方麵,目前已有多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如摩根士丹利華鑫、貝萊德、泰達宏利、路博邁、富達、施羅德基金、上投摩根基金等。
期貨公司方麵,目前外資全資的是摩根大通期貨。
李超說,當前,世界政治經濟形勢錯綜複雜,全球經濟麵臨(lin) 較大下行壓力,國內(nei) 經濟發展也麵臨(lin) 一些挑戰。但應當看到,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和強大抵禦風險衝(chong) 擊能力,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發展潛力仍然巨大。中國證監會(hui) 正堅定不移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推動股票發行注冊(ce) 製改革走深走實,加快打造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據李超透露,內(nei) 地與(yu) 香港資本市場協同發展、優(you) 勢互補。在新時代新征程中,證監會(hui) 將一如既往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不斷推動兩(liang) 地資本市場深化務實合作。一是發揮香港支持中國企業(ye) 融資的國際平台作用,推動形成更加透明、高效、順暢的境外上市監管協調機製,持續暢通內(nei) 地企業(ye) 境外上市渠道,推出更多有代表性的“綠燈”案例。二是優(you) 化完善互聯互通機製,推動引入大宗交易機製、REITs(不動產(chan) 投資信托基金)等更多產(chan) 品納入標的,進一步便利境外中長期資金入市。三是加大兩(liang) 地產(chan) 品雙向開放力度,支持香港推出國債(zhai) 期貨等產(chan) 品,豐(feng) 富離岸市場風險管理工具,鞏固提升香港風險管理中心地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